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生活体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9-06-04胡秋菊
胡秋菊
【摘 要】根据教育部安排,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于2016年秋季正式使用。与旧教材相比,初中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与原初中《思想品德》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栏目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每框以“运用你的经验”导入,以“拓展空间”收尾,正文中穿插使用“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阅读感悟”“相关链接”等栏目,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体验。同时,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需要坚守立德树人的特有使命,深化对课程目标和理念的理解,并以学科核心价值为导向,在继承德育课程改革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生生活体验
学生生活化体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基础,有了生活化体验,才能切实、切身地理解课程内容。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的初中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然而,现阶段,很多教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仍沿袭过去的教学模式,因此有必要对其展开进一步探究。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与学的现状
我国早在多年前便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可是,在初中教育阶段仍然普遍存在“唯分数论”的现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表现为分数考核。因此,传统灌输式教学法具备一定的生存空间,尽管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数,却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甚至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改强调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能奉行“知识本位”主义,而且新版教材一再要求教师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但多数教师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灌输式教学法仍然受到不少教师的追捧。落后的教学模式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很多学生没有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认为这是一门纯背诵的科目,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认真思考,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日益减弱,甚至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恶。《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要求: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要更多采取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可部分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只是从形式上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意识教育,如为学生播放相关课件,放视频等。这种停留在表面层次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注重学生体验的意义
1.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情景,再现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从他们已有的认知出发,通过体验引起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效果会更深刻。在《道德与法治》每框的正文内容中,分别利用“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拓展空间”等几个栏目架起知识框架,穿插一些“相关链接”作为课内知识延伸,教师要利用好此类素材、栏目指导教学,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引用一些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体验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育效果。所以,在“运用你的经验”以及“探究与分享”活动中,积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2.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忽视了学生作為课堂主体的作用,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与沟通,甚至会让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产生抗拒甚至厌恶,达不到教育效果。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运用学生体验,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在探讨问题时,师生对话、互动等始终处于一种朋友般的平等状态,学生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导,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生生活体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贴近生活的素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环节极其重要。部分教师不注重新课导入环节的重要性,甚至没有导入,直接进入到新知识的讲授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不高。初中学生的好奇心重、求知欲强,教师要利用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成长顺序,提前准备与好朋友的合影照,并在课上以PPT的形式呈现。生动的图片与怀旧音乐搭配在一起,学生陷入了往日的回忆中,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2.巧用表演创设生活化情景,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尽管初中学生缺乏自制力,喜欢在课堂上开小差,但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教师要利用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生活情景剧。事实上,生活为道德与法治教材提供了许多内容,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更多的感受。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生活化教学情境。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对教学内容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例如,当学习《让友谊之树长青》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排演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小话剧,将学生在交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体现在话剧中。通过生动的表演,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3.让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时事热点紧密联系起来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以便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教育内容十分重要,这部分内容不但使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成为新一代好公民。当学习《爱在家人间》时,教师可以联系网上几个儿子瓜分老太太的拆迁款却无人赡养老人,老人万般无奈将亲生子女告上法庭的案例。教师讲完案例,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让学生思考如何使家庭关系更加协调。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自然对家庭关系的处理及赡养父母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习《依法治国》时,教师可以联系十九大报告,其中再次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学习,学生会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一切行为都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为前提。
4.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方法,同时也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重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不但能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如学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框题时,可以组织一次“我当‘人大代表写提案”实践活动:①通过对提案撰写的过程,让学生深刻了解人大代表的工作性质与工作流程,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②通过深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我国经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亲社会、爱祖国的意识和情怀。
初中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改编,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的内容,帮助学生加强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多层次地帮助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内容,才能科学地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李庆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学周刊,2019(08):101
[2]王志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01):114-115
[3]苏雪.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