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与发展
2019-06-04潘建瑞
潘建瑞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在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和问题的形势下形成的理论成果,目的在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观是在破解生态难题,缓解生态危机,扭转生态发展方式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发展观,是对科学发展观内容的丰富与发展。绿色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途径、发展制度等方面作出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对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人民群众对美丽、和谐、绿色的美好生活追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绿色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9)02-0050-0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逐渐凸显,这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面对这一境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基本国情,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发展道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新发展观,即绿色发展观,它是对我国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创新,也是对科学发展观在理念和实践层面的创新与发展。绿色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环境,为我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观,建设美丽家园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绿色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在生态理念层面的创新与发展
绿色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都是基于当前我国生态问题呈高发态势的境况下形成的发展理念,其最终价值旨归都是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观在生态理念层面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更为深刻的回答,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一)对发展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是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坚实基础,能够进一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发展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一方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是辩证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经济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撑,而生态环境中内含的各要素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自然资源,是确保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经济发展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持续发展。如果人类只顾发展经济,追求最高经济效益而漠视生态环境的承载限度,破坏生态系统,就会招致生态环境的惩罚,从而也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是以实现生态和谐、人民幸福为主要目的,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我国生态国情日益严峻的境况下,要破解生态瓶颈,补齐生态短板,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生态效益,金山银山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我们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也不能重生态效益而轻经济效益,顾此失彼,走边发展边治理的老路。
(二)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处理好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绿色发展觀对其作出了更为详细的阐释,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共同体,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党的十九大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其根本目的是要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绿色、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活环境的基本需求,突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顾名思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在尊重自然规律,在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规范人类的社会行为,维护生态系统的永续性与协调性,通过互相作用使之形成一种动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于自然界,人类通过社会活动不断改造自身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水平,本质上也是人类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界的能动过程;另一方面,人类改造自然界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不能破坏生态系统。如果人类漠视或蔑视自然规律,无节制盲目性地改造自然,不断向自然界索取,其必然结果就是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情的灾难和惩罚。
(三)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源,要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促使发展成果与人民群众共享。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协调好各方面的发展关系,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继而推动社会的永续发展。而绿色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和意愿,因为,人民群众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真正践行者和推动者,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所以,绿色发展也要依靠人民群众,正确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并自觉参与绿色行动,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聚民力,用实际行动创造一个绿色、美丽的生活环境。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自然灾害、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突出,人民群众对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水质、美丽的生存环境、安全的食品的呼声和需求愈来愈强烈,这表明“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正如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民生权益,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殷切期盼。与此同时,绿色发展观的价值取向还体现在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绿色共享不仅仅是全民共享,更是全面共享,换言之,就是人人享有绿色发展成果。同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方面也能够全面共享取得的发展成果,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不仅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也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时代之诉求。
二、绿色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在生态实践层面的创新与发展
理论要付诸于实践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绿色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在生态实践层面的创新与发展正是对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回应。
(一)对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化的创新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节约、和谐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节约自然资源,避免出现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形成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绿色发展观主张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一方面,形成生产方式的绿色化。生产方式绿色化是绿色发展观的基础和核心,它是在遵循生态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创新绿色技术、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绿色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最根本的方式就是要摒弃传统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发展,提升经济绿色化程度,“形成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为主的生态环保、绿色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生产方式绿色化,就是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利用资源,以循环化、减量化、生态化为基本准则,实现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改变,推进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的发展,形成绿色产业体系新格局。此外,绿色产业体系的形成又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绿色技术是提高生产力,加快转变生产方式的“有力杠杆”,只要合理利用并发展绿色技术,加强研发力度,既可以保证经济与生态之间平衡,又可以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从而引领整个产业体系走上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形成生活方式的绿色化。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要求社会公众树立绿色生活新理念,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观念、绿色低碳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绿色的生活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社会公众是基础力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其一,强化绿色生活新理念。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最基本要求就是要转变原有的生活理念,提升社公众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培育和宣传绿色道德、绿色文化,促使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提高社会公众责任感和幸福感。其二,行动要自律。