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2019-06-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十九大新修订的党章中,“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正式写入党章。当前,深刻理解、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对于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形成
早在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就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这些表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性,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辩证关系的清醒认识。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统一体,两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历史看,人类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从人类诞生以来,绿水青山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生产力大幅提高,人类社会乱挖乱采、乱砍乱伐、乱排乱放现象愈演愈烈。这个时期,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人类的财富增长基本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的,人类生存和发展与自然保护是一对矛盾体。其后果终于在20世纪中叶逐渐显露。以1952年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为代表的20世纪十大环境污染事件,就是人类长期大肆破坏自然环境所积累恶果的集中大爆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的第一阶段: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两者关系是对立的。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的第二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关系。这一关系的形成,既有20世纪中叶一系列重大环境污染恶果的教训促人警醒的原因,也与人类自身发展理念的演进有关。在事实面前,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不是零和博弈的关系。从此,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和协同共进,逐渐成为人们共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
第三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蕴含了生态优势和经济优势可以相互转换的思想,这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一方面,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就越强。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财富。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还找到了两者之间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方法,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解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对立中,找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之道。这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系统化的应用和发展;这一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生产力理论,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从实践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吸取历史教训、总结发展经验的理性升华,是习近平同志长期思考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认识飞跃,也是他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批判的思想结晶。这一理念蕴含和弘扬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开辟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在超越“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两难”困境中,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赢之路,打破了长时间以来,人们简单地把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突破了“先发展、后治理”这一旧的发展模式的窠臼,找到了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的现实途径,反映了人类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从单纯的經济观点、经济优先,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再到生态价值优先、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变量的变化轨迹,标志着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价值取向的深度调整、发展模式的根本转换,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是我国今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的本质体现。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途径
教育是前提。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展理念,是践行绿色发展道路的前提。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需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政策法规、环保工作进展与成效的宣传,使公众全面正确了解环保的意义,理解政府采取各种环保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实现社会大众对环保工作由心理认同到自发参与的转变。另一方面,要通过理论政策培训和破坏环境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使其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使领导干部真正转变发展理念,自觉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持久深入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逐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逐步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制度是保障。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和谐共赢,必须完善相关制度,以构建一个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首先,要落实党的十九大“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实行源头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重点做好生态红线划定、战略环评、规划环评、主体功能区及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标准、区域限批与行业限批等工作。要强化制度的实施,全力推进河长制、林长制和湖长制的实行,压实责任链条,用好环境污染追责问责利器,倒逼责任压实、工作落实。同时,要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制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领导是关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贯彻落实这一发展理念,是各级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领导者的政绩观直接主导着其发展观,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就没有“绿水青山”。所以,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乃至生产生活方式上,都要对标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要求,坚持用统筹的方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个人生活方式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其次,领导干部要做绿色发展的实践者。领导干部在施政过程中,在面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冲突与矛盾时,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绝不为了短期的发展利益而牺牲长远的环保利益,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对那些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谋取所谓“政绩”的人,要敢于亮剑,严肃问责追责,做绿色发展的坚定守护者。最后,要做绿色生活方式的带头人。在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要通过自己的示范引领作用,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作、融入生活、融入个人修为,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风尚,从而影响和带动全民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叶山林场副场长 夏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