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及电针综合疗法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癌性疼痛疗效分析

2019-06-04潘萍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4期
关键词:癌性电针针灸

潘萍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中医院内一科 江门529100)

癌性疼痛是指肿瘤引起的疼痛,常由肿瘤侵犯压迫神经根、神经干等或侵犯骨骼、骨膜、脏器以及肿瘤引起的局部坏死、溃疡等导致。癌性疼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和最痛苦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1]。目前,癌性疼痛主要以“三阶梯疗法”治疗,主要采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弱阿片类镇痛药以及强阿片类镇痛药治疗,镇痛效果确切,但是这些药物具有不良反应多、成瘾性强等缺点[2]。目前,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医针灸结合电针通过局部和全身调节,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减少镇痛药剂量和副反应发生率[3]。我院采用针灸及电针综合疗法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癌性疼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疼痛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62.58±14.71)岁;病程(1.59±0.21)年;肺癌9例,胃癌6例,结肠癌4例,其他类型6例。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年龄(65.72±15.08)岁;病程(1.21±0.36)年;肺癌 11例,胃癌4例,结肠癌4例,其他类型6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年龄18~80岁;(2)组织病理活检确诊为恶性肿瘤;(3)预计生存时间超过3个月;(4)卡诺夫斯基体能状态(KPS)评分>60分且数字评分法(NRS)评分为中度疼痛;(5)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2 排除标准 (1)年龄<18岁或>80岁;(2)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其他疾病;(3)凝血功能障碍等不能耐受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注册证号 H20120518)治疗,口服,10 mg/次,2 次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及电针综合治疗,具体如下:(1)艾灸治疗:患者仰卧位,局部取穴,选择双侧足三里、神阙、血海、三阴交等,每次3~4穴位,15 min/次,1 次 /d;(2)电针治疗:选择内关、曲池、足三里为主穴,此外根据患者疼痛部位选择穴位,头痛配太阳穴、胃痛配胃俞穴、腰痛配肾俞穴、腹痛配三阴交穴等,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选用低频脉冲电流,每次留针20 min,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根据患者疼痛缓解率以及对生活影响评价临床疗效,分为临床控制、有效以及无效。疼痛缓解率=(治疗前NRS评分-治疗后NRS评分)/治疗前NRS评分×100%。临床控制:疼痛缓解率>75%,疼痛对生活和睡眠无影响;有效:疼痛缓解率50%~75%,疼痛对生活和睡眠有影响,但尚可忍受;无效:疼痛缓解率<50%,疼痛明显,严重影响生活和睡眠,需要使用镇痛药物。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NRS评分[4]。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NRS评分,0~10表示疼痛程度,数字越大程度越重。(3)心理状况。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得分越高心理状况越差。(4)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治疗后随访3周,观察并记录患者恶心呕吐、便秘、嗜睡、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NR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NR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NR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2周后观察组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NRS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NRS评分对比(分,±s)

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1周 治疗2周观察组对照组25 25 t P 5.37±1.46 5.28±1.53 0.21>0.05 2.26±0.86*2.54±0.73*1.24>0.05 1.58±0.64*2.07±0.69*2.60<0.05

2.3 两组心理状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HAMA评分及HAMD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理状况对比(分,±s)

表3 两组心理状况对比(分,±s)

HAMD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HAM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25 25 t P 22.69±5.27 23.61±5.83 0.59>0.05 9.64±2.57 13.74±3.91 4.38<0.05 24.74±5.62 23.57±6.49 0.68>0.05 11.67±4.31 15.72±4.67 3.19<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1例、便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4例、嗜睡1例、便秘2例、尿潴留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癌性疼痛是慢性疼痛的一种,是恶性肿瘤常见的一种伴随症状,是由身体、心理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癌性疼痛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但是许多患者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存在误区,只有12.74%患者会主动报告疼痛,近半数患者认为使用镇痛药物会“成瘾”,拒绝使用镇痛药物[5]。因此,超过半数患者的癌性疼痛未能有效控制。

癌性疼痛主要采用综合治疗,包括抗肿瘤治疗、镇痛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其中镇痛药物的使用主要采用WHO制定的“三阶梯”方案。盐酸羟考酮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强效镇痛药,对于恶性肿瘤引起的中重度疼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存在易耐受和产生依赖性等缺点,此外可能出现阿片受体激动剂的不良反应[6]。中医对癌性疼痛的治疗具有自身优势,将癌性疼痛的病因病机分为“不通”、“不荣”两个方面,表现为“实”和“虚”两个证候[7]。中医运用其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针灸、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在对癌性疼痛的治疗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我院对癌性疼痛患者在常规使用镇痛药的基础上,配合中医针灸及电针综合疗法对癌性疼痛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中医综合疗法能够显著提升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疼痛评分,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中医认为,癌性疼痛的病因为“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不通则痛”,针灸及电针是有效治疗疼痛的方法,以足三里、内关、曲池为主穴,疏通筋络、调和气血,通达阳明经气,改善气滞血瘀、经络不通等引起的疼痛。同时,外周穴位刺激可以对中枢神经如大脑皮层、脊髓、边缘系统、低位脑干等产生刺激,促进多种阿片肽等介质的释放,共同激活人体“抗痛系统”,以达到止痛的效果,这对慢性疼痛效果尤佳。此外,中医止痛应用方便、作用持久,患者依从性高,不会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对患者心理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综上所述,中医针灸及电针综合疗法联合盐酸羟考酮治疗癌性疼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镇痛效果明显,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猜你喜欢

癌性电针针灸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麝蟾镇痛膏治疗150例癌性疼痛的系统评价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