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术后的影响研究*

2019-06-04姜宪章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4期
关键词:川芎嗪稳定型丹参

姜宪章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 兰州730060)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是一种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心绞痛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时会表现出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且该病具有病情不稳定,病情较重,进展较快等临床特征。近年来,临床多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以明显减轻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但PCI术后的心肌损伤成为威胁患者健康的重要问题。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可有效改善心脏局部微循环[1],配合曲美他嗪使用能明显增强心肌能量代谢,达到改善心肌功能的效果[2]。近2年来,我科室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配合曲美他嗪运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术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心肌损伤。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发病年龄为51~73岁,平均发病年龄(55.32±3.14)岁;男 9例,女 14例;病程 1~6年,平均病程(4.23±1.33)年。对照组发病年龄为52~75岁,平均发病年龄(56.33±5.49)岁;男 8例,女15例;病程 2~6年,平均病程(4.13±1.1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内科学》[3]2013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制定:(1)根据病史,典型心绞痛症状为Ⅱ~Ⅳ级患者;(2)根据NYHA分级,心功能为Ⅱ~Ⅲ级,冠状动脉造影术显示至少1处狭窄,且≥75%以上者;(3)典型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者(新发或一过性ST段压低≥0.1 mV,或T波倒置≥0.2 mV)。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者;40岁≤年龄≤80岁者;自愿加入本研究并依从性良好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近期接受过抗凝和溶栓治疗者;伴有严重感染性疾病者;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不能按时用药和遵循医嘱的患者;住院期间治疗项目和用药差异较大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及PCI治疗,PCI术前、术后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进行常规双抗治疗。PCI术后服用曲美他嗪片(国药准字 H20055465),3次 /d,20 mg/次。治疗3个月。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国药准字H52020959)5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3个月。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两组患者空腹采血2管,每管5 ml,使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IMMAGE 800特定蛋白分析仪测定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B型钠尿肽(BNP)水平,使用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M-18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两组患者术后心肌酶指标[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2)疗效判定标准: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且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恢复正常水平,偶尔出现心绞痛,为显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但<80%,且心电图检查ST段回升≥0.05 mV,仅出现轻微的心绞痛表现,为有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50%,且心电图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经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方差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校正t检验,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96%,高于对照组的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υ=2,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hs-CRP、BNP、LDH和 CKMB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hs-CRP、BNP、LDH和CK-MB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hs-CRP、BNP、LDH 和 CK-MB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的血清hs-CRP、BNP、LDH和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hs-CRP、BNP、LDH和CK-MB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hs-CRP、BNP、LDH和CK-MB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P<0.05。

CK-MB(U/L)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组别 n hs-CRP(μg/ml)治疗前 治疗后BNP(ng/ml)治疗前 治疗后LDH(U/L)治疗前 治疗后23 23 t P 11.12±1.04 10.94±1.15 0.342 0.755 7.24±0.41*#8.36±0.64*-25.28 0.000 4.16±0.32 4.22±0.52 0.473 0.599 1.42±0.23*#1.94±0.13*-22.87 0.000 258.71±24.52 257.24±16.25 0.023 0.883 121.21±38.61*#154.23±42.45*-2.534 0.019 110.65±85.47 109.44±93.54 0.040 1.033 20.52±3.53*#25.14±5.42*-2.023 0.046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之一,患者胸部不适的症状与典型的稳定型心绞痛相似,初期多在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基础上,出现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因此,在治疗中积极缓解疼痛和改善缺血缺氧非常关键。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PCI技术成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重要手段,临床研究[4]发现,PCI技术相较于内科保守治疗,可快速打通狭窄的冠状动脉,迅速恢复心肌血流量,提高患者的活动耐量,但在PCI术支架释放操作中,极易挤压血管内斑块,引发局部微循环障碍,使患者会出现心肌损伤并发症。

曲美他嗪是一种哌嗪类药物[5],目前,临床运用广泛,可抑制脂肪代谢,有效降低心肌收缩过程中对氧的需求。郭亚平等[6]运用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结果显示,该药可降低患者的心肌酶和BNP水平,增加心肌对氧的利用效率。乔锐等[7]发现曲美他嗪应用于病情较轻的老年患者,可抑制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和内膜的溶解和破坏,改善心肌细胞对低氧的耐受力。

丹参别称红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根)微苦、微寒、无毒,入心肝血分,性善通行,可清心除烦。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8],丹参中的丹参素、丹参酮等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改善微循环和减少耗氧的作用。而川芎具有除风止痛、活血理气的功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9],川芎的主要成分川芎嗪、川芎萘呋内酯等不但可改善冠脉供血,还可减少血管内斑块的形成,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由丹参和川芎的主要成分丹参素、盐酸川芎嗪组成,王晓东等[10]研究证实,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聚集率,达到改善心肌灌注的作用。杨倩等[11]通过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药理机制探讨发现,其中15个主要化合物作用于94个靶点蛋白,可达到改善供血的作用。刘泽娟等[12]通过研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也揭示了该注射剂的药理作用。而邢亚群等[13]通过对该院运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药物合理性的评价,发现该药可改善微循环,对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由以上研究可见,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96%,高于对照组的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 hs-CRP、BNP、LDH 和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有助于减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改善其临床症状,较单纯应用曲美他嗪疗效高。

猜你喜欢

川芎嗪稳定型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可行性探究
28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及经验
川芎嗪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