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理想信念 牢记时代使命在全国范围内全力推进地方志转型升级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2019-06-04
冀祥德在全国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培训班上的讲话
(2019年4月15日)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完成地方志“两全目标”的攻坚年、拼搏年,是全国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因此,在年初各项工作全面开展之际,中指办积极筹办这期全国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培训班,目的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最高政治原则,总结经验,科学研判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地方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地方志工作任务,切实抓好抓实地方志干部队伍中的“关键少数”,激发地方志系统的奋斗精神,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奋力开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向党和人民交上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的优秀答卷。
借此机会,我谈四个方面的问题,供同志们参考。
一、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把握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律
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连绵不断,常编常新。史志界普遍认为,地方志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史、地理书、舆图,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记、地志,隋唐时期的官修图经、图志,到两宋时期志书体例基本定型。上千年间,修志者对地方志性质、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央和地方政府修志意识进一步增强,并逐步形成志书官修制度。元明清时期,志书体例更加完备,内容更加丰富,修志制度进一步完善,进入封建王朝修志的鼎盛时期。民国时期,地方志编修传统进一步延续,体例内容开始转型,方志学理论研究日渐兴起,国民政府内政部还先后颁布了《修志事例概要》《地方志书纂修办法》等文件,指导各地编修地方志。悠悠千载的传承积淀,至今保存下来的宋、元以来的旧志书多达8000余种、10多万卷,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还多。这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没有断流,始终传承下来”的重要载体,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被誉为中国的“地方百科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重视下,社会主义新方志工作逐步开展起来。1957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把编写新方志列为《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草案)的12个重点项目之一,并成立了地方志小组专门推进这项工作。随着全国修志工作逐步展开,为了加强领导,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档案局于1959年联合成立了中国地方志小组,具体负责全国地方志编修工作的组织领导任务,并在中宣部的领导下,先后制定了《关于新修方志的几点意见》《关于新修方志提纲》《关于编修地方志工作的几点意见》等文件,对如何编写地方志提出意见建议。这一时期的修志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国家档案局统计,到1960年,全国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30多个县开展了修志工作,其中250多个县编写出了初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地方志编修工作基本中断。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呈现出喜人的活跃局面,恢复地方志工作的环境和条件日渐形成。1980年4月,胡乔木同志在中国史学会代表大会上指出:“地方志的编纂,也是迫切需要的工作。现在这方面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我们要大声疾呼,予以提倡。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继续编写地方志。”1981年,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成立大会,标志着全国范围的新编地方志工作再次启动。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地方志主要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依令修志阶段,时间是1981年7月至2006年5月。在这一时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下简称中指组)1983年恢复组建,加强了对全国地方志工作的分类指导。国务院办公厅先后转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等;中宣部、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人事部等也先后转发、批复相关地方志文件;中指组先后颁布《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等规章。与此同时,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地方志工作机构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逐步加大地方志工作推动力度。工作机构也普遍建立。从l979年8月湖南省成立省志编委会起,至1996年6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区志编委会止,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 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绝大多数市、县,都建立了地方志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组织实施的地方志工作格局。自上而下工作机构的普遍建立,为全面、持续开展地方志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第二阶段为依法修志阶段,时间是2006年5月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在这一时期,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标志着地方志工作结束了依令修志的历史,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条例》颁布以来,地方志工作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全国有 23个省(区、市)由人大或者政府出台了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实施办法等。同时,中指组依据《条例》精神,先后颁发《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地方志书编纂规划备案制度的规定》《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等。这一阶段首轮修志任务基本完成,全国累计出版首轮规划内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5800余部。二轮修志工作随之全面铺开,并深入开展。相较于上一阶段,这一阶段开始建立地方志工作保障体系,深入探索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机制,推进地方志工作机构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等。
第三阶段为依法治志阶段,时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志”基本原则。这标志着全国地方志从依法修志阶段转向依法治志阶段。依法治志不是对依法修志的否定与“抛弃”,而是对依法修志的发展与“扬弃”,是依法修志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下的升级版,包涵了依法识志、依法修志、依法研志、依法用志、依法管志、依法存志和依法传志等诸多内涵与外延。这一阶段,全国地方志工作开始转型升级,逐步走上法治轨道,地方志事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开始走进新时代。主要表现在:
