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石墨烯产业八年取经路
2019-06-03黄芳芳
黄芳芳
江苏省常州市是中国石墨烯产业发源地之一。从常州市武进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驱车向北,抵达石墨烯小镇不过10分钟。路兩旁新栽的樟树则四季常青,不像市树广玉兰每到冬季会变得光秃。从2011年至今,常州的石墨烯产业之路历经8年之久,未来它能否如樟树一样四季常青呢?
“明知山有虎”
石墨烯在落地常州前,相关人士预判石墨烯产业化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
2011年,时任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在参加清华百年校庆活动时,偶遇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原院长冯冠平。范燕青对石墨烯兴趣颇浓,向其询问石墨烯的情况,冯冠平回应道:“石墨烯是一个好材料,但仍在实验室阶段,产业化可能需要7-8年甚至更长时间。”尽管如此,范燕青仍然表示常州愿意培育这类新兴产业。随后,常州吸纳了冯冠平推荐的两个石墨烯创业团队。
“这两个团队只有‘脑子(技术),没有票子(资金),没有房子(创业场所),更没有其他创业条件。当时,为了帮助这两个团队专心推进石墨烯的研发和产业化,常州专门成立了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为这两个团队提供公共配套服务,并利用常州‘龙城英才计划等政策提供一系列政府扶持,同时还成功推荐了社会风投、创投机构为其提供创业资金。”江南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张铭向《经济》记者讲述当年二维碳素和第六元素两家企业“落户”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的缘起。
“当年我到常州,曾有人说石墨烯离产业化很遥远,建议政府不要投了。当时范燕青书记却说:‘产业升级不要说是8年、10年的事情,就是20年-50年能做好也实属不易,政府不做长期投资,谁来做?”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总经理、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瞿研向《经济》记者回忆当年的情景。“中国中小企业居多,无力支撑长期性产业的发展。江苏省是集体经济和苏南模式的发源地,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上起了很大作用。”
2012年初,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江苏省原省委书记李源潮调研西太湖时,建议在此建一座以集聚高科技企业为目标的科技新城。此后,经过多轮研讨,常州市和武进区两级政府提出了建设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的设想,并将园区的特色产业定位为先进碳材料产业,它包括石墨烯、碳纤维、碳纳米管、人造金刚石等,旨在打造一个与美国硅谷相媲美的“东方碳谷”。
2013年是令张铭记忆犹新的一年。二维碳素和第六元素分别做出了石墨烯产业化中试线,前者是全球首条年产3万平方米的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生产线,后者是全球首条年产100吨的石墨烯粉体生产线。因为当时全球在规模化制备石墨烯方面还都在摸索阶段,但是规模化制备的问题,常州率先给出了解决方案。
此后,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围绕碳材料产业规划进行产业招商,大量集聚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产业项目。到2018年底,园区引进了各类石墨烯相关企业150多家,形成了覆盖制造装备、原材料制备和下游应用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2013年-2014年,我们重点招引不同制备方法制备石墨烯原材料的团队,引进了包括二维碳素、第六元素、碳世纪、墨之萃、国成科技和瑞丰特科技等6家原材料制备工厂,它们的原材料制备方法齐全。当时石墨烯价值2000元/克,我告诫大家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没有人会把钻石当作工业材料。2014年后,随着石墨烯原材料制备更加成熟,我们进一步围绕石墨烯应用引进项目,涉及涂料、电缆、加热、散热、环保、生物、能源等领域,产品种类多达上百种,形成了一个十分丰富的石墨烯应用圈,也给石墨烯带来了令人期待的市场空间。”张铭表示。
“8年了,我们尝试了很多应用方向。今年我终于不焦虑了。”瞿研将第六元素定位为氧化还原石墨烯供应商。为了推进石墨烯产业化进程,它参股了7家下游公司。其中,参股最多的一家名为常州富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烯科技”),入股1500万元。富烯科技目前为全球前五的手机厂商提供石墨烯散热膜。这也曾是2018年最令瞿研焦虑的事情之一。
“该手机厂商要在全球发布这款有石墨烯散热膜的手机,但当时我们的产能跟不上。那阵子我每天熬到凌晨两三点,生怕把握不住石墨烯应用在大厂商产品上的机会。”瞿研认为只有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供应商采购清单,石墨烯产业才有希望。“2019年可能是石墨烯的爆发年。石墨烯防腐涂料、石墨烯散热膜等销售额有可能让我们实现盈利。”
石墨烯创新的未来在何方?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石墨烯行业每个从业者都渴望走在正确的产业道路上。
