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尽锐出战 矢志脱贫

2019-06-05罗亮亮李唯睿文桂芳

当代贵州 2019年1期
关键词:草海贵州攻坚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罗亮亮 李唯睿 文桂芳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贵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

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力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五步工作法”狠抓落实,“四场硬仗”捷报频传,农村产业革命如火如荼,脱贫攻坚连战连胜、成效卓著。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在全省脱贫攻坚战场上,持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年来,为进一步在全省营造先进典型层出不穷、脱贫攻坚英雄辈出的良好环境,贵州从全省脱贫攻坚战场上集中推出了204名涵盖扶贫、教育、科技、交通、水利、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具有很强时代性、真实性、代表性、群众性的先进典型。

他们扎根基层、拼搏奉献,用实干担当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他们守岗尽责、锲而不舍,于平凡工作中书写不凡业绩与人生;他们情寄桑梓、致富创美,为乡村振兴同步小康夯牢基础加油助力;他们夙兴夜寐、鞠躬尽瘁,把拳拳赤诚永远镌刻在脱贫攻坚征程上;他们紧跟时代、敢为人先,承前启后推动着一个又一个生动实践花开贵州、香溢神州。

他们,是矢志脱贫的黔贵英才;是贵州尽锐出战、真抓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杰出代表;是引领带动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攀高的楷模榜样。

王章礼:一家三代接力战贫困

沿着陡峭而又狭长的深山沟,步行约7公里的山路,便到了务川自治县涪洋镇当阳社区王章礼家所在的胜利组,原来的胜利村。

上世纪70年代,为了引水进村,王章礼和他的大儿子王大洪带领村民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8点收工,凿沟渠、架渡槽,斩荆棘、碎大石,一锤一锤,一钎一钎向绝壁开战。他们依靠双手苦苦支撑,一米一米艰难向前推进。

多年来,王章礼一家5个儿孙入了党,3个儿孙参军,2个儿子当选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王章礼领头站在背篼里,用绳子绑住吊在悬崖半空开凿水渠,让村中的“望天田”变成了“保收田”;20多年前,儿子王大洪一马当先,用同样的方式在莽莽群山绝壁间凿出盘山路;2003年,62岁的王大洪退了下来,胜利村改为当阳村,王章礼的小儿子王大生当选为当阳村村委会主任。2017年,王章礼的孙子、王大洪的儿子王旭当选为胜利村党支部副书记。他们又接力担负起脱贫产业发展的重任,带领乡亲决战脱贫,誓把荒坡变金山。

“2019年,我们打算发展2000亩白茶。”王大生对记者说起村里的规划,2017年9月,当阳村种植800亩白茶,发展势头很好,如今村里有200多亩烤烟基地,办起了养殖场,全村68户贫困户,每户都有效地参与了产业发展,脱贫在望。

余必丽:鹧鸪园的绿色经济

在黔西南兴仁市城南街道鹧鸪园村,提起村子里10余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总说离不开村支书余必丽。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种植早熟蔬菜2000亩,仅靠蔬菜种植,一年就能为村民增收600余万元。

从2001年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上升到现在的10125元,从2014年贫困人口294户1162人减少到现在27户103人。

为改变贫困面貌,余必丽团结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广大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蔬菜订单农业,打造美丽乡村旅游产业,整整16年的辛勤付出,换来如今鹧鸪园村漂亮整洁的农家小楼、崭新挺拔的蔬菜大棚、养眼怡心的绿水青山……

余必丽说,2019年鹧鸪园村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我们村里的规划已经通过了,今年重点开办民宿,让村里副食品的销售、养殖业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陈大兴:将“干”字坚持到底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这个被誉为黔中“华西村”的地方,人们自然而然地要把金灿灿的金刺梨和刚50出头就已经满头白发的村党支部书记陈大兴联系起来。

1996年,从身患癌症的老支书陈万德肩上接过担子的那一天开始,陈大兴立志要从地里刨出金子。“以前发展产业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走到哪山看哪山。”陈大兴说,现在学懂做实“八要素”,一环扣一环,实干苦干加油干!

