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务微博发展十年:回眸与前瞻

2019-06-03赵盼盼

现代情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政务新媒体政务微博知识图谱

赵盼盼

摘 要:[目的/意义]政务微博与政务新媒体的发展问题是一个新的社会热点与学术议题,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梳理,有利于厘清政务微博未来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政务微博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不断变化的今天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方法/过程]文章基于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绘制出政务微博研究科学知识图谱,并结合文献的深度研读,归纳出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已有研究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演化链条:“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新媒体”,在时间上可划分为较清晰的3个阶段。整体研究呈现出研究对象内涵的不断拓展、研究内容的逐渐丰富、研究方法的更加多元等特征与趋势。未来,就如何构建政务微博制度文化、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务微博的服务功能、如何形成与发展微博矩阵或新媒体矩阵、如何搭建政务新媒体政策体系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

关键词:政务微博;政务新媒体;知识图谱;演化链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9.06.017

〔中图分类号〕D03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9)06-0156-12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e development of the government affairs micro blog and new media is a hotspot issues.A periodical summarization about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can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government affairs micro blog,which promotes the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affairs new media while adapting to the changing circumstance of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ion means.[Method/Process]This paper used CiteSpace software and conducted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to depict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 of researches about government affairs micro blog.Combining wi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relevant literature,this paper concluded the main contents of relevant researches.[Results/Conclus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searches about government affairs micro blog had an obvious evolution chain from government affairs micro blog to government affairs wechat and new media chronologically.The connotation and contents of government affairs micro blog researches expanded and varied,as well as the research methods.The following researches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affairs micro blog.Meanwhile,how to develop the new media matrix and policy system also deserves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government affairs micro blog;government affairs new media;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evolution chain

隨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政务新媒体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打破了过去政务信息不对称、官民地位不平等的状态,使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必须迈向“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之路[1],并迎接“线上”与“线下”对接的挑战[2]。政务微博是较早出现的政务新媒体之一,它突破了传统政务媒体的刻板“官腔”,在提升政府形象、舆情引导、信息传播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虽然政务新媒体日益多元化,但政务微博具有开放传播和互动性强的优势,仍然是党政机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和应急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3]。2018年4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中重新点名“政务微博”,体现了国务院对新媒体与政务应用结合的相关媒介范畴的进一步重心厘清、重点界定和理性思考[4]。

政务微博历经近十年的发展,在取得较大认可与成绩的同时,也一直面临着诸多问题。学术界密切关注实践动态并对此作出回应,以政务微博为对象的研究不断涌现。尽管已有学者阶段性总结和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状况,但是目前还缺少通过科学计量的方法对研究现状、演化关系、发展状况、发展成熟度等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可视化的总结与分析。本文借助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政务微博的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展示分析,有利于厘清政务微博未来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政务微博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不断变化的今天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合格满意标准之一就是“数据完整”[5]。因此,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来源库,从而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检索时间为2018年7月17日,设定“政务微博”为检索主题词,进行模糊匹配检索,共得到3 274条记录;为保证数据的质量,去掉新闻、报告等非学术性文献,最终确定2 273篇有效记录构成数据分析的基础数据库。

1.2 研究工具与方法

本文依托美国德雷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Philadelphia,PA,USA)陈超美博士研究团队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研究资料进行量化分析,然后在量化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法深度剖析、归纳政务微博研究领域的具体内容。CiteSpace在文献计量分析方面具有“一图谱春秋,一览无余;一图胜万言,一目了然”的特点,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一个学科或领域在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动向,展示研究前沿的演进历程[6],并且可以制出独特的科学知识图谱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全景式再现[7]。

2 政务微博研究基本状况

2.1 研究文献变化态势

通过统计政务微博相关研究学术成果年发文量,绘制出政务微博研究文献年代分布图(见图1)。结果显示,学术界关于政务微博的研究在数量上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走势;2011年开始关注这一新事物;2012年学术成果出现“井喷”式增长,2013年、2014年达到顶峰,之后研究热潮呈现下降态势。这基本符合“人们对待新鲜事物的态度往往是经历观望、追随、狂热、冷静、再回归理智的过程”的经验判断[5]。

