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2019-06-04白艳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4期
关键词:心源性阿司匹林黏度

白艳华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中医院内科 禹城251200)

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是一种神经内科急症,具有高致残率、高发病率的特征。该病病情危重且进展快,若不能取得针对性和及时有效的医治,可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给予非心源性CIS患者安全、实时的医治措施对患者病情控制与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2]。本研究旨在明确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CIS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8例非心源性CIS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者均符合非心源性CIS诊断标准,无听力障碍者,神志清醒。排除合并脑部肿瘤、脑外伤、重要脏器损伤及意识模糊的患者。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女18例,男26例;年龄 53~76岁,平均(66.54±6.38)岁;合并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11例。研究组女21例,男23例;年龄 53~78岁,平均(67.26±6.50)岁;合并高血压病16例,糖尿病12例。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及对症治疗,包括控制血压、抗感染、控制颅内压、营养脑神经等基础干预。对照组在基础干预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0065051)治疗,当日起始剂量300 mg,1次口服。第2日用药剂量需调至100 mg/d,1次口服,持续治疗1个月。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用药方法与对照组一致,硫酸氢氯吡格雷(国药准字 H20123115),起始剂量 300 mg,1次 /d,第 2日用药剂量需调至75 mg/d,1次/d,持续治疗1个月。两组用药期间应严密注意患者体征、不良反应情况,对出现的不良反应须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判标准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各临床指标、神经功能及不良反应。临床疗效评判标准:经治疗后患者肢体活动与神志恢复正常,且NIHSS降低率>90%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肢体活动与神志显著改善,NIHSS降低率30%~90%为有效;患者肢体活动与神志改善不明显,NIHSS降低率<30%为无效。静脉取血检测临床指标,包括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估,最高分42分,神经缺损程度越严重分值越高。观察疾病复发率(随访半年)与不良反应(皮疹、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3]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血浆黏度(mPa·s)研究组对照组组别 n 时间 全血低切黏度(mPa·s)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g/L)44 4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P 28.15±3.11 15.72±1.76 29.34±3.58 20.65±2.14 11.802 4<0.05 78.13±12.54 52.76±4.20 77.52±13.28 63.39±5.13 10.635 2<0.05 7.85±2.31 3.48±0.79 7.63±2.24 3.51±0.86 0.170 4>0.05 2.91±0.96 1.55±0.30 2.98±0.87 2.14±0.41 7.703 4<0.05

2.3 两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455 7,P<0.05);研究组皮疹、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NIHSS评分 (33.41±10.16) 分,研究组 NIHSS评分(35.10±12.5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NIHSS评分(17.20±1.53)分高于研究组的(6.71±1.06)分,差异显著(t=37.383 6,P<0.05)。

3 讨论

CIS又称缺血性脑梗死或脑中风,其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发病机制复杂,多和肥胖、饮酒、吸烟、高血脂症及糖尿病等因素有关。临床中急性CIS发病突然,患者发病时常会出现肢体麻木、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极大[4]。

脑卒中包括CIS与出血性脑卒中两种,前者占脑卒中的80%左右。非心源性CIS主要是指隐源性及腔隙性脑梗死,临床复发率极高,是一种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的神经内科急症,发病后若未获得相应的救治易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5]。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水平、NIHSS评分及复发率均比研究组高,而治疗总有效率较研究组低,提示非心源性CIS患者接受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改善神经缺损。

尽早对非心源性CIS患者采取治疗措施能减少患者颅脑损伤。目前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是治疗非心源性CIS的两种最有效的方法,但因时间窗等因素影响,临床疗效常难以达到预期。而溶栓治疗无法频繁地应用于临床,所以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成为非心源性CIS最佳的抢救方案[6]。阿司匹林属于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临床运用广,可对血小板的环氧化酶进行抑制,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以此阻止机体血栓烷合成。但患者单纯服用阿司匹林效果较差,对于血小板大量聚集难以抑制,而且患者若长期服用该药可出现相应的抵抗现象,后期疗效较差[7]。此外,该药对肠胃部上皮细胞具较强的刺激作用,所以部分患者会出现相应的胃肠道性反应,继而引发十二指肠溃疡及胃溃疡等疾病,所以阿司匹林并非是治疗非心源性CIS的最佳药物[8]。

硫酸氢氯吡格雷是新型研发的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较好地稳定斑块,起到抗炎的作用,该药阻止血小板聚集的原理和阿司匹林存在较大的差异,它可对不同的诱导剂进行阻断,致使诱导剂结合纤维蛋白原的能力显著下降。此外,它一定程度上对胶原、凝血酶参与的三条血小板性活化途径进行阻滞,继而起到阻止血小板聚集的效果[9~10]。该药对ADP受体所产生的相关作用具有不可逆现象,长期服药后血小板的生命周期均会受到该药的影响,致使血小板恢复正常功能的速率与更新保持一致,因此治疗效果较佳。将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运用于非心源性CIS的治疗不但能加强对病情的控制,增强治疗效果,而且出现药物抵抗现象的几率低,不良反应轻微。综上所述,非心源性CIS患者接受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能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缺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猜你喜欢

心源性阿司匹林黏度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高黏度改性沥青黏韧性的影响因素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圆珠笔用低黏度油墨》等行业标准批准发布
扩链增黏回收PET的特性黏度和结晶行为研究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新策略―肺部超声“彗尾征”
美皮康用于心源性水肿所致皮肤溃烂护理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