地方志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从2014年到2018年,连续 5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都对地方志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或者规定,提出明确要求,这是史无前例、绝无仅有的。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示,地方志要与党史、军史、档案、政协文史资料、社科院、高校等部门和机构一起,对抗战进行系统研究。李克强总理三次作出批示,提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希望地方志工作者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规划纲要》,首次对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科学的顶层设计。2016年3月,“加强修史修志”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地方志工作被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了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工作任务序列;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重点任务中明确要求“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地方志工作被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2017年5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加强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修,加强地方史编写和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完成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出版工作。开展旧志整理和部分有条件的镇志、村志编纂”,地方志工作被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任务之中;2018年 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鼓励乡村史志修编”,要求地方志工作向基层延伸,地方志工作被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地方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作用愈加明显,地位大大提升,地方志事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这是地方志走进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地方志事业在高速发展中取得丰硕成果。十八大以来,按照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中指组及其办公室提出围绕党和国家利益、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三大主题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规划、新制度,如《〈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实施方案》《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国地方志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志科研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史志期刊工作的意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国家方志馆分馆建设管理工作规定》《关于全国地方志系统支援西藏、新疆地方志工作的意见》等。设计出若干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文化工程,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战研究的指示精神,申请实施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中国抗日战争志”和中国地方抗日战争志工程,启动《中国南海志》《三沙市志》编纂等;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推出全国地方志“十大工程”,即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志书出版资助工程、中国志书精品工程、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全国地方志“一体两翼”用志工程、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建设工程、方志馆研究建设及全国地方志专业出版基地建设工程、中国地方志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中国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工程。同时,陆续推出中国名山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水志文化工程、中国名酒志文化工程等。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动地方志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改革理念,要求彻底摒弃“一本书主义”,实现志、鉴、史、馆“四驾马车”并驾齐驱,志、鉴、库、馆、网、用、会、刊、研、史“十业并举”,形成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格局。与此同时,按照“互联网 +地方志”,网站、数据库、微信平台等建设突飞猛进,在国家层面开通了中国国情网、中国地情网、方志中国微信平台等,省市县三级开通了地情网站近850个、新媒体 460多个,建设数字方志馆250多个。建成各级方志馆600余家。除重庆外,各地先后出台本地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或规划纲要、贯彻《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或方案等,统筹规划本级的地方志事业发展,构建地方志事业发展格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编纂完成首轮、二轮省、市、县志书1万多部,编修部门志、行业志、专业志、乡镇村志 2万多部,编纂地方综合年鉴3万多部,打造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社会科学成果群和地情资料库。这些以反映国情、地情为主要内容,数以百亿字计的志鉴成果,与数千年来积累的古志相比,数量上翻了三番还多,已经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宝藏、资料宝库、知识宝库。与历史上其他阶段相比,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地方志成果呈现的速度、深度、宽度,都呈几何级数递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庞大的地方志成果群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发生的沧桑巨变、展现的灿烂辉煌,见证着地方志事业进入新时代后的高速发展和巨大变化。
对地方志认识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伊始,地方志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接续中断多年的修志传统,如何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继续编写地方志。在当时,人们对地方志的认识主要是编纂一本书。随着地方志工作的发展,编纂地方综合年鉴、开展方志理论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等任务纳入了地方志工作范畴,并被作为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责写入了《条例》。《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志在现阶段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地方志事业发展格局得以大力拓展。地方志不再是单纯修志编鉴的一项工作,而是“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的一项事业。这一事业包含着光荣而艰巨的时代担当与使命追求,概而言之,就是地方志要从围绕自身工作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转变,实现地方志事业的大局化;从单纯修志编鉴向同时多业并举全面发展转变,实现地方志事业的全面化;从依令修志向依法治志转变,实现地方志事业的法治化;从地方志机构修志向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转变,实现地方志事业的社会化;从单一纸质媒体志向广泛运用数字媒体志转变,实现地方志事业的信息化;从修志囿于当地向把地方志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转变,实现地方志知识的大众化、国际化。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对于地方志认识的深化,是地方志走进新时代的基本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地方志发展历程,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收获了不少宝贵经验。主要有: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一致;必须坚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依法治志,持续不断推进地方志法治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打造堪存堪鉴的方志文化成果;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创新引领地方志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有为谋有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坚持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等等。