2.2 核心作者

通过对政务微博研究高产作者的统计(见表1),共有22位作者发文量在4篇以上,其中,梁芷铭以24篇的发文量排名第一,其首发文献在2012年;另外还有杨光、汪青云、张志安、邱源子、刘鹏飞、张紫、松姗、王益民等在政务微博研究领域也进行较为广泛的理论探讨或实践案例解析。张志安、董立人两位学者不但学术成果多,而且首发文献也较早,在2011年即开始了相关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政务微博研究領域的作者队伍结构,本文参照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提出的“领域年龄”和“作者活跃值”概念,即“领域年龄”=“当下年份”-“作者在该领域发表第一篇论文的年份”,“作者活跃值”=“作者在该领域的总发文量”/“领域年龄”,领域年龄越长而且活跃值越高的作者群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8]。计算结果显示(见表1),领域年龄长的学者有张志安、董立人、梁芷铭、汪青云、郑磊、王娟、胡河宁、陈显中等,领域年龄为6~7年;活跃值高的有梁芷铭、杨光、汪青云、张志安、邱源子、陈然等,活跃值在1.6以上。综合为了更为直观地析出、展示高产作者以及作者之间的合作状况,运用CiteSpace绘制出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见图2)。研究发现,网络节点之间连线较少,较为明显的合作群主要有荣婷与万旋傲、徐颖、王理、王平、谢耕耘、刘锐,汪青云与陈靓、柯筱清、李慧芳等,韩浩与蔡学健、郭旭、倪丹、锁志海与霍有光、杜杨沁等,这表明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突出,研究主体较为分散。

2.3 主要研究机构

根据表2的统计信息,发文量在4篇以上的研究机构有33家,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钦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发文量在10篇以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16家研究机构发文量在5篇以上。运用CiteSpace绘制出机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见图3),研究机构之间较为零散,合作关系不突出。

3 政务微博研究热点辨识与演化路径厘清

3.1 政务微博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研究主题的精炼表达,关键词的分布频次与特征能显示出某一学科的总体内容特征、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9]。CiteSpace提供了关键词共词分析功能,选择软件提供的寻径(PathFinder)算法,对网络进行简化,结合人工调整与剪裁修图,最终得出关键词共现的关键路径(见图4)及高频关键词分布表(见表3)、高中心性关键词分布表(见表4)。图4展示了近年来政务微博研究的主要脉络,其中,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节点越大说明所代表的关键词的频次越高[10]。整体来看,关于政务微博的研究已经织成了相互联系、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符合贝尔纳关于“科学发展总的模式与其说像树,更像网”[5]的判断。

从知识理论的角度来看,频次和中心性高的关键词所揭示的是一段时间内众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10]。结合表3、表4所提供的信息,政务微博研究的主要热点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微博问政、舆论引导、突发事件、政务新媒体(或新媒体)、公共服务(或政务服务)、信息公开(或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形象、影响力、创新、传播效果等。关键词的频次与中心性并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网络中,关键词的中心度反映了其在整个关键词共现网络中的重要性[11]。有些词尽管频次较低,但是其在网络中具有重要的连接作用,如“微博矩阵”,尽管并不是高频词,但是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结合相关文献,微博矩阵正是政务微博的发展趋势。

3.2 政务微博研究演化路径

Citespace的突变监测算法能够分析词频的时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并较为准确地反映和揭示不同时间段里该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其基本原理为,如果出现激增的关键词,代表一段时间内该领域研究兴趣的突然增长[12]。相对于传统的高频主题词分析,突现主题术语更适合探测学科发展的新兴趋势和突然变化[11]。Citespace所提供的时区视图(Timezone)功能是另一种侧重于从时间维度上来表示知识演进的视图,它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5]。本文利用突变词监测并结合时区视图功能探测并识别政务微博研究在各阶段的前沿与整体演化趋势。探测出的突变词如表5所示,突变词时空演化情况如图5所示。根据CiteSpace软件探测的突现关键词及其被引历史曲线,政务微博研究演化链条可以概括为“微博问政——政务微信——政务新媒体”,即以“政务微博”为主题到“双微双联”再到“政务新媒体”,这不是关注点的增多或研究重心的偏离,而恰恰是所关注对象外部环境的变化、概念的整合以及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在此基础上,依据时间轴政务微博研究可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之前):“政务微博”为主题。2011-2013年是学术界开始关注政务微博研究并掀起热潮的阶段,研究数量以及突现词激增,学者们探讨的对象包括:如何进行政务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如何发挥政务微博在处理突发事件上的作用,如何有效进行微博问政等。

