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微课”教学应用的路径研究
2019-06-03杨竟楠
杨竟楠
摘 要: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内在优势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微课”教学在教學内容、技术应用和资源开发几方面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因此,要将丰富的微课内容作为首要条件,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技术支持,同时要将完善激励措施作为推动力,将合理的反馈评价体系作为保障力,最终达到“微课”教学能够在高职院校更好地应用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微课”教学;起源与优势;应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3-0135-04
“微课”教学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兴教学形式,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1]。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关于“微课”教学的研究已经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微课”教学有着传统教学形式不具备的优势,而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关于“微课”教学应用方面还存在内容设计、技术运用、资源开发方面的不足,这也是探索高职“微课”教学应用路径的关键。
一、“微课”教学的起源及优势
国外“微课”教学最早出现于1993年,由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他本人第一次提出了制作60秒课程的观点。在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随之提出了一分钟演讲的观点。直至2009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一位课程设计师David Penros在学院内首次使用了一分钟教学,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在2010年之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教学已经在众多国家教育领域中风靡开来,成为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我国“微课”教学最早出现于2011年,是由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李玉平教师来实现的,她通过小视频展示出“三小”研究方法及成果,后将其定义为“微课程”。在这之后,“微课”教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中教学形式的一种重要补充。
“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有着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实效性更强。微课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而学生上课有效的注意力往往只有课堂的前10分钟,恰好可以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段内完成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避免传统教学“满堂灌”现象的出现。第二,内容上更为丰富。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的制作强调短小精悍、主题突出、交互性强,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个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这是其自然属性所在,为学生碎片化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内容更有益于学生接受。第三,自由灵活性明显。“微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受时间限制,只要打开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APP,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情况来自主选择学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更多,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自由性更为明显。
二、高职院校微课教学开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微课”教学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刚刚经历几年的发展,但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由此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备受冲击,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学方面,需要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2]。在开展现状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依然集中于内容、技术应用、资源开发3个方面,关于这些不足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
(一)现状分析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形式的应用情况来看,常规的课堂讲解仍然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开展“微课”教学的高职院校中,“微课”设计、制作只能停留在浅显的表面。彭才望等人认为,目前高职微课的制作忽略了微课本身时间简短的特点,时间在15分钟以上的情况偏多、切题方法不对、切题不迅速、讲授逻辑不清晰等,大大超出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范围[3]。廖晓虹认为,在2012年前的两三年时间里,国内仅有少数几个地区如广东佛山、深圳、内蒙古鄂尔多斯等极少数学校开展了“微课”教学,而在之后的几年中,各个地区不同级别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微课作品征集、微课培训活动、微课竞赛评选、“微课”教学大赛、微课应用推广等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微课”教学已经初步成为高职院校十分重要的教学形式[4]。时秀波认为,在高职学生中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认知程度还普遍较低[5],由此可见,高职“微课”教学开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二)不足的体现