社会公众要形成自律自觉、处处留心、事事节俭、时时有为的良好生活习惯,始终秉持绿色消费、节约优先的观念,积极主动参与绿色行动,全社会形成携手同心的合力,自觉践行绿色生活,传播綠色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对走循环低碳安全的发展道路的创新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促进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科学发展观重点凸出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绿色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升华,提出走循环低碳安全的发展道路。走循环发展之路,就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为基本特征,实现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修复,推动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发展模式。在当前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基本方式,它是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基本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变废为宝,减少生态污染,实现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低碳发展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在其本质上是对循环发展的深化,通过降低排放量、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型能源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走低碳发展之路势在必行。低碳发展立足于开发低碳产品,开发和利用新型能源,如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试图用无碳或低碳能源代替高碳能源,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并大力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多领域低碳发展,在城区社区等地设置低碳试点,推进低碳发展方式的多元化、生态化,力争用最少的经济成本获取最优效果,实现资源能源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安全发展,从生态角度来讲就是维护生态安全,确保我国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它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安全的基石。为此,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绿色发展观强调要筑牢生态安全红线,坚持生态底线,这是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命线。严守生态红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合理布局生态安全格局,是推进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对构建绿色制度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当前,我国生态问题突出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体制机制不完善。科学发展观在环境制度方面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纳入环境制度体系,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还要加强生态立法、执法力度,加强公民生态法律意识,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为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绿色发展观则主张构建绿色制度体系。一是完善环境法律制度。环境法律制度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能够有效规范和约束人类的社会行为,促使人类在环境法律制度的约束下发展经济。完善环境法律制度,既要完善环境立法也要严格环境执法,依法发展经济。各政府部门及相关环保组织要重视环境立法并严格执法,提高执法力度。同时,要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对于具有违法行为或不严格遵法执法的部门或公民应给予严厉打击或惩罚,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这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完善绿色经济制度。绿色经济制度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市场管理制度。完善绿色财政制度,就是对绿色产业建立多元化资金支持机制,增加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有效保证绿色产业的良性发展;健全绿色税收制度,通过减免税收和征收税收两种方式对绿色产品、低碳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业所采取的政策,以此来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创造更多的绿色产品;完善绿色市场管理制度,就是把市场运行机制与生态环保相结合,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制度体系,促进绿色产业更有效地管理和运作。三是完善环境监督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完善环境管理制度方面特别强调,要“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完善环境监督体系,政府具有主导作用,要主动承担起监督责任,切实履行监管职能,对企业的发展定期进行生态调研、生态监测、风险评估等措施。四是完善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是针对政府和领导干部是否严格遵循生态法律法规,是否认真履行生态环保职责而实施的制度体系,把生态质量、生态效益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监管失察、制止不力、未正确履行职责而造成生态破坏的相关部门或领导干部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促使其深刻意识到生态责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环境立法、严格执法、时时监督、责任追究等方式建立健全绿色制度体系,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三、绿色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在价值内涵层面的创新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实践经验,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发展观。绿色发展观则是在国内生态环境日趋严峻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期盼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发展观,其主旨是在生态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能力的范围内,在维护生态自然环境和谐的条件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目标。绿色发展观在价值内涵层面对科学发展观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
(一)对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度增长的发展模式,缺乏积累财富的观念,致使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峻,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严重失衡,使得已有的财富损失严重。基于这种境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改变这种现有的发展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全面的发展观,注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全面建设与发展,防止片面化发展。因此,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发展平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要变革发展模式,树立并坚持全面的发展观,从单一的促进经济发展走向推动政治、社会、文化建设更加全面的发展,更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绿色化,进而也是对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批判。粗放式、不合理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的产生,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对此,习近平指出:“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長得不偿失。我们既要创新发展思路,也要创新发展手段。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既是对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变,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趋于生态化、绿色化的转变,坚决摒弃片面追求GDP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整体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形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和谐局面。
(二)对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兼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关系,促进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点,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既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又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总结发展经验,立足基本现实,着眼长远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合理的问题时,我们必须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远近兼顾、统筹协调、松弛适度的原则,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长远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是在反思传统发展理念,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形成的,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坚决不能走“吃子孙的饭,砸子孙的锅”的老路。绿色发展观则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深化。绿色发展观强调我国经济社会生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性和可持续性。与此同时,绿色发展观还强调当代人决不能透支后代人所需的生态环境资源,要积极投资绿色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为人类创造山青水绿的生存环境,为后代人积累更多的绿色财富,也为后代人留下更多的绿色资源。
简而言之,绿色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与发展,不仅仅表现在生态理念层面和生态实践层面的创新发展,而且还体现在对科学发展观价值内涵的深化与发展,这是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道路的不断探索,也是推进我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不断实践,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理论上,绿色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与发展,彰显了我国在生态环保和治理方面高度的责任感和生态自觉,为全球生态共同发展作出了理论贡献;绿色发展观蕴含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拓展,为我国“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实践上,绿色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与发展,为破解生态瓶颈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创造美好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梦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