第二阶段(2013-2015):“双微双联”为主题。在政务微博方兴未艾之时,2013年政务微信又呈现出兴起之势。201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2014年9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要求要“区分政务公众账号与政务微博的功能定位,实施‘双微联动、协同发展”[13]。学术界紧跟这一动态,在研究政务微博的同时,也将政务微信纳入研究视野,并开始探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协同发展问题。

第三阶段(2015年至今):“政务新媒体”为主题。2015年以来,政务APP作为政務新媒体的又一“新星”迅猛发展,从而形成了以“两微一端”为代名词的政务新媒体发展新模式,政务新媒体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14]。因此,学术界紧跟社会热点与动态,将政务微博纳入了政务新媒体的范畴予以研究,研究视野上更加开阔,研究内容上更加深入与丰富。

4 政务微博主要研究内容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能够从宏观上掌握基本研究状况、厘清研究发展脉络。为了深度挖掘具体研究内容,还需要结合二次文献检索方法与专家咨询方法,对前沿主题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目前,国内关于政务微博的研究从内容上可以概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政务微博的发展状况

政务微博作为最早出现的新媒体代表,在发展过程中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在取得认可的同时,也不断面临各种发展困境。初始,很多政府部门不适应这种政民双方地位更为平等的新型的行政方式,是发展伊始的政务微博存在种种问题的根源所在[15]。随着政务微博在信息发布、舆情应对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显露,政务微博开始大规模涌现。但是,火热的发展势头之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虚假繁荣”,夹杂着很多跟风开通的“空头微博”、“僵尸微博”[16]。在管理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和定位不明确、运维机制不完善、信息互动滞后、公务人员微博应用和应对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17-18]。在内容与语言风格方面相关研究争议较大,一种认为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基本上可以做到发布消息以中立态度和原创为主,准确利用有效时间发布关键帖,发布消息的频率与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相适应[19];但也有研究表示在语言风格上,如何处理好娱乐化和政务严肃性的关系,利用好这把双刃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另外,在区域发展上,东、中、西部的政务微博质量方面的差异较为明显[21]。

为了破解发展瓶颈,学者们也纷纷提出解决之道,有学者总结了国内发展较好的政务微博模式,以期推出可供借鉴、学习的典型模式。通过研究发现,北京、上海、银川三地的管理与运作模式具有代表性[22],可以概括为微博广场模式、行业办公模式、突发事件应对模式、意见领袖带动模式等四种[23]。政务微博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有着复杂的网络结构。杜杨沁等从多角度剖析微博社会网络的内部结构特点和网络内部群组在舆情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和传播方式[24]。沙勇忠等将省级政府微博关系网络置于整个中国政府微博关系网络之中,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考察中国省级政府微博的关系网络,分析省级政府微博网络的整体属性、网络子结构属性和网络个体属性,探析其总体特征、分类情况以及个体网络影响力[25]。曾婧婧等构建了我国横向府际关系网络,从网络凝聚性和节点影响力两个维度探讨省级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网络结构特征,并基于政治权威、经济发展水平和网络参与规模维度研究网络结构特征的成因[26]。杜杨沁等基于结构洞理论,从有效规模、效率、限制度、等级度4个指标分析了其形成的整体网络及其子网络的结构洞特点和各微博舆情信息的传播走向特点,特别指出应该重视政务微博微观网络横向和纵向的建设[27]。这些运作模式与网络结构的构建、分析与深度挖掘,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政务微博的整体特征。

4.2 政务微博的重要作用

作为电子政务的重要形式之一,政务微博已经是连接政府与公众的重要、必要“桥梁”。贾晓强从路径依赖的理论视角分析新媒体在政府治理中的作用,在消极的路径依赖的影响下,政务微博成为维护政府权威的策略性方式,进一步加强了政府的权力;而在积极的路径依赖的作用下,政务微博则成为政府治理的技术性工具,推进了行政体制的组织变革。……但是这种影响具有渐进性,而不是必然性[28]。萧鸣政等认为正确认识与有效发挥网络民意与政务微博的作用,对于党和国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9]。陈文权等细数了政务微博对中国政府管理理念、透明政府建设、民主决策、便民服务、政府及公务人员形象等方面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的必由之路[30]。周晔等则从转发和评论等角度对政务微博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31]。

