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作乏力的艺术怎能打动人民

2019-06-04

中国美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艺术家创作

在价值诉求已极为多元化的当下,再拿过去那种“艺术为人民”的标准束缚艺术家,未免有些老气,鼓励其拓宽思路、视野进行创作探索才是正道。况且,今天我们对“人民”一词的定义,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民众群体,而是指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前提下来讨论此话题,才能体现艺术作为一门重要人文学科的价值所在。

总体上来看,人类历史上存留的所有艺术作品,无论题材、内容、形式和价值诉求如何,都是服务于人民的。今日世界主流文化对艺术的期待,越来越推崇基于个性立场的独创性探索,而不是按固定模式以熟练技艺进行的重复制作。这种对艺术原创性的扶持态度,并非是为满足个别人的特殊嗜好,而是因当下人类社会已步入一个对新鲜知识强烈渴求的时期。

但是,人民真正期待的艺术,必然是对已有文化的扩充与升级,需要通过作品本身呈现的美学意蕴来实现对观众的精神提升,而非以装神弄鬼的方式来哗众取宠。20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对创新精神与创造思维的大力推崇,在开拓人类文化视野方面有着非凡意义。但许多以突破固有思维方式为宗旨的形式语言探索,其主要价值在于首创性上,并不值得后继者去模仿。可是,今天许多中国艺术家还把别人早玩过的花样拿来反复折腾,既无思想深度又缺少技术含量,只不过是自恋者的儿戏罢了,又有何“新潮”、“前卫”可言呢?自然不会受人民欢迎。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观念艺术的存在意义,但逢艺术必谈观念的现象,再加上空洞术语堆砌式的荒唐注解,就让人觉得既别扭又无聊了。如果艺术作品连同一文化语境中的主流观众都不能理解,究竟是大众审美能力有限,还是作品本来就缺乏内涵呢?这恐怕不能简单归罪于观众的文化素养。且看早期法国印象派虽然得不到官方沙龙的认可,却获得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而当年纳粹政权为打击现代主义艺术,特意搞了个“颓废艺术展”,不想却激起德国民众对现代艺术的热情朝拜。这些史实都说明,大众对真正具备创新精神的艺术本可以是持欢迎态度的,中国人民又怎么会例外呢?

当前中国艺术界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匪夷所思的现象,主要还是因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水准已陷入集体平庸化的漩涡。没有能力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才需以各种恶搞闹剧来吸引眼球。普通民众长期见不到优秀作品,对那些模式化了的图像制作和观念阐释也早已厌倦,偶尔出现点花样把戏还真觉得好玩。大家看艺术就如同在看街头杂耍,与一些人喜欢关注娱乐花边新闻相似,不过是茶余饭后的消遣罢了。试想,如果艺术家们真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的杰作来,艺术圈内那些以制造噱头为能事的拙劣表演还会有市场吗?

对美的追求本是所有人类成员的共同理想,我们今天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已不再停留于简单的赏心悦目,而是寻求更高级的文化创造之美、精神升华之美。但还是有不少普通老百姓更容易接受朴素的写实风格作品,这也常被“艺术人士们”讽刺为审美能力低下。不过相较于那些丢失了灵魂的所谓“当代”风格作品的形式空壳,逼真的技法、写实的形象、动人的故事对普通百姓来说似乎更为实在,况且空壳子们看上去也并不美好。如果非写实艺术作品真已达到超前的艺术水准,那么老百姓艺术修养的提升也是指日可待,到时又何愁前路无知己呢?

艺术界人士的故步自封,不愿努力进行自我提升,才让艺术远离了人民。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高速更新的时代,技术进步又让我们进入图像泛滥的时代,普通民众对视觉作品的敏锐度远超艺术从业者的想象。如果艺术家们还不愿更新知识结构,继续以制作乏味图像或荒诞概念为能事,又怎么能去打动早已产生审美疲劳的人民呢?

由此看来,人民真正需要的艺术,必然不会是空洞庸俗的,也不会听从几个头面人物解说得天花乱坠,而是应该具有时代前瞻意义的优秀之作;人民需要的艺术,应该是可以通过作品传达的视觉能量调动观众情感,引领其思想升华;人民需要的艺术,还应该代表着对已有知识的扩充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为当代文明注入新鮮养分;人民需要的艺术,更需通过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来激发每一个人类成员为推动文明进程而作永不停息的奋斗!

(杜洪毅/独立艺评人)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艺术家创作
Jazz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