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统编教材教学的读写结合实践探索

2019-06-03包国华

关键词:记承天寺夜游读写结合

包国华

摘   要: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的课后“积累拓展”,要求学生“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这是典型的读写结合的练习设计,体现了统编教材编写的意图。在实践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一是构建写作序列,落实写作任务;二是探究写作背景,做好写前准备;三是设计写作支架,指导学生表达。

关键词:课文改写;读写结合;《记承天寺夜游》

一、缘起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后“积累拓展”,设计了一道写作题:

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这是典型的读写结合的练习设计,体现了统编教材编写的意图。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关于教学方式强调“写作的专题设置,意在强调一课一得,通过分解训练达到综合运用的效果”,也指出“教师要重视二度开发教材,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材以及教学用书中提供的资源,形成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1]

从《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中我们至少可以就“读写结合”获得两点信息:一是我们要根据学情,主动利用课文开发有效写作课程;二是我们要自觉利用课文开发写作知识,作为单元写作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建构单元的序列性写作知识,强调一课一得,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但实际上,让八年级学生去改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一,游记要记录游踪,但学生对苏轼可能会走一条怎样的路不甚清楚,需要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适当探究。其二,写游记最要紧的是记录沿途的见闻,苏轼在那天晚上看见了什么,如何描写不同环境中的月色,既需要借助阅读经验,也需要自己真实观察体验。其三,阅读体味文中苏轼复杂的情感对学生并非易事,更何况通过写作含蓄地表达出来,所以怎样借助写景自然地表达苏轼的情感之路,更需要教师指导。基于上述考虑,教师应该为此次写作搭建合适的支架,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写作前准备,从而通过一次写作训练扎扎实实培养某一类文体的写作能力。

二、实施

(一)构建写作序列,落实写作任务

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任务为“学习描写景物”。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建议该单元的写作目标为:

(1)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习从多个方面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各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体会情景交融的感染力,尝试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感情,使景物鲜活起来。

根据单元写作要求,落实课文写作要求,笔者根据课文的练习设计,挑选《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作为读写结合的范例。首先,这两篇短文所描写的景物为“江南山水”和“月亮”,是学生相对熟悉的题材。其次,《答谢中书书》作为“模山范水”的经典,其多角度观察景物、多感官体验景物、动静结合写活景物,是通过多种手法观景写景的教学范本。而《记承天寺夜游》作为古代记游类散文的名篇,短短85字,既記事描景,又抒发感想,是教学“描写景物时融入感情的”的范本。再次,两篇散文均篇幅精短、词约义丰,可以给学生的改写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具体的写作练习安排如表1。

(二)探究写作背景,做好写前准备

先来看《辞海》对“游记”的定义:游记,主要记述旅途见闻,某地历史沿革、现实状况、社会习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快、描写生动。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游记一般具备三个要素:游玩顺序(时空顺序)、沿途见闻、自我情感。再来看《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只有短短85字,却介绍了游踪的起点(家里)和终点(承天寺),描写了景色(“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抒发了情感(“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词约义丰,含蓄凝练,给改写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空间与想象空间。那么如何改写呢?

1.说一说时间

时间顺序是游记散文的一个要素,而《记承天寺夜游》里写时间的只有一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如果改写,则要扩充内容,就必定会提到更多的时间点。而改写最好尽量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所以对时间的称谓应还原古人的说法。这是写前要做的一项准备。

苏轼在《次韵定国见寄》里有“默坐数更鼓,流水夜自逆”的诗句,说明在宋代“更”已经是晚上的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合理推算,估计赏游时间,并用古人的称谓加以表达。

2.理一理游踪

游踪是游记散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则短文中明确提到游踪的句子为“月色入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等三句。对学生来说,除承天寺为明确的游踪,其起点与途经地点都是未知的。所以根据资料推断游踪又是写前一项必要的准备。

【起点:雪堂】元丰五年,苏轼于东坡下得废园,他在废园建堂,因堂成时正逢大雪,遂名之为“雪堂”,并写下散文《雪堂记》:“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由此推断,写于元丰六年的《记承天寺夜游》里“月色入户”中“户”应为“雪堂”。

【终点:承天寺】承天寺位于黄州城南,与临皋亭相近。苏轼于元丰三年的六月中旬曾在给陈季常(陈慥)的书信中说: “临皋虽有一室,可憩从者,但西日可畏。承天极相近,或门前一大舸亦可居,到后相度。”信中的承天指的就是承天寺。[2]

【探究】文中写道:“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条由“雪堂”去“承天寺”的路上,苏轼可能途经哪些地方呢?