一个“干”字,是陈大兴22年的真实写照。如今,苦尽甘来,金刺梨金灿灿的收获甜到大坝人的心头。蚂蚱养殖基地、大坝延年果酒厂、壮观整洁的别墅群,成为大坝村乡村振兴的符号。

“最值得我自豪的是我们创办了果酒加工厂。”陈大兴说,种植业向加工业的转型,使金刺梨产业收益得到最大化。

“刚过去的2018年,我们种植业收入比去年增加了100多万元。”如今,大坝村人均纯收入增至13000多元。未来,陈大兴说要继续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张林昌:脱贫路上的“绿衣使者”

行程24万多公里,可绕地球赤道6圈——这是锦屏县邮政局启蒙支局乡邮员张林昌跋山涉水的足迹。

1987年,23岁的张林昌刚从部队退伍返乡,正准备退休的乡邮员杨伍安找到张林昌,“总得要有个人来送邮件,不然我们这就跟外面没了联系”。就是这句话,让张林昌接过老邮员肩上的邮包,这条邮路很长又难走,之前没有一个人能做满3年,而张林昌这一做,便是风雨兼程的31年。

张林昌负责的是河口片区的邮路,这条路长90公里,服务面积200平方公里,横穿23个行政村,服务群众25000人。这里山大沟深、道路崎岖,乡不连乡、村不连村,所以步行背送就成了最佳投递方式。31年来,张林昌为乡亲投递报刊信件达140多万件,还义务为山区群众代购粮种5000多袋、生活用品4500多件,代取款10万余元。

“2018年10月,我就到了退休的年纪。希望今年能找到一个愿意干这份工作的徒弟。”靠着自身坚守为贵州青山一带的苗族同胞们架起了一座沟通党和政府、爱和知识的“桥梁”,张林昌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业。

左相平:让山区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

“了解到其他脱贫攻坚英才们的所做所为,觉得自己很惭愧,和他们相比我还需要做更多努力。”发布仪式后,盘州市响水镇中学高级教师左相平说,自己要向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战友”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实干精神。

在海拔2000多米的乌蒙山区,左相平已经在教师岗位上坚守了45个年头,先后教过12800多名学生。

“左老师,您还记得吗?我父亲去世,家里的生计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我实在不想读书了。是您帮我回到学校,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左相平的一位学生写给他的信,如今这名学生已成为一名高中教师。过去,左相平一个老师教出一群好学生,现在他成立了“六盘水市名师工作室”,培养出一群好老师教全贵州的孩子。

“‘贵州脱贫攻坚英才’这份荣誉是组织对我的肯定,也是鞭策。”左相平说,他将继续利用好“六盘水市名师工作室”,培养边远山区、特别是师资薄弱学校的老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边远山区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边远山区的孩子们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雍元书:有生之年继续做好村医

“能与那么多脱贫攻坚英才汇集在一起,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可以多学习他们的经验。”湄潭县复兴镇湄江湖村小溪元组村卫生室村医雍元书在发布仪式后告诉记者,200多位脱贫攻坚英才是自己永远要学习的老师。

雍元书今年已经71岁,如今仍坚守在条件艰苦的村卫生室里。

一个药箱、一个听诊器、一把银针、一堆药草。白天,他背起出诊箱翻山越岭为慢病患者测量血压、测血糖、访视重症精神病患者;晚上,他回到村卫生室后,还要将当天收集到的患者信息进行完善存档。从医50年,雍元书守护了邻近山区几代人的健康。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他更是走在了医疗扶贫的最前沿。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村民病情做到全面了解,有针对性的帮扶治疗已然成了他目前最重要的使命。