这些经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全国广大方志工作者艰辛探索的结晶,更是确保走进新时代的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二、立足新时代,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书写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篇章提供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2019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回看走过的路,100年前,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端;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40年前,改革开放如火如荼。远眺前行的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任重道远。立足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科学理论指导。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胜利凝聚起伟大而磅礴的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内涵丰富,宏阔深邃。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多个场合,不断就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把握历史以及高度重视修史修志等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最好”概括历史的价值,即“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这些概括准确体现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修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其意义,说通俗一点,就是使我们做一个明白人。”“修志是一件相当‘得志’的事情”。在上个月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提出:“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深刻阐述了历史学研究、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开拓创新新时代地方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地方志就要勇于担负培根铸魂的神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志,应敢于担当,承担起培根铸魂工作的责任与使命。
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生存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民族发展繁荣的最深沉的力量。编修地方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优秀文化传统,也是熔铸中华民族特有文化基因和华夏儿女精神家园的基础性、根本性的重要手段。延绵不断、代代相继的地方志编修,记录了传承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历史传统的重要载体。“志属信史”,“其间一事一物,皆酌考众书,厘正讹谬,然后落笔”。地方志就是这样用全面、客观、真实的资料来把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状况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下来,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地方志在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在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在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上,在反击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谬论上有着天然优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安全,地方志工作者责无旁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回顾历史,地方志有“官修”传统,志书有“官书”性质。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大,国运昌盛,开始确立官修志书的制度。宋代创置九域图志局,“命所在州郡,编纂图经”,设立了中央地方志工作机构。明清时期编修地方志逐渐形成比较统一的官修制度,朝廷多次颁布诏令,对志书编修作出规定。清雍正六年(1728年),颁布修志上谕,要求各省编修通志,“务期考据详明,采摭精当,既无阙略,亦无冒滥,以成完善之书”,书编好后报送一统志馆,以便增辑成书,焕然成乎一代之典制。民国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政府也多次颁布修志政令,管理修志事宜。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由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官书”“官责”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记录一地之历史,去研究解决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各种问题。
钟敬文先生曾说过,“史”是前人写的,“志”是现代人写的。这一方面通俗易懂地辨别了史志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地方志的时代性。地方志详今略古,以当时人、当地人而修当地的历史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立足新时代,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地方志部门有责任通过高质量、多形式的方志文化成果把“根”培得茁壮、把“魂”铸得强大,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民族发展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此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坚定每一个中国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地方志就要认真履行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光荣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地方志工作首先必须搞清楚“为了谁”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凡郡之所有,事无巨细,莫不皆然。”地方志的资料性决定了编修地方志一定要进行调查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用志书记录群众生产生活,记载党带领人民先后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胜利。
编修地方志,就要立足新时代,如实反映现实、观照现实,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一定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记录好,把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好,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在2019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谢伏瞻同志提出,“新时代地方志不仅要服务国家战略,而且要融入国家战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实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作为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内容,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好地方志的资政、育人作用。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依托地方志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分析各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亮点与特色,挖掘城乡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阐释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使地方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等党和人民关心的大事上有所作为。
(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地方志就要努力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夫书契有五善: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梁启超曾说:“盖以中国之大,一地方有一地方之特点,其受之于遗传及环境者盖深且远,而爱乡土之观念,实亦人群团结进展之一要素,利用其恭敬桑梓的心理,示之以乡邦先辈之人格及其学艺,其鼓舞浚发,往往视逖远者为更有力。”地方志在激励群众热爱家乡、团结进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地方志编修,保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明进步,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蕴含着深厚历史积淀、宝贵精神品格、浓重家国情怀、崇高价值追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滋养,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奠定了坚实根基。
