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段语文课文课堂教学提问设计的优化策略

2019-06-03李娜娜

速读·中旬 2019年5期

摘  要:课堂问题提问是小学高年级段语文课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语文教师应该确定好提问问题的类型,明确提问的核心问题和安排好所提问题的顺序。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段;语文课文课堂教学;提问设计优化策略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然后进行回答,教师进行点评的师生互动,从而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高年级段,语文课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的教学方法。

一、确定提问问题的类型

在小学高年级段的语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能力的状况,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确定问题的类型。教师在进行语文课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即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其年龄大都在十岁以上,由于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包括社会上主观认为对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益的信息,或是无益的信息的获得,都十分的便捷,因此,当今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某种“早熟”的现象,已经过了十岁的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的学生也已经明显地表现出这种“早熟”。这种“早熟”包括学生对各种现象知识的了解,对事物价值的判断评价,显得某种的成熟老成,相对于传统的封闭的社会下的学生显得更加具有自主性,对既存的定论表现出更多的质疑,对问题有更多的自主探讨的倾向,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因此,在课堂的问题设计中,就要避免各种小学中低年级的幼稚问题,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要以理解类问题、分析类问题、评价类问题、创造类问题为主,要坚决避免那种“好不好”、“对不对”这种幼稚简单的评价性问题,在提出各种评价性问题之后,还要有一个为什么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思考的兴趣。其次,在这些问题的设计上还要考虑到课文的具体内容,不能机械地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设计课堂提问问题时,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是专家经过研究所确立的每篇语文课文通过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专家学者是基于各种考虑所制定的,确定问题的类型。

二、明确提问的核心问题

在小學高年级段的语文课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核心问题,通过核心问题的提问来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一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只提出一个问题,而是必然提出数个问题,甚至是十几个问题,但是,最低级的就是这些问题各自孤立存在,之间没有逻辑相关性。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该篇课文的核心问题,要设计提出核心问题,通过核心问题的提问,逐步延伸出具有相关逻辑性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这种问题提问教学法来实现教学目标。这里以北京市小学六年级语文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四课《索溪峪的“野”》为例,《索溪峪的“野”》这篇文章的核心就是通过文章的写作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因此,“野”就是该文的核心内容,那么要明确该文的核心问题就必须以“野”来设计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该篇文章的核心问题。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核心问题:《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是一篇关于自然风景的文章,大家说,“索溪峪”景区的最大特色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是比较容易回答的,稍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学生通过课文的题目就能回答出这个问题,但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问: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索溪峪”景区的“野”?每一个方面的“野”有哪些特征?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的?是通过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的?通过对“索溪峪”景区的“野”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明确抓住课文的核心问题,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提问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安排好提问顺序

学习高年级语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问教学法中,必须注意安排好问题的提问顺序。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说,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经过数年的学校教育,再加上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的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比于以前传统时代的同龄人,大大提高。因此,在语文课文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中,必须注意数个问题之间的逻辑性,要避免数个问题之间毫无逻辑相关性,既然不同问题之间具有逻辑相关性,那么久涉及到不同问题提出的相互顺序的问题。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问题之间的逻辑相关性安排好问题的顺序问题。这里,还以《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为例,前文围绕着该文的教学设计了数个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逻辑相关性,依据逻辑相关性,这几个问题是按照上面的顺序前后提出的。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打乱了上面的逻辑顺序,必然影响本篇课文的教学效果。

总之,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育的特点,通过在小学语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问题教学方法,是实现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的方法途径。

参考文献

[1][美]尼尔·布朗.斯图尔特(著),吴礼敬(译).学会提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美]MarylouDantonio.PapaulC.Beisenherz(著),宋玲(译).教师怎样提问才有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3][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09.

作者简介

李娜娜(1985—),女,汉族,北京市西城区康乐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