“微课”教学的内容方面,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微课”教学应用的现状来看,微课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在微课时间长度方面,往往都超过了10分钟最佳时间,在15-20分钟之内。这就说明微课内容并不能达到“短小精悍”,内容中存在很多非主要的东西。这样就导致学生在注意力最为集中的阶段不能获得更多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导致高职“微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技术应用方面,高职“微课”教学很少将移动终端设备应用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并且在高尖端的教学设备方面应用还存在明显的缺失。很多高职院校虽说已经开展了“微课”教学,然而只能维持在表面的状态,学生学习内容及学习时间并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也是学生学习很难实现碎片化的主要原因,不利于高职“微课”教学的发展。
资源开发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很难带动教师开发微课资源的积极性。很多高职院校针对教师开发微课资源只能用“提倡”二字来形容,并没有做到真正的鼓励和激励,缺少激励措施和手段,这样就导致微课资源很难实现专题化、系列化建设,不能保证“微课”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
三、高职微课教学应用路径的构建
围绕我国高职院校“微课”教学应用的现状与问题,不难看出在构建高职“微课”教学应用路径方面应立足于几个方面:要将丰富微课内容作为首要条件,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技术支持。同时要将完善激励措施作为推动力,将合理的反馈评价体系作为保障力,最终达到“微课”教学能够在高职院校更好地应用的目的。
(一)“微课”的内容要不断丰富
高职“微课”教学应用路径中,内容不断丰富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条件,如何判断学生需要哪些教学内容成为内容不断豐富的关键。就此可以结合需求分析理论,通过内省、访谈、观察、问卷调查手段,针对学生所向往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全面地了解,由此总结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有哪些,并结合学生所学学科专业进行有针对性、合理性的内容补充,达到丰富“微课”教学内容的目的,还要把创新教育融入到“微课”教学的内容之中。
1.全面了解各专业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切实需求。“微课”教学的实施,是以一切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将图片、音频、视频、文字、PPT等教学手段应用到其中,将课堂教学活动分为若干个小片段,更好地帮助广大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学内容。内容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则关系到“微课”教学的效果。为此,在丰富内容之前必须做到认真、全面地了解各专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切实需求。可以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达到这一目的,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通过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判断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了解学生最向往的学习方式,将此作为丰富“微课”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2.创新教育走入“微课”教学之中。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学习的目的远远不止于传承前人的知识,而是怎样能够将不为人知的知识“据为己有”,这也是高职学生学习的动机所在。在不断丰富“微课”教学内容的过程当中,将创新教育引入其中,全面地融合科学、艺术、技能等多学科知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经历作为示范,引导学生如何将其他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组织起来,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是当今高职“微课”教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条件,也是“微课”教学内在优势得以发挥的根本体现。
3.“微课”教学内容要走向课程化、专题化、系列化。就目前来看,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微课”教学资源都呈现出零零散散的现状,教学资源很少根据类型和属性进行分类,教学内容上与专题化、系列化、课程化要求还相差甚远,这样就导致很多教师很难根据“微课”教学的需要查找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由此变得“单薄”。达到课程化、专题化、系列化的要求,必须把精品课程构建放在首位,便于学生和教师查找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之后需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有个性地完成资源的开发、归类和存储,根据学生培养的最终目标构建“微课”教学内容,最终建立属于自己的“微课”教学平台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二)增强技术支持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反观高职“微课”教学,网络技术的支持成为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伴随信息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快餐型文化、泛在型信息大量涌现,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微时代”[6]。教学内容的丰富是高职“微课”教学应用的前提条件,技术支持则是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原因在于“微课”教学平台是以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实施资源共建与共享的过程,而如何共建与共享就取决于信息技术的支持程度。就当前而言,高职“微课”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很少能够有诊断功能、学习记录功能、虚拟社区功能等,只有最为基础的互动交流功能。这样学生和教师在参与交流互动中即将产生的问题不能得到预判,同时在“微课”教学评价环节中很难发现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不利于日后的更新和改进。
在高职“微课”教学的应用中,应将教学记录技术的强化放在首位。做到这一方面强化的方法有很多,在“微课”教学中比较实用的有3种,包括通过手机拍摄教学视频;在“微课”教学中设立一个摄像机点位;运用手写板配合计算机录制等,为总结“微课”教学效果、点评学生参与程度提供可靠的依据。之后针对教学诊断技术进行的强化,主要的方法就是开发教学诊断软件,建立相关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来诊断学生在“微课”教学中产生的心理变化,由此为教师调整“微课”教学环节提供诊断说明。另外需要加强网络信息分享技术,以实现虚拟社区功能的不断完善。期间需要高职院校建设校园内部网络信息交互平台,网络信息交互平台内部将各学科、专业按照模块划分,为高职学生、教师提供分享同等程度知识的空间,并且在信息交互平台各学科、专业模块内部能够进行交流互动,进而调动起高职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方面是高职“微课”教学应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事关成败的一个方面。
