让班级自然架支持幼儿主动探究
2019-06-05文俞平
文 俞 平
幼儿园的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界的一个窗口,幼儿常常把它作为室内自然探究的主要场所。许多幼儿园因空间受限,没有固定的区域可以让幼儿在班级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实验品等。如果你的班级正是这样的情况,那不妨为幼儿创设一个灵活、丰富、充满生机的自然架,让小小的自然架支撑起幼儿的主动探究。
一、认识自然架的价值,发现主动探究的线索
幼儿对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好奇、好问、好探究这些特点在我们班级幼儿身上尤其突出。户外活动时,各种玩具受到了幼儿的“冷落”,树上落下的叶子、爬来爬去的西瓜虫、长满水果的大树都成了幼儿最感兴趣的探究之物。为了更好地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我们打破了原有自然角设在教室一角的常规模式,在窗台、阳台、走廊等空间设置了高低交错、生动活泼的各种框架和树形动物架,这些框架和动物架很快就成了各种动植物的“家”,我们称这些木质架子为自然架。自然架就是班级自然角的缩小版、分散版,它们既便于幼儿照顾动植物,又能很好地支持幼儿的观察、记录、探究等活动。我们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梳理了班级自然架教育价值分析表。
班级自然架教育价值分析表
与“指南”建立链接后,我们发现班级自然架可覆盖幼儿多领域的学习,是促使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能促进幼儿多种新经验的获得,为教师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提供了活动线索。
二、创设自然架的环境,引发主动探究的兴趣
自然架是幼儿在班级接触自然、认识自然的直接场地,更是很多教育活动的缘起之地。因此,自然架环境的创设除了必须与近期的教育内容相关联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
(一)和幼儿一起规划自然架的空间
自然架的空间选择不仅关系到自然架中动植物的生长,而且影响着日后幼儿的观察和操作活动。“自然架放在哪里,为什么?”“自然架上怎么分类,为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和幼儿一起讨论的话题。各小组还为班级自然架设计了布局图,经过集体交流后,我们觉得自然架所处的位置应有充足的自然光,尽量靠近水源,方便幼儿给植物浇水、给小动物换水;周围可以容纳5~6人,便于开展小组探究活动;自然架上可以设置培植区、观赏区、实验区、展示区、操作区等功能区域,以便形成小型的动植物生态系统。
(二)和幼儿一起选择自然架的材料
在选择自然架的动植物前,我们和幼儿又进行了团讨活动:“自然架该放些什么,为什么?”幼儿讨论得十分热烈,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安全工作是幼儿园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自然架中的动植物的选择也要考虑到安全因素,为此我们开展了一次谈话活动:安全的动植物。经过分析、投票,我们选择了一些安全又容易照料的动植物,如葱、蒜、芋头、土豆、豆类、螺蛳、小乌龟等,这些动植物是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又适合在室内生长、易于幼儿日常管理的。
“自然架上除了动植物,我们还需要什么,为什么?”围绕这个话题,我们发动家长一起收集了种植管理的各种工具,如洒水壶、小铁锨、小耙子、小铲子、浇花器等,使用工具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自然架的探究活动中。
三、丰富自然架的内容,拓展主动探究的视野
(一)基于日常观察,回应幼儿需求
在充分的团讨活动后,我们鼓励幼儿大胆、独立地参与到自然架的管理活动中,我们只要在一旁观察、解读幼儿,在必要时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即可。当看到幼儿精心照料、认真负责、关心集体等表现时,我们应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当发现幼儿运用一些照料动、植物的好办法时,我们会组织幼儿集中分享;当捕捉到幼儿有新的探究话题时,我们会和幼儿一起分析,鼓励幼儿持续探究。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参与自然架探究的积极性、参与性、责任感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