地方志的时代使命,就是要立足新时代,彰善引风气。地方志工作者要主动作为,不断探索,以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时代变迁的忠实记录者、先进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以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同时,要讲好方志故事,构建有方志魅力、中国魅力的有力话语体系,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竞争力的方志文化产品走出去,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凸显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方志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明确任务,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的重要时期。走进新时代的地方志,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总体来看,地方志工作与党和人民的期望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一是对焦《规划纲要》任务,尤其是“两全目标”有差距。二是对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上、在志鉴成果的质量上有差距。三是对焦党和国家对地方志工作者的要求,在地方志干部队伍建设上有差距。如有的领导干部对“两全目标”任务完成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正在进行的地方志工作机构改革患得患失,产生等待观望情绪等。这些都是地方志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我们要把工作重点更多地放在加强这些薄弱环节上,通过薄弱环节的突破,补齐短板,带动整个工作水平提高,推动地方志事业全面转型升级。
(一)持之以恒,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政治任务,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科学体系和实践要求,把学习成效体现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上。《规划纲要》规定的第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通过编修和开发利用地方志成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地方志是“官书”,首要的就是坚持地方志的政治性。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地方志工作的科学指南,明确新时代地方志的新使命、新要求,思考新时代地方志的新担当、新作为,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坚持政治性与地方志“直笔著史”的要求是统一的,将两者对立起来的认识是极其片面和错误的。地方志事业要平稳、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二)咬紧牙关,坚决完成“两全目标”。《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编纂出版的全覆盖。目前,距离全面完成“两全目标”的最后期限只剩下一年多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中指组“两全目标”督查小组将继续严格执行督查销号制度,完善“两全目标”督查台账,明确志鉴工作进度滞后地区的具体责任人和省级包保责任人,实行挂牌督办。要组织全国地方志系统“两全目标”工作推进会,重点督促工作推进不力、进展不大的地方。各地要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全力打好“两全目标”攻坚战,创造出一项伟大的世界文化创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上一份方志人的厚礼。
(三)以志经世,继续做好“三个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时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的时代呼唤地方志提供更多智慧和更大力量。在围绕党和国家根本利益开拓创新上,要积极做好地方志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工作,集中推出一批反映新中国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的优秀地方志成果等。继续推进《中国南海志》《三沙市志》《中国抗日战争志》和中国地方抗日战争志丛书编纂,稳步推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地方志编纂。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开拓创新上,继续推进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等,大力推进乡村史志修编,繁荣乡村文化,服务乡村振兴。在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开拓创新上,继续实施以《中国地情报告》为主体、《中国方志发展报告》《中国年鉴发展报告》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工程,做好《中国影像方志》及《中国影像志·名镇名村系列》的制作和播出等,进一步谋划编纂社区志、居民小区志,推动方志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
(四)筑牢根基,稳步推进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方志馆建设是地方志事业新的增长点,要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稳步推进。实施国家方志馆三期工程,力争在国庆节前夕向公众开放,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统筹推进国家方志馆分馆建设,成熟一家,建设一家。深入实施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国家数字方志馆建设。各地要因地制宜开展实体方志馆和数字方志馆建设。
(五)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当前,地方志事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推进“两全目标”的攻坚期,干部队伍建设尤其重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加强政治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牢记职责使命。要贯彻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工作方针政策,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努力培养一支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能精湛,能力强、有担当、讲奉献的干部队伍,为地方志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四、从严要求,强化自身建设,抓好抓实“关键少数”
为政之要,莫先乎人;成事之要,关键在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强调这关乎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而抓“关键少数”首先要抓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学才能上进”,要求“大兴学习之风”。立足新时代地方志要回应时代新要求、担负时代新使命,最关键的也是抓好关键少数的学习,要不断抓常抓严、抓实抓细,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本领,提升领导能力。惟有如此,才能带领整个地方志系统更加主动、更加自信地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升华
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理论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学习,更离不开主动地加强学习,离不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加强理论学习,是党中央对每一名党员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十分重视抓好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多次强调学习问题,为全党切实改进学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本领是党的性质宗旨使命的内在要求。学习是政党巩固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党自成立以来的发展史本身也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学习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推动党的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同时,我们党无论在组织层面还是在个人层面,一直传承着许多优良的学习传统。目前,“学习强国”APP上线,为全体党员随时随地开展主动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平台。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国际更加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问题,对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我们这些关键少数,更要主动强化学习,全面增强学习本领,才能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成为始终站在时代潮头的领导者、带领者。