(三)激励措施要不断完善
“微课”教学与以往普通教学方式完全不同,是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7]。不是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环境、备教法)就能够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而是需要进行不断地“微课”教学资源的挖掘,分门别类的教学资源扩充,为构建高职“微课”教学应用路径提供资源保证。在这里,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是至关重要的,完善激励机制需要做到以下3点:
1.要做到以用促建,在应用过程中加强资源的开发。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院校微课资源普遍不够充足,资源的种类也没有做到详细的归类,“微课”教学的应用只能停留在表层,“用”和“建”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立足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可以将“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校本研修资源,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新途径,激发教师通过应用达到微课资源分门别类开发的目的。鼓励教师利用“微课”教学开展相应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在组织学习中不断扩充微课资源,最终达到以鼓励教师应用为路径、不断完善“微课”教学资源的目的。
2.通过比赛促进微课资源的建设,实现激励措施的多元化。高职院校应适时组织“微课”教学评比大赛,向广大教师征集微课教学作品,评定微课教学所能够产生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微课制作的积极性,还能带动教师分门别类开发微课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评定标准一定要按照赛会标准制定,将公平公正公开作为微课作品评定的主要原则。在每一单项上都要有相应的评定标准,促进教师在每一个环节都能认真、全面地收集素材,实现微课资源能够朝向专题化、系列化发展。
3.通过发动学生拓展微课资源。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接受网络新技术的能力要远远好过接受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能力,“微课”教学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应立足现代网络技术,不仅在教师方面做到资源的扩充,还要鼓励学生开发微课资源。在10年之前,“开心农场”风靡全国,尤其受到了大学生们的追捧,在高职微课资源的开发中,鼓励学生将自身所喜爱的软件资源融入到“微课”教学设计中去,这是提高“微课”教学应用效果最为有利的条件之一,也是帮助广大教师完成优质“微课”教学作品的重要因素。
(四)建立合理的反馈评价体系
加强高职“微课”教学的应用,必须立足现状和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而反馈评价体系是反映现状与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构建高职“微课”教学应用路径中,应将这一部分作为最终的环节,反馈评价体系中要包括教学环境、教学互动、教学效果3个方面的评价。
评价教学环境指的就是教师在微课制作方面及课程教学师生互动平台建设的主要情况,其中包括微课内容是否能够满足教学计划的需要、教学目标能否达到清晰明确、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阐述方面是否精准规范等。这些方面都是鉴定“微课”教学环境创设是否能够达到要求的主要条件,将这些作为评价指标,也是微课建设发展的指南[8],不仅可以反映出教学内容、教师教态、语言表达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习信心能否更好地建立,这是提升高职“微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通过研究每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都能够得出课堂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高职“微课”教学中,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至关重要,是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反馈评价体系中,评价教学互动情况也是绝不可少的。评价教学互动的内容中,主要包括互动平台的访问量、互动平台中的提问量及回答率等几个方面,访问量、提问量、回答率高,说明学生与教师掌握“微课”教学互动平台的效果较好,微课教学的应用情况也能够得到保证。反之,体现出高职“微课”教学应用的总体效果不够理想,在后期微课制作方面应该进行改进。而提问量中可以说明学生存在的疑虑或不解,这也是教师在微课制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评价教学效果主要针对的就是学生总体的学习情况和项目成果。其中,评价的内容包括了教师课前教材的研究情况、资源整合情况、教态状况等,因为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在微课教学中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学校需要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采集学生的相关信息,通过评价内容展现出学生的认可度,根据认可度来评定“微课”教学的整体效果,为教师在微课设计、制作、应用方面提供良好的信息反馈,保障高职“微课”教学的含金量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微课教学在我国只经历了短短几年的发展,但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形式重要的补充。面对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关于高职“微课”教学应用的路径还需要进行不断地潜心研究,从各个角度探索出提高“微课”教学应用效果的条件,实现其“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邵华.微课理念引导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4,34(05):99.
〔2〕熊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微课”创新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5,(32):51.
〔3〕彭才望,孙松林,周菊林.高校微课教学的应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04):28.
〔4〕廖晓虹.国内外微课教学比较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4,(32):88.
〔5〕时秀波.高职学生微课学习需求的調研数据分析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2):21.
〔6〕刘艳艳.高校微课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0):82.
〔7〕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70.
〔8〕李鹏鸽,左玉,刘志荣,等.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6,(16):74.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