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慢性右心衰竭与慢性全心衰竭的通气功能的差异
2019-06-04黄庆彬王海林吴其华
黄庆彬 王海林 吴其华
广东省广宁县人民医院内科,广东广宁 526300
表1 两组在静息状态下通气功能各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在静息状态下通气功能各指标比较(±s)
组别 潮气量(L) FVC(L) FEV1(L) PEF(L/s) MVV(L/min) 呼吸频率(次/min) PIF(L/s)全心衰组(n=30) 0.71±0.22 3.66±0.74 2.90±0.63 6.69±2.20 122.18±27.50 16.75±4.98 4.48±1.82右心衰组(n=30) 0.55±0.20 3.21±0.59 2.49±0.60 4.88±1.76 98.43±28.02 19.33±5.21 23.53±1.30 t 5.330 7.250 5.222 3.023 6.021 4.012 5.378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在运动状态下通气功能各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在运动状态下通气功能各指标比较(±s)
通气功能 峰值 无氧阈值全心衰组 右心衰组 t P 全心衰组 右心衰组 t P分钟通气量(L/min) 45.40±11.12 66.35±12.35 12.011 0.000 23.60±6.02 18.66±8.40 5.362 0.002潮气量(L) 11.56±0.47 28.96±4.20 8.346 0.000 1.03±0.30 0.83±0.31 6.384 0.000 VD/VT(%) 26.55±3.40 14.33±4.16 9.376 0.000 26.63±5.12 29.53±4.69 5.384 0.001 VE/VCO2(L·min-1/L·min-1) 32.40±6.52 37.26±7.15 6.721 0.002 32.41±6.52 43.32±11.13 13.462 0.000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临床接诊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心衰状况的不同可分为右心衰和全心衰,虽然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但临床对其发病机制仍处于进一步探讨中,其中和肺功能改变密切相关[2]。有研究指出,无论是右心衰还是全心衰,患者在静息和运动状态下都可以伴有呼吸功能异常,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其通气功能也就不尽相同[3]。为了提高心衰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我院根据随机原则相关要求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治疗的心衰患者中随机抽取60 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心衰状况将其分为右心衰竭(右心衰)和慢性全心衰竭(全心衰)各30 例并两组患者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通气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原则相关要求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心衰患者中随机抽取60 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心衰状况将其分为右心衰竭(右心衰)和慢性全心衰竭(全心衰)各30 例。右心衰组30 例患者中含男性和女性患者依次为19 例和11 例;患者年龄55~85 岁,平均(61.7±6.6)岁;患病时间5~25年,平均(8.3±1.8)年。全心衰组30例患者中含男性和女性患者依次为18例和12例;患者年龄53~82 岁,平均(61.5±6.7)岁;患病时间4~26年,平均(8.4±1.9)年。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并备案且两组患者一般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右心衰和全心衰患者均于静息和运动状态下测定通气功能,其中静息坐位通气功能检测采用日本生产的捷斯特HI-801 多功能肺功能仪,检测指标包括潮气量、FVC、FEV1、PEF、PIF、MVV、呼吸频率等。运动状态的通气功能检测采用意大利生产心肺运动试验仪,其上同时配备了蹬车测功仪及逐次呼吸测量系统,检测指标包括峰值和无氧阈值状态下的分钟通气量、潮气量等。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右心衰组和全心衰组在静息和运动状态下通气功能各指标间的差异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中右心衰组和全心衰组在静息和运动状态下通气功能各指标的研究数据均录入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在静息状态下通气功能各指标比较
研究显示,和全心衰患者相比,静息状态下右心衰患者的通气功能各指标[潮气量、FVC、FEV1、PEF、PIF、MVV]均有所降低,而呼吸频率则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在运动状态下通气功能各指标比较
研究显示,和全心衰患者相比,运动状态下右心衰患者的峰值分钟通气量、峰值潮气量、峰值VD/VT比值、峰值VE/VCO2比值以及无氧阈值VE/VCO2比值均明显占优势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3 右心衰与全心衰两者间静息状态通气功能多因素分析结果
2.3 右心衰与全心衰两者间静息状态通气功能多因素分析结果
研究数据表明,在静息状态下,全心衰者和右心衰者通气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报道显示,重度的慢性全心衰竭患者多伴有肺功能异常,特别是限制性通气障碍最为多见,而心脏扩大是其主要的诱因[4-6]。最新发现,由重度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引发的慢性右心衰竭患者中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弥散障碍,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7-8]。此次研究显示和全心衰患者相比,静息状态下右心衰患者的通气功能各指标[潮气量、FVC、FEV1、PEF、PIF、MVV]均有所降低,而呼吸频率则明显增加(P<0.05),这和相关研究报道相一致[9]。但刘伟华,柳志红等进一步研究发现,静息状态下右心衰和全心衰患者的通气功能无差别,本次研究未深入讨论,可进一步研究。本次研究还显示和全心衰患者相比,运动状态下右心衰患者的峰值分钟通气量、峰值潮气量、峰值VD/VT 比值、峰值VE/VCO2比值以及无氧阈值VE/VCO2比值均明显占优势(P<0.05),这和国内外多数临床报道相一致,同时也提示右心衰患者的通气功能在运动状态下明显降低[10-11]。国内报道指出,在运动状态下,全心衰和右心衰患者的死腔通气量和潮气量比值均会发生改变,这提示通气血流比值的变化[12-13]。此次研究提示右心衰患者在运动状态下其通气血流比例异常更厉害,这考虑和原发性肺血管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后引起通气血流比例严重失常有关[14-15]。静息状态,全心衰者与右心衰者通气功能未见明显差别。运动状态,右心衰者通气功能低于全心衰者,主要表现为峰值分钟通气量降低及 VE/VCO2升高。右心衰者通气功能降低主要与原发性肺血管床损害导致更严重的通气血流比失调有关。两组患者通气功能的差异提示肺功能异常可能在右心衰者的呼吸困难发生中起更重要作用。国外有研究支持,心功能Ⅱ/Ⅲ级患者中,慢性全心衰竭患者运动耐量明显低于慢性左心衰竭患者,该差异主要在于慢性全心衰竭患者心肺的运动适应能力更差。总之,受通气血流比值异常的影响,右心衰患者的通气功能和通气效率降低显著,临床必需予以重视,尽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