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路监管平台”精准监控
2019-06-05王小婷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王小婷
连峰际天的贵州,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正在形成,“路通财聚”指日可待。图为安顺市平坝区小河湾农村公路。(贵州省公路局供图)
1月12日,阴雨绵绵。汽车爬过一座大山,来到坐落于两山之间的瓮安县永和镇长岭村。2017年12月底,长岭村12个村民组共18公里“组组通”硬化路全部施工完毕。路上,几个穿着橘红色护路服的村民在清扫路面。
“这些路是村民通往小康的‘最后一公里’致富路。如果后期管护工作跟不上,建设成果无疑将付诸东流。”瓮安县农村公路局副局长姜金美告诉记者,瓮安县建立公路养护机制,将通组公路按每年2000元/公里的管养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由村级牵头对通组路进行管养,各村将通组路按平均每人每年5000元的标准就近就地承包给精准扶贫户进行管养,真正做到建一条、养一条、富一方,让每一条通组公路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中发挥最大效益。
“管养只是一方面,从通组路建设项目开始,我们每一步都会及时填报,反映到平台上。”瓮安县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兴武说。
刘兴武所说的平台正是贵州在全国率先研发的农村“组组通”硬化路监管平台。面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缺位,资金规模较大,监督较难等问题,省交通运输厅以通组硬化路电子地图数据为基础,对建设项目的规划计划、投标招标、建设进度、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动态监管,利用“一个库、一盘棋、一条线、一张网”的布局,从而实现项目计划、项目调度及项目监管养护等多方面的精准监控。
从线路规划到竣工验收,从建设管理到养护管理等各个环节,监管平台始终贯穿其中。通过监管平台对比路线,核减项目“报大建小”等情况1.62万公里,节约省级补助资金65亿元,杜绝了计划“水分”,达到不减任务、控制投资、精准实施的效果,也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形成了集建管养于一体的农村公路管理体系。
监管平台自2017年8月启动以来,已累计督查369个乡镇、1150个项目共3708公里,发现路基宽度、路面厚度、排水设施、安防设施及标识标牌等问题3376个,已整改3308个,整改率为98%。
在2018年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和全国“品质工程”创新博览会上,贵州以通组硬化路的建设作经验交流发言。同时,农村“组组通”硬化路监管平台荣获2018年度贵州省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
将通组硬化路建设项目与沿线贫困群众居住点、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统筹考虑,贵州“组组通”既打通了村民出行的“快车道”,又铺就了脱贫的“幸福路”。
随着土方被一铲铲挖开、一块块巨石被敲碎,一条路基正在形成。图为铜仁市石阡县通组路施工队正在施工。 (贵州省公路局供图)
人物故事
贫困户当上护路工
村里修路、管路、护路大家都积极参与,保护好这些路是每个村民的义务。图为瓮安县永和镇长岭村道路养护员朱昌华正在清扫路面。(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王小婷 / 摄)
2017年底,长岭村18公里的“组组通”道路通了,55岁的朱昌华心里特别温暖。
朱昌华是瓮安县永和镇长岭村的贫困户。长岭村距县城20余公里,村子里山高坡陡,东西两面是两排大山,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因腿脚残疾,没技术,没文化,朱昌华在家务农,年收入不过3000元,还要供养女儿上学,生活十分艰难。
“2017年年底,路通了后,村里的干部考虑到我的情况,让我承包了这段通组路,参与公路养护。1公里养护费用是两千块钱一年,我负责2.5公里,一年就有五千块钱的收入了。”朱昌华告诉记者,他的职责就是定期清理路面、整理侧沟,保障道路整洁通畅。“路边的水渠也要经常清理,一到夏天,路两边的杂草长得快,我会用刀砍掉。”朱昌华停下手中的扫帚说,维护“组组通”道路,正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年5000元的收入加上平时务农卖点农产品,足够他和女儿两个人的日常开销,“余下的钱将攒起来留着供女儿上学”。
“我们世世代代生在大山,也困于大山,特别是我这样腿脚不便的人,要出山卖点农产品讨生活,难上加难,但是现在政策好,给我们修好路,客商进来方便了,我们的农产品也能卖出好价钱。”朱昌华说,村里修路、管路、护路大家都积极参与,保护好这些路是每个村民的义务。
在长岭村,与朱昌华一样参与“组组通”道路养护的贫困户共有6人,他们共同负责18公里的路面维护。2018年签订的管养通组路的合同已经到期,他们也如约得到了相应的薪酬。今年,大家都要续签。“为了村里的路,我会尽心干下去。”朱昌华说着继续清扫起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