“只要我身体还能支撑,有生之年我都要继续干下去,帮助村民们防好病治好病。”雍元书说,“脱贫攻坚我们在路上,新时代我有新担当,新征程我有新作为,我希望能为贵州健康扶贫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构皮滩发电厂保护班:坚守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奇迹

“和平年代的英雄,并不都是我们想象中那样都做了特别辉煌、伟大的事。”贾庆斌作为现任构皮滩发电厂保护班班长,代表团队站在了“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的颁奖台上,听完英才们的事迹,他说,“只要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就能成就伟大,就是英雄。”

作为贵州省“西电东送”战略性工程,在贵州省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构皮滩发电厂,继电保护装置就是电气设备的保护神,而继电保护班10个人的职责就是让设备安全运行。

2013年2月,继电保护班面临着一场巨大的考验,构皮滩发电厂2台机组同时检修。为了完成任务,班组全员连续工作42天,时任班长亓劼更是在山沟沟里一待就是86天,他说:“累了不怕,这就是我第二个家。”

“未来,我们只有继续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保持我们班组零事故的纪录,为西电东送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奇迹。”贾庆斌说。

王明礼:从战斗英雄到扶贫英雄

“获得这个荣誉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我的督促。”2018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发布仪式结束后,思南县晨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王明礼说。

1984年,王明礼在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不幸失去了一条腿。1985年11月,王明礼退伍回到家乡思南县,在县总工会工作。当他看到当地群众贫困的生活状态,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想为他们找到一条脱贫致富路。

于是,王明礼通过租赁土地、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在万家山成规模流转土地用于茶园建设,带动茶园周边6个贫困村致富。王明礼带领退伍老兵及附近贫困群众夜以继日地开辟荒山、修建山路。在他们的努力下,“荒山”变成了“金山”。

如今,茶园规模达到了4000多亩,附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800多元增加到了近万元。“未来,我将带领我的战友们和当地群众继续致力于开辟荒山,多栽一棵茶苗,当地群众就地脱贫致富多一点希望。”王明礼说。

杨昌芹:竹农脱贫致富好帮手

“这次发布仪式,给我好好上了一堂课。相比其他人,自己做得还不到位,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肩上的责任更重。”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说。

28岁的杨昌芹是当地一名竹编高手。每年,杨昌芹都会想办法从老手艺人那里学来新的竹编技巧,然后无偿教给身边的竹编师傅。

她不仅努力学习传承竹编工艺,还创新平面竹编,主动开办培训班、公司。还帮助不少留守妇女获得一技之长,增加家庭收入。带动周边竹农一起赶上“小康快车”,成为了十里八乡群众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接下来,我想把竹编做成产业链,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杨昌芹表示,希望通过他们的手艺,能够带动更多的人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刘广惠:一如既往守护草海

“草海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把草海管护好。”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巡护员刘广惠说。

刘广惠在村民们眼中是威宁民间首席“鸟专家”。30年的巡护员生涯,让刘广惠练就了一双“神眼”。能见度好的时候,一千米开外,刘广惠便能观察分辨鸟的种类。为了更好地保护鸟,刘广惠养成了摄影记录的习惯。他瞒着家里人,用一年的工资,买了一台相机。

刘广惠组织村民种植华山松上百亩,带领42个管护员辛勤劳作,种植玉米、土豆、胡萝卜、水莎草、黑麦草、三叶草、茅稗等多种鸟类喜食植物。不仅满足了草海留鸟的日常捕食,也为黑颈鹤等越冬鸟囤满粮仓,以供给来草海越冬的鸟类冬季食物所需。

“我们会继续管护草海的鸟类,让草海周边的环境更好,让越来越多的鸟类在草海越冬。”刘广惠说,希望有机会去黑颈鹤繁殖的地方,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情况,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草海的鸟类。

猜你喜欢

草海贵州攻坚
贵州威宁草海迎来5万余只候鸟越冬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归来吧!精灵(连载七)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黑颈鹤守护人
贵州古驿道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草海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