4.3 政务微博的影响力与影响因素

面对广阔的信息来源渠道,社会的流言、噪声以及一些政府官员违纪现象的出现使政府公开发布的真实信息没人信,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很大挑战[32],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塑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33]。因此,如何提高政务微博的关注度、增加粉丝量,通过政务微博提升影响力是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赵阿敏等构建了一套政务微博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将影响力水平划分出强度领先型、综合中等型、综合落后型、均衡发展型和综合领先型等5种水平[34]。蔡婷等也对市、县的政务微博影响力进行了评价[35-36]。张妍从受众感知与期望的角度对政务微博影响力进行了评价[37]。孙晓燕等检验了使用政务微博是否会对公众感知政府形象产生影响[38]。

究竟哪些因素与政务微博的影响力有关呢?杨长春等通过实证检验出被转发数、被评论数、被点赞数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政务微博影响力形成的深度,而非原创文章数量、粉丝数量等[39]。陈然发现,“感知易用性”和“相容性”是影响公众关注政务微博的显著因素[40]。陈岚的研究则更深一步地揭示出,感知有用性、感知信任和社会影响均对公众关注政务微博和参与微博互动有显著影响,感知易用性仅对公众参与地方政务微博互动有显著影响,而对公众关注政务微博不存在显著影响[41]。李勇等研究结果显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对政务微博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影响,使用意愿对政务微博的接受与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影响。为此,应该注重功能实用、操作便捷、信息权威等3个主要方面的问题[42]。郑烨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了信息交流与信任对信息公开均具有显著影响,信任在信息交流与信息公开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43]。

4.4 政务微博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能力

政务微博在信息发布、舆情引导等方面有其“先天优势”,一直是舆情回应的“助理兵团”[44]。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有哪些特点与规律可循?现实中的舆情应对过程中政务微博表现如何?如何抓住公众的“芳心”?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通过案例解析或者理论研究给予了回应。

对于政务微博传播特性与规律,汪青云等分析了突发事件环境下政务微博的传播特性[45]。肖飞通过两个微博案例对比分析,得出“虽然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运用政务微博开展舆情信息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还有赖于科学的舆情信息工作理念”的结论,并且需要树立以“服务受众”为中心的舆情信息工作理念,关注受众的信息需求、个性需求以及媒介需求[46]。李倩倩等通过提取政务微博特征体系,构建了政务微博信息转发规模预测模型[47]。杨娟娟等研究了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务微博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扩散规律,并指出政务微博存在互动不足的问题[48]。陈万榕对政务微博在应对危机时的话语修辞问题,在危机传播中中性的信息表达和诚恳的修正行为能够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49]。

对于应对能力的评价,陈鹤等以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官方微博信息与市民微博信息,评价了政府的舆情应对能力[50]。孙帅等从微博时间响应情况、微博内容响应情况与微博交互响应情况3个维度揭示了“北京发布”在“7·21”事件中的基本表现[51]。詹梦斐等研究了突发事件中政府运用政务微博进行辟谣的效果问题,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案例,抓取了政务微博@上海发布中的相关信息,从政务微博辟谣效果受到辟谣时间、辟谣方式、辟谣策略、辟谣主体和辟谣连续性等方面对该次事件的政务微博辟谣效果进行了分析[52]。

对于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影响因素,杨璐伊等发现微博信息的时间特征和内容特征对微博交互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53]。刘晓娟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话题类别、@符号的使用、语言风格、微博的原创性和长度等对政务微博的传播效果影响显著[54]。高菲探讨了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谣言孕育期、传播、扩散期、消解期、后控制期等不同阶段的辟谣策略[55]。赵伯艳以“7·23”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为例,研究了微博在突发事件传播及后续处理中的作用,强调了微博在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作为舆情风向标,引导舆论、辟谣等功能[56]。

4.5 政务微博等新媒体的协同发展

如果說2011年是政务微博元年,2013年是政务微信元年,2014年则迎来了政务“双微”联动发展新元年[57]。目前,政务服务“双微联动”模式格局基本形成,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国政务新媒体发展的标准模式[40-58]。对于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兴起的原因,张志安等运用“控制革命(Control Revolution)”理论进行了解释,即从信息技术与社会控制的关系来看,微博和微信及其可能引发的风险,是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兴起的原动力[57]。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有所差异,王昉荔引入拉斯韦尔传播过程“5W”模式,具体比较了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在目标定位与服务对象、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信息的传递与接收过程、受众定位与范围、信息扩散能力与效果方面的差异;未来需要在差异化定位、功能简捷化、账号矩阵化、管理规范化方面下功夫[59]。石婧等对“双微联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内容同质性和职能明晰度两个维度出发,划分出双微关系的4种类型“功能互补型、综合提升型、简单重复型、相互独立型”[60]。张志安等认为舆情引导方面,微博具有谣言自净机制,微信具备深度解释优势[57]。张坤胜指出“双微联动”模式存在重发布轻互动、忽视公众需求、缺乏推广技巧、平台运维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但发展前景较好[58]。李冠辰指出其存在的包括缺乏制度保障、定位不清、发展不平衡和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准确定位和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等促进“微政务”健康发展[61]。