(1)东坡高地。苏轼入黄州第二年,在故交马正卿的帮助下,在黄州城东旧营地开辟东坡农场,并于次年冬天在东坡山脚下建筑雪堂。东坡曾写下《东坡》诗一首: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2)临皋亭。苏轼到黄州后,开始住在定惠院,以后又迁到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东坡文集》有这样一段话:“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在临皋亭,苏轼还写了一首词《南乡子·黄州临皋亭作》: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葡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当然,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推测更多可能途经的地点,但要告诉学生,推测那天晚上苏轼可能走哪条路、可能经过哪些地方,要有作品或资料为依据,不能随便乱写。

3.写一写月亮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月亮就像是“熟悉”的陌生人,在他们看来,赏月不过是中秋节晚上一项形式重于内容的活动。所以,怎么写月亮,需要教师有效指导。

(1)向苏轼学写月亮。苏轼喜欢月亮,也善于写月亮。他点评王摩诘“诗中有画”,其实也是他自己写诗文的美学追求。他在贬居黄州期间写下的几篇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几乎每篇都有写月亮的名句。写前,教师可以精选这些名句让学生赏析(如表2)。

(2)在生活中观察体验。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如月亮)的方法:可以连续跟踪观察,观察月亮从朔到望的变化,从东升到西落的过程;可以变换角度观察,仰望空中之月,俯视水中之月,看爬山头之月,窥挂树梢之月;可以变换环境观察,观察有云之月与无云之月,有晕之月与无晕之月,有风之月与无风之月;可以开放感官观察,看月圆月缺,闻月桂之香,听月夜虫鸣,触月凉之水。同时,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三)设计写作支架,指导学生表达

如何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游记类散文写作的难点,所以教师应设计适当的支架,帮助学生合理表达写景中的情感。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短短的小品散文,情感却一波三折,微妙复杂,“解衣欲睡”时的孤独,“月色入户”时的欣喜,“念无与为乐者”时的感伤,“怀民亦未寝”时的慰藉,面对满院月光时的清朗空明,最后感叹时的潇洒旷达。而把它改写为散文时,应巧妙选取最佳的环境观月,而这个环境又能自然触发作者的情感,而且读者又能顺着这条情感变化的脉络,顺藤摸瓜,翻译出东坡旷达乐观的情感密码。

如在雪堂看月,看到的月亮如何,作者会想到什么,触发怎样的感情;到东坡高地望月,月色会有怎样的变化,会想到谁,会引发怎样的思绪;走到临皋亭,最佳的观月点会在哪里,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又会引起怎样的情绪变化;在承天寺,为什么会产生月光如水的感觉,为什么会有人月相融的感受。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完成表3。

三、结语

读写结合是学生学习写作技法的基本路径,但读写结合不能简单化。《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有特色的小品散文,其白描写景的精练传神、委婉抒情的含蓄蕴藉,本身已至化境。但阅读与写作并不是一回事,能欣赏作品不一定就能写好作品。就本课课例而言,教师的作用是在指导学生如何写游记中踏踏实实走一回。确定游踪、观察月景、描写月色、抒发情感,每一步都有写作知识的支撑,每一步都让学生可以抓住有效表达的抓手。学生通过一次读写的实践,不光对如何读、如何写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而且还对文字所传递的审美境界、思维品质与人文情怀有了别样的认识,从而让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走在实处。

此外,在本课例中,教师通过改写让学生初步了解写游记的基本要求,为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学写游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样的一次改写训练,不仅关注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还考虑了全套书的整体性。当然,改写古人的记游类作品与真正的游记写作有联系也有区别,笔者将在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中落实更全面的游记写作知识,从而使这一类文体的教学呈整体的螺旋上升结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7-8.

[2]王琳祥,胡燕.天庆观承天寺在黃州修复的意义[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1-11.

猜你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读写结合
简析《记承天寺夜游》的三重思想意蕴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