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结合BI-RADS分级对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诊断
2019-06-04叶健华
叶健华
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医院超声科,广东东莞 523820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健康。超声检查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筛查方法,从其声像图类型可分为典型的肿块型和不典型的非肿块型[1]。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无明确边界,呈弥漫型,病变范围大,可累及多个象限,无明确占位效应,声像特点为低回声或中等回声,可伴有钙化。对于经验不足的超声医生,如果在超声检查扫描时,未能正确辨认乳腺非肿块型病变,往往容易漏诊和误诊[2]。因此,总结此类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的超声声像临床特点,对提高此类疾病的超声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3]。本研究中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月收治的68 例乳腺非肿块型病变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超声结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级诊断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表1 病变超声表现及BI-RADS分级与病理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8年1月收治的经过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的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68 例,对全部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8~79 岁,平均(53.6±6.2)岁。研究内容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存在导管内低回声区的患者;(2)具有边界不清且不具备占位效应的片状低回声区;(3)具有散在或簇状分布的微钙化区的患者。排除标准:(1)多个扫查切面上显示有空间占位效应;(2)病变具有明确的边界。
1.2 诊断方法
对68 例患者使用超声诊断仪(西门子Sequoia 512 型)进行超声扫描,探头频率7.5~13.0MHz。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抱头,充分暴露乳房,以乳头为中心作放射状纵切、横切、斜切扫查,观察病灶位置、边界、内部回声及其血流情况[4]。同时常规扫查腋窝,记录有无肿大淋巴结。病灶按照美国放射学会BI-RADS 分级标准进行分级。以BI-RADS 分类1~3 类为良性,4、5 类为恶性[5]。对患者的乳腺病灶内部回声及钙化的情况进行总结,将总体的诊断结果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6]。
BI-RADS 分级诊断标准[2]:0 级:超声未见异常,超声不能全面评估病变,需要提供过去同类型检查影像资料或进一步其他影像检查;1 级:超声未见明显异常,患者需1年内保持随访;2 级:超声结果为良性征象,每6 个月进行随访;3 级:可能为良性病变,每3 个月定期随访;4 级:可疑异常,恶性可能性较低;5 级:疑为高度恶性。6 级:病理活检已经证实的乳腺癌。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19.0 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的病理结果
68 例患者中经过病理结果诊断显示,44 例为恶性病变,占64.71%,非恶性病变24 例,占35.29%。44 例恶性病变的患者中,其中导管原位癌为28 例,浸润性导管癌为13 例,淋巴转移性低分化癌为3 例;24 例非恶性病变患者中,纤维性腺瘤为17 例,乳腺炎患者为4 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为3 例。
2.2 超声声像特点
超声片状低回声区的有46 例,占67.65%,含散微钙化的片状低回声区为17 例,占25.00%;而观察为簇状以及分布散在的微钙化为5 例,占7.35%。
2.3 超声表现及BI-RADS分级情况
超声诊断BI-RADS 分级中,3 级患者最少,为11 例(16.18%);4 级患者最多,为39 例57.35%,5级患者为18 例,占26.47%。根据超声BI-RADS 分级进行诊断,4、5 级患者判断为恶性,3 级以下为良性,本组超声诊断的准确性为77.19%,对于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为95.45%;对于非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为37.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乳腺的疾病种类也增加,乳腺发病率正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乳腺疾病的一般病情发展缓慢,无明显症状,早期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患病因素一般与卵巢功能旺盛、精神压力过大、体内雌激素水平失衡以及生活习惯等有关[7]。乳腺的恶性病变通常起病隐匿,到症状明显而发觉就诊时,通常处于恶性肿瘤的中晚期。因此,对于乳腺疾病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8]。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腺疾病的影像诊断方法也不断增多,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无创性能够清晰的呈现图像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且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在临床中常利用超声检查对患者乳腺进行筛查,而乳腺疾病主要包括有肿块和无典型肿块两种,超声诊断对于具有肿块的乳腺病变的检出率更高[9-11]。由于非肿块的病灶部位大多边界不清晰且无占位效应,或者伴随钙化的情况,容易与其他乳腺疾病互相混淆,因此加大了临床诊断的难度,容易发生漏诊及误诊[12-14]。
本研究结果表明,表现为非肿块型的恶性病变中,导管原位癌占大多数,浸润性导管癌也较多,而淋巴转移性低分化腺癌也可表现为非肿块型。此外,许多良性病变也表现为非肿块型,如乳腺炎、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等。而这些病变的超声声像特征主要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区,有接近1/3 的患者低回声区中存在散在微钙化点,少数几例存在簇状微钙化点。
为了提高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结合BI-BRDS 分级对患者进行了评估。BI-BRDS 分级诊断标准是根据肿物的边界清晰程度、形态规则程度、内部回声强弱、周围组织的完整性、后方回声有无衰减、血供的丰富程度、腋下淋巴结有无肿大等方面进行评分,进而进行分级[10],可方便超声科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的预估。本研究结果显示,根据超声BI-RADS 分级进行诊断,4、5 级患者判断为恶性,3 级以下为良性,本组超声诊断的准确性为77.19%,对于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为95.45%;对于非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仅为37.5%。
因此,笔者认为超声诊断技术虽然经过不断的完善及发展,但是在临床中仍然有着漏诊的情况发生,尤其针对弥漫性疾病,虽然超声诊断的敏感性比较高,但是总体的准确性还是较低,因此在临床诊断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时应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检查诊断,以便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降低漏诊情况。
值得指出的是,患者腋下淋巴结肿大是作为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依据之一,而分析患者是否有腋下淋巴结肿大也较为重要[15]。在本研究中,诊断出44 例恶性病变的患者中有13 例患者出现了腋下淋巴结肿大,占恶性病变的29.54%,因此腋下淋巴结肿大患者需警惕非肿块型乳腺癌的可能,必要时应进行穿刺活检以确诊。
综上所述,超声结合BI-BRDS 分级对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于恶性的非肿块型病变准确性更高,可作为此类疾病的初步筛查和诊断手段,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降低漏诊情况,诊断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时应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