2017年底,常州市委、市政府启动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改制工作,目的是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企业主体”的全新研发体系,期望用全新的体制机制激发石墨烯创新创业人员的活力。围绕这一目标,常州打造“三位一体”的全新发展模式,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作为公共服务平台为石墨烯产业提供基础条件,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则重点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石墨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江苏江南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则为石墨烯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资本支撑。
通过改革并构建研发体系,常州希望将最大的利益赋予创业团队,政府则将精力集中于优化产业生态上,同时通过市场化的有效机制,多方撬动社会资本,以多元化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增强常州创新研发实力。未来3-5年,常州希望打造一条由政府平台做支撑、社会资本做资金投入、好的市场机制做创新动力的常州新模式。
同时,产业联动也在探索新模式。今年瞿研的新身份是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总经理。目前国内类似的石墨烯创新中心有四个:北京、江苏、浙江、广东。
瞿研认为,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要为产业长期发展做准备,首先要实现自我造血、自我循环。“只有优秀的企业赚钱了,才能支撑起整个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服务机构才能生存。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过,目前制造业创新中心还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一直以来,石墨烯企业都在单打独斗。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将成为连接基础科学研发和产业的桥梁,填补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技术之间的空白,也就是解决中试问题。“我们希望能成为科研与市场的桥梁,让石墨烯成果迅速走向市场。”瞿研说。
共同的困境如何突围?
石墨烯市场鱼龙混杂,缺乏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亏损状态的科技企业融资难,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不多等是常州石墨烯产业界普遍反映的难题。
据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统计数据,我国石墨烯产业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0亿元。但是70亿的数据是如何构成的呢?行业人士猜测,石墨烯加入电缆或汽车中,统计者可能将整个电缆或汽车的价格算作石墨烯产业的市场规模,但是,石墨烯的用量可能只有一点点。这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石墨烯在这类产品中到底占多少比例?起了多少作用?是否是真的石墨烯?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结论。石墨烯产品的规范性、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公正性都因为缺乏标准而受到质疑。因而,行业人士呼吁应尽快出台石墨烯国家标准。
“太理想无法生存,太现实没有未来。”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指出,常州在石墨烯产业发展具有先驱性和先导性,在产业探索上走得很远。然而,不可复制的石墨烯产品还不多,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常州面临的难题,更是摆在中国制造业面前的难题——我们的核心产业均被国外公司垄断。另一方面,石墨烯产业链缺少精细的技术分工,“高大全”的小作坊难与国外大巨头竞争。
高科技产业若想可持续发展,需要长期的投入。时间越长,成功的概率越高。他建议,构建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产业链生态。同时,在组织机制、模式上进行创新,解决研发投入大、企业资金不足等共性问题。对此,刘忠范建议采用“研发代工”模式来解决上述问题。“研发代工”模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采用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化落地的全过程捆绑制,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负责市场导向的技术研发,用企业的钱做企业的事,合作伙伴企业负责产业化落地,双方按约定的比例分享成果转化带来的市场利益。
最后,石墨烯产业发展不仅要体现国家意志,也要以市场为牵引,石墨烯不仅要有逻辑性应用,也要多尝试非逻辑性应用。也就是说,石墨烯用得出其不意。“举例来说,常州瑞丰特科技公司研发的石墨烯光栅让人眼前一亮,这有可能是未来卡脖子的技术。我们应该多探索这样的应用。”刘忠范说。
在通往石墨烯小镇的路上,新栽种的樟树在春风中抖落老叶,就如石墨烯产业中星星点点的企业,生死往复,却又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