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纪实(连载)
——第十六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1988年)
2019-06-04龚天卓
龚 强 龚天卓
第十六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于1988年7月20日在哈尔滨青年宫开幕,历时10天,7月29日在省展览馆剧场闭幕,1000余名演员共演出了14台、19场,175个曲目,其中,新创作的音乐舞蹈节目77个,观众达26500人次。
图16-1 第十六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式
第十六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式隆重而热烈。开幕式上,哈尔滨歌剧院歌剧团及交响乐团演出的合唱《改革的风,东方的风》及《天鹅之歌》,以雄壮、豪迈、庄严、激越的气势感动了在场所有观众,引起雷鸣般的掌声;哈尔滨小雪花艺术团的管弦乐合奏,感情把握准确、强弱对比适度,演奏技巧细腻,使观众看到了哈尔滨市音乐事业的潜力、未来与希望。在全国第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奖的哈尔滨市演员谭英敏、王文、齐燕、赵欣歙在“哈尔滨之夏”上倾心演唱,为音乐会献上了他们的一片赤诚与真情,博得了观众阵阵掌声。省歌舞剧院月琴演奏员冯少先和他的同事们以月琴、笙这两件经过改革的民族乐器和22件打击乐为观众演奏了一曲富有神乐魅力的民族乐曲《阿玛架》,为开幕式增加了色彩。开幕式在15位著名歌手的中国当代歌曲联唱——《故土乡情》中结束。
本届音乐会以业余音乐团队为主,充分体现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广泛的群众性和扎实的群众基础这一优良传统和显著特点,正如当时的媒体报道,“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之所以生生不息,连绵不断,关键在于它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沃土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第十六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在哈尔滨7区2县(市)社区文化汇演的基础上,优中选优,集结精华,而后呈现给广大观众的。各区县(市)、城乡各基层单位、工矿企业、大中学校蓬勃开展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院文化,多种形式的文艺汇演,不仅活跃了改革年代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同时,还推动了新人才、新作品的大量涌现。一些优秀剧目和优秀表演人才在国家级艺术节、大奖赛中连连获奖,使得哈尔滨市文艺界历经几年徘徊后,又出现了一个创作和人才的蓬勃发展期,迎来了一个创新作品和文艺人才“小丰收”的年景。
图16-2 1988年7月26日《哈尔滨日报》刊登一组参加第十六届“哈尔滨之夏”业余声乐比赛的选手
本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推出的乡镇企业文艺团体——昌宁给水设备厂所办的昌宁艺术团专场演出,以其清新、时尚、真挚、感人的特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体现了哈尔滨市文化体制改革涌现出的新风貌、新成果。
16-3 第十六届“哈尔滨之夏”合唱比赛节目单
作为第十六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组成部分的第六届业余声乐比赛,进行了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的角逐。在声乐比赛的同时,还举办了创作歌曲比赛,合唱比赛音乐会,这是本届音乐会的新亮点和新形式,引起群众的极大兴趣。参加“正大杯”创作歌曲比赛的作品有140余首,经过初选、复赛后,进入决赛的歌曲20首,《我是雪花、我爱大地》获作曲一等奖。参加合唱比赛共67个单位8000余人,有13个单位参加了决赛。动力教师合唱团、经纬小学合唱团,道里区教委小合唱队分获大合唱、小合唱一等奖。崔英兰、孙跃德、栾吉民分获业余声乐比赛一等奖。
另外,本届音乐会还为东北三省第三届朝鲜民族业余声乐舞蹈比赛选拔优秀节目。
开辟了专场演出。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演出了一台别具风格的《东北风》民族音乐会,其中《北大荒人的歌》在第三届全国青年电视大奖赛中获优秀创作奖。哈尔滨歌剧院推出的大型历史歌剧《仰天长啸》,展示了歌剧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创作和民族歌剧的新成果。在此前《仰天长啸》剧赴北京演出,获文化部优秀剧目演出奖。这是哈尔滨歌剧院歌剧类第一次荣获国家级奖项。这部戏获得了文化部及省、市领导,全国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的高度评价。《仰天长啸》剧使哈尔滨歌剧院原创歌剧的水平,经过30年的艺术积淀,厚积薄发,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图16-4 第十六届“哈尔滨之夏”合唱比赛(复赛)节目单
本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创作节目比往届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共有创作节目77个,其中创作的舞蹈就有16个,而且多是自编自演;二是业余演员异军突起,在开幕式、合唱专场、独唱专场和昌宁专场中,业余演员挑起了“大梁”,无论是艺术造诣还是演出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闭幕式的演出全部由业余演员来承担。来自哈尔滨昌宁艺术团、哈尔滨轴承厂、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等单位和学校、幼儿园的演员们为观众献上了一台精彩的节目。最后,闭幕式演出在热情奔放的军乐声中结束,第十六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降下帷幕。
图16-5 第十六届“哈尔滨之夏”专业演员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