5 结束语

自2009年第一个政务微博——“桃源网”的出现至今近十年,政务微博已经从个别尝试发展为遍地开花,在“量”上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在“质”上离公众的期许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实现“质”与“量”的协调发展,在政务微博发展十年这一时间节点上,需要认真规划与思考。文章基于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从宏观上把握目前学术界有关政务微博的研究态势,并结合文献的深度研读,从微观上归纳出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对现实需求的一种学理回应。研究发现,已有研究成果至少呈现出以下几个演化特征:一是研究对象上不断拓展,充分回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从单纯讨论“政务微博”到“双微双联”再到“政务新媒体”,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将政务微博放到更为复杂的环境中进行探讨,研究视野不断拓展;二是研究内容上逐渐丰富,从初始的概念界定、存在问题探讨等逐渐发展为深度的影响力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新媒体的协同发展等,犹如树木的年轮,所涉及的外延不断变大;三是研究方法上更加多元化,从理论阐述到实证检验、社会网络方法的应用,方法与技术的引进使得政务微博的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得到利用与挖掘,在此基础上的问题诊断也更加科学,结论也更具参考性。未来,就如何构建政务微博制度文化、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务微博的服务功能、如何形成与发展微博矩阵或新媒体矩阵、如何搭建新媒体政策体系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以6个“加快”建网络强国[EB/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6-10/10/content_1717278.htm.

[2]人民网.线上线下,打通社会治理“双向道”[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1013/c1003-28773865.html.

[3]人民网.《2018年一季度人民日报·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发布[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8/0509/c209043-29974759.html.

[4]新华网.《2018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为何重提“两微”?[EB/OL].http://m.xinhuanet.com/2018-04/28/c_129861949.htm.

[5]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6]刘则渊.知识图谱的科学学源流[R].第三期科学知识图谱与科学计量学方法与应用高级讲习班PPT,2013-08-25.

[7]姜晓萍,苏楠.国内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知识图谱[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8-109.

[8]邱均平,刘华华.网络信息计量学的文献计量规律及发展现状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9,(6):58-62.

[9]邱均平,苏金燕.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07,(6):158-163.

[10]侯剑华,陈悦,王贤文.基于信息可视化的组织行为领域前沿演进分析[J].情报学报,2009,28(3):422-430.

[11]秦晓楠,卢小丽,武春友.国内生态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J].生态学报,2014,34(13):3693-3703.

[12]Chen C C.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m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g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01(1):5303-5310.

[13]国家网信办.大力推动即时通信工具政务公众账号发展[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1001-25636419.html.

[14]网易.“两微一端”成政务新媒体发展新模式[EB/OL].http://news.163.com/15/0210/09/AI35E1UQ00014AED.html.

[15]吴晓菁,郑磊.政务微博运营管理现状与對策研究[J].电子政务,2012,(6):8-16.

[16]李宝华.我国政务微博中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管理观察,2014,(26):46-47.

[17]王益民,丁艺,胡红梅.我国政务微博发展现状与对策[J].行政管理改革,2012,(10):71-75.

[18]刘丁蓉.政府危机公关视角下的政务微博运营优化[J].电子政务,2015,(1):34-42.

[19]周莉,李晓,黄娟.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发布及其影响[J].新闻大学,2015,(2):144-152.

[20]陈聪.新媒体语境下政务微博的娱乐化与利弊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8,(11):44-45.

[21]史丽莉,谢梅.中国地方政务微博信息传播的效果研究[J].电子政务,2013,(3):27-38.

[22]姜秀敏,陈华燕.我国政务微博的实践模式及发展路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64-69.

[23]陈显中.政务微博引导网络舆情的机制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2,(3):9-13.

[24]杜杨沁,霍有光,锁志海.基于复杂网络模块化的微博社会网络结构分析——以“上海发布”政务微博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3,(3):81-89.

[25]沙勇忠,苏有丽.中国省级政府微博的社会网络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6):125-132.