在自然架的日常观察中,教师与幼儿是学习伙伴,双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当水养蚕豆开花、凋谢后,长出了一个个状似“猫爪子”的绿色小东西,幼儿急切地想知道这是什么,然而在城市长大的教师无法解答这个问题,于是带着问题,教师和幼儿一起翻阅书籍,还向有种植经验的老人讨教。原来那些“猫爪子”是刚长出的小豆点,长大了就是蚕豆。教师在回应幼儿需求的过程中,自身经验也得到了丰富。
(二)追随幼儿兴趣,生发系列活动
在和幼儿一起建设自然架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幼儿的主动探究放在首位,追随幼儿的兴趣,我们一起生发了很多有意思的活动。在探究植物的生长环境时,幼儿发现:有些植物既能在泥里种植,也能在水中水养,如:萝卜、菜心、土豆等;水养的植物需要经常换水,而种在泥里的植物可以两三天浇一些水。这是为什么呢?幼儿出现了疑惑,为此我们及时开展集体教学活动予以支持。结合故事和视频,开展科学活动“植物的家”,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所需的条件。活动结束后,幼儿回到家中和爸爸妈妈们继续探究植物的生长环境。
一次,一名幼儿兴高采烈地拿来了一个萝卜要种上,他把长着叶子的一头塞进了水里,原来他不知道萝卜的根在哪里。于是老师给幼儿布置了小任务:找一找,萝卜的根在哪里?第二天幼儿带着自己的记录单来到了幼儿园,团讨聚焦“萝卜的根在哪里?”有的幼儿在书中寻求答案,书上说萝卜的根就是它本身;有的幼儿则把和爸爸妈妈讨论得出的答案画了下来。在幼儿交流各自的发现后,我们给幼儿观看了事先准备好的视频,最后我们形成共识:原来萝卜自己就是根,栽培萝卜时应该把萝卜种在土里或水里。
还有一次,几名幼儿发现把圆圆的红萝卜放在水中,过了几天萝卜就冒出几片嫩嫩的叶子,幼儿被这个神奇的变化深深吸引了。又过了几天,红萝卜的叶子长大了,渐渐地抽茎、开花。那段时间幼儿每天都会到自然架观察、感受萝卜的生长过程,他们纷纷感叹道:原来红萝卜是这样长大的啊!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后,幼儿对红萝卜的生长过程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四、重视自然架的记录,提升主动探究的经验
随着幼儿对自然架探究的深入,他们的探究记录也越来越多,记录与交流能够帮助幼儿感知自己的探究过程,积累学习经验。因此,我们重视幼儿在自然架的记录表征,并借此提升幼儿主动探究的经验。
(一)让记录更好玩
通过团讨活动,幼儿商量该使用何种方式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大多数幼儿支持用画画的方式进行记录。我们将幼儿的记录单装订成册,提供在班级图书区中,变成幼儿自编故事的道具。幼儿在画画、说说的过程中,把自然架上的记录变得既好玩又有趣。
(二)让记录更有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架上的有些植物变化很大,而有些植物的变化则很小,这就给记录增加了难度。幼儿经常会发现前几天记录的植物状态和最近的几乎一模一样。因此,我们需要灵活设计记录的方式。比如:在观察大蒜的生长过程中,以3天为一个阶段来观察大蒜的生长。为使观察记录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我们鼓励幼儿不断发现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变化,并将观察到的内容及时记录。
(三)让记录更便捷
在幼儿探究自然架的活动过程中,他们的记录应该是便捷的,并且不占用幼儿原本的操作时间的。幼儿记录的内容应该便于他人阅读,让老师和同伴能够一目了然地获知记录的信息。于是,我们鼓励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和认识,这种方式不仅便捷,而且还能激发幼儿记录的兴趣。
(四)让记录更美观
作为班级环境的一部分,记录表的呈现也应该有一定的艺术性。自然架记录表的呈现方式由幼儿来决定,他们将记录表或贴于墙面,或制成小书,或制成小卡片立在架子上。
小自然架是大自然的缩影,它将大自然千姿百态的变化带给了幼儿。自然架虽然只占了班级空间小小的一方天地,但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会努力探究自然架对幼儿发展更多的作用,以促进幼儿身心更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