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本领是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学习是事业兴盛之要。地方志汇集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纪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纪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纪经济则有户口、田赋、物产、关税,纪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寺观、祥异,纪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理论性很强、文字性也很强的工作,不是谁想干就能干好的。尤其随着地方志事业的全面转型升级,新的事业增长点不断涌现,需要方志人不断与时俱进,持之以恒坚持主动学习,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
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本领是党员干部修炼内功的自我需求。学习是人生成长之梯。学习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只有不断主动学习才能修炼好内功,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不学习,思想无法进步,能力无法提高,最终只得得过且过。少数党员干部有做好工作的愿望和干劲,但缺乏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本领,这在地方志系统也不例外,亟需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做到崇尚学习、积极改造学习、持续深化学习。
(二)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实现从“盲目学”到“目标清晰学”的升华
盲目学习通常因为目标不明确,而影响学习效果。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围绕地方志事业发展需要,认清学习目标任务,明确学习内容重点,明晰学习思路,切实抓住抓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任务,把学习落到实处。《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明确要培养“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也应该围绕着这12个字、5个词展开。
必须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学习最突出的位置,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通过学习原文、理论培训、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必须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各方面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是领导干部制定决策、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也是基本的政治素养。加强党规党纪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学习,做到存戒惧、守底线,自觉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必须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世情国情党情,传承红色基因,永葆政治本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深刻领悟“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才能自觉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
必须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系统学习掌握履职必备的各种知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锤炼专业作风、培育专业精神,不断提高适应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要求的能力。
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和哲学、历史、科技、国防、外交等各方面知识,主动学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知识,认真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统战、民族、宗教、金融、保密、统计、城市规划管理、质量发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知识产权、心理健康等方面知识,不断提升科学人文素养。
(三)解决“怎么学”的问题,从“单纯学习”到“学思用贯通”的升华
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效果。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在学习上下一番真功夫、实功夫、苦功夫,才能学有所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员干部“怎么学”的论述,对于我们更好地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本领,提升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大意义。
一要全面系统学。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学深悟透,要通过认真研读、反复研读,汲取思想营养,弄懂弄通其内在要求,领会其精神实质,以此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决杜绝蜻蜓点水式学习,避免浅尝辄止,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坚决杜绝一知半解式学习,避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坚决杜绝机械式学习,避免照本宣科,断章取义。同时,学习理论不能孤立地学,而要把所获取的各种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学习,深入思考,融会贯通,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要及时跟进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地方志本身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常变常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学习中,要结合时代特点去学习、去思考,把学习的内容同时代特征、国内外形势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起来,努力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同时,要求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采取持之以恒的态度,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自觉做终身学习的表率。
三要深入思考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中要防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现象,要把学习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深入思考,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真正转化为自身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切实解决本地区地方志工作机构改革后地方志事业发展等实际问题。
四要联系实际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不是背教条、背语录,而是要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我们学习理论就是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地方志工作摆进去,主动担当作为,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实在在做事情,尽心尽力干工作。
同志们,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武装好头脑,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在新的历史起点,增强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以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方志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