[26]曾婧婧,张阿城,刘定杰.互联网时代府际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基于284个地级市政务微博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J].情报杂志,2018,37(7):198-207.

[27]杜杨沁,霍有光,锁志海.政务微博微观社会网络结构实证分析——基于结构洞理论视角[J].情报杂志,2013,32(5):25-31.

[28]贾晓强.政府治理对新媒体的路径依赖研究——以政务微博为例[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1-57.

[29]萧鸣政,郭晟豪.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网络民意与政务微博的作用[J].行政论坛,2014,(4):5-10.

[30]陈文权,李晓娜.政务微博对中国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电子政务,2015,(4):38-47.

[31]周晔,孟俊.面向政务微博的社会治理建模与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8,(7):47-53.

[32]梁丽.政务微博助力推进政府信息深入公开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4,35(5):69-73.

[33]丁艺,王益民,刘素宏.政务微博应用与政府形象塑造[J].云南社会科学,2013,(4):19-23.

[34]赵阿敏,曹桂全.政务微博影响力评价与比较实证研究——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J].情报杂志,2014,(3):107-112.

[35]蔡婷.基于模糊多属性评价法的县域政府微博影响力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导刊,2014,24(11):125-127.

[36]方宇通.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政务微博影响力评价研究——来自宁波的经验数据[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3(4):11-15.

[37]张妍.基于受众感知与期望的政务微博影响力评价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0(1):163-164.

[38]孙晓燕,王芳,李兆静.政务微博对公众感知政府形象影响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5,(11):131-134.

[39]杨长春,王睿.基于H指数的政务微博影响力研究[J].现代情报,2018,(3):110-123.

[40]陈然.“双微联动”模式下政务新媒体公众采纳的实证研究[J].电子政务,2015,(9):46-51.

[41]陈岚.基于结构方程的政务微博公众参与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3):37-41.

[42]李勇,田晶晶.基于UTAUT模型的政务微博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J].电子政务,2015,(6):39-48.

[43]郑烨.政务微博中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公开——信任的中介作用[J].情报杂志,2012,(10):156-164.

[44]政务微博仍有五大优势[EB/OL].http://www.cpd.com.cn/n15737398/n26490099/c36423701/content.html.

[45]汪青云,劉玥琪.突发事件环境下政务微博的政府形象修复策略探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2):12-14.

[46]肖飞.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务微博的舆情信息工作理念与策略探析——以雅安地震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44-47.

[47]李倩倩,姜景,李瑛.我国政务微博转发规模分类预测[J].情报杂志,2018,(1):95-99.

[48]杨娟娟,杨兰蓉,曾润喜,等.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务微博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研究——基于“上海发布”的实证[J].情报杂志,2013,(9):11-15.

[49]陈万榕.突发公共事件中官方微博危机应对话语修辞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50]陈鹤,韩金成.城市自来水污染事件微博舆情应对研究——基于兰州政务微博、市民微博的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4,(9):111-116.

[51]孙帅,周毅.政务微博对突发事件的响应研究——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中的“北京发布”响应表现为个案[J].电子政务,2013,(5):30-40.

[52]詹梦斐,王建成.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辟谣效果研究——基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案例分析[J].情报杂志,2015,(8):98-103.

[53]杨璐伊,汪祖柱.政务微博的危机信息交互效果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8,(2):118-125.

[54]刘晓娟,王昊贤,肖雪,等.基于微博特征的政务微博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3,(12):35-41.

[55]高菲,帅全锋.政务微博辟谣策略探析——以2012 年突发公共事件为例[J].新闻知识,2013,(2):61-63

[56]赵伯艳.微博在突发事件传播及后续处理中的作用——以“7·23”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为例[J].电子政务,2011,(11):23-30.

[57]张志安,曹艳辉.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传承与协同[J].新闻与写作,2014,(12):57-60.

[58]张坤胜.政务服务“双微联动”模式的发展现状、问题分析与展望[J].改革与开放,2017,(16):65-67.

[59]王昉荔.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应用比较及发展策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6):49-54.

[60]石婧,周蓉,李婷.政务服务“双微联动”模式研究——基于上海市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的文本分析[J].电子政务,2016,(2):50-59.

[61]李冠辰.我国“微政务”管理问题研究——以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为例[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6-40.

(责任编辑:孙国雷)

猜你喜欢

政务新媒体政务微博知识图谱
浅谈政务微博信息传播的触点与发展方向
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巧用政务微博,回应民众关切
政务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