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资助工作的适应性探索
2019-06-03李小茹姜俊玲孟国忠
李小茹 姜俊玲 孟国忠
摘 要 大数据时代的高校资助信息化管理存在方法新、效率高、针对性强等特点。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困境也日益凸显。学生信息泄露、贫困造假、资助公平性、后续教育等直接影响到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和精准度。网络信息化管理作为构建资助育人平台的重要驱动力,切实促进资助工作内涵发展,实现思维方式向大数据思维的转向,努力提高资助信息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落实精准资助,促进资助育人功能的发挥,保证资助的质量。
关键词 网络信息化管理 困境 精准资助 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4.078
Abstrac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the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financial assistanc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thods, high efficiency and strong pertinence. Whil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the pligh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tudent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overty fraud, equity of financial aid and follow-up education directly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and accuracy of financial aid. 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build a platform for supporting education, network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notation of funding work, reali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nking mode to big data thinking, strives to improve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scientific level of fun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urther implements accurate funding, promotes the function of funding education, and guarantees the quality of funding.
Keywords network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fficulties; precise funding; subsidized education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做好高校资助工作,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资助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资助的力度和广度不断加大,为保证资助政策的准确落实,资助数据的采集和共享对提高资助的效率,对加快资助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网络信息化作为重要的信息技术资源,其助力高校资助工作,提高了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成为高校“精准资助”的重要驱动力。[1]其虽没有完全覆盖传统资助工作,但俨然已构成了新的资助特点。
1 网络时代资助工作调整的迫切性
现今是一个网络普及、信息技术含量高的大数据时代,网络在资助工作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时代资助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是指将资助全过程以信息化、动态化形式进行管理。资助工作线长面广,随着其难度和复杂度的增加,网络信息化管理也暴露出新的问题。
1.1 重信息收集轻隐私保护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2017]27、28号文件紧急通知各高校全面自查、清理和规范网络上已过期及超过公示期限的学生资助公示信息,确保信息安全、规范, 把好事办好。网络信息管理下,个人信息泄露严重,从整个环境看,中国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以及在管制信息传播和互联网行为监控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从高校信息管理系统上看,资助“大数据”这把双刃剑也会带来学生隐私泄露等问题,进而衍生出网络虚拟诈骗、信息骚扰等危害行为。
1.2 重资助结果轻认定过程
目前多数高校资助工作选择网络申报,学校审核的模式,避免让学生放下自尊当众“比穷、比惨”,解决多数真正困难的学生因各种原因不愿申请或申请不成功的问题。但同时,网络申报也存在一些新问题和固有问题,如在线填写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申请材料失真、过分夸大经济困难程度、申请过程弄虚作假、不合理使用助学金,甚至助学贷款到期不还等诚信缺失表现。此外,由于申请资助学生数众多,学校全部走访核查贫困真实性难度大,审核工作往往“只认公章、不认人”的方法结合抽取调查真实性的方法,最终对准确认定贫困生及贫困等级带来困难,造成资助资源的浪费。
1.3 重救助轻教育关怀
随着财政部、教育部、学校和二级学院内部辅助资助等助学的种类、数量、范围和金额的增加,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大多数贫困生均能受到资助帮扶,甚至一个学生重叠几个资助种类。学生理所当然地接受资助,进而产生“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在高校普遍重资助轻育人、网络化管理与教育脱节、重数据分析轻人文关怀的线上线下结合失衡的现实情况下,学生因经济困难引发的自卑自闭心理,受助学生对资助金存在的依赖性,以及缺乏正确对待社会、他人的“阳光心态”,使得学生的理想信念缺失,感恩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等,均影响资助的深层次教育功能的发挥。紧密结合资助的内涵发展,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提高综合素质刻不容缓。
2 适应网络信息化时代的资助工作探索
受网络信息化影响,也为了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教育发展和人们诉求的需要,资助工作必须在寻找到的弊端中不断改进,探索网络信息化与资助工作内涵发展更相适应的新路径。
2.1 努力促进资助信息管理规范、科学化
第一,推进学生资助管理质量建设常态化。在网络申请、评议与公示的过程中隐私泄露时有发生,提高对学生隐私保护的意识,施行隐私保护措施,是新时代网络对数据信息管理者和使用者提出的新要求。按照教育部全国资助中心紧急通知,在全面清理和规范学生信息的同时,在资助管理过程中还应采取更多的预防策略来保证学生的信息安全。(1)开展资助工作队伍培训, 全面提升资助人员素质和资助工作信息管理质量,加强数据采集、共享和公示过程中个人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如授权资助辅导员访问和下载数据资格,设置用户访问权限等。(2)坚持“专人专责,负责到底”的原则,规范使用系统的教师的职业道德,并建立信息泄露问责机制及纪律处分决定。(3)重视学生信息清查工作,定期全面自查,及时清理和规范已过期及超过公示期限的学生资助公示信息。在集体执行“清理令”后,持续重视信息管理、发布和清理工作,在信息采集、共享和公示过程中,在合法、合情合理的条件下以发布学生最少信息而发挥最大价值作为信息发布标准。[2]
第二,提高管理系统信息质量。申请学生在资助信息系统平台上填写资料的态度是保证信息规范的基础和前提,但不认真是大多数学生的通病。为此,首先需要教师的示范作用,将填写步骤和指导手册传达给学生,并提出规范、认真的要求;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态度教育,如有学生经多次修改仍未完善信息的给予降档等处理,引起学生重视。再次,要求资助管理教师在对学生信息审核时严格把关,并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工作记录和总结,不断总结归纳易出现错误和信息填写不全面的部分,将有价值的信息反馈给学生,指导其填报,以保证信息的规范化和准确性。高校资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探索、不断总结进步的建设过程,各高校应结合学校和学生特点,参考其他规范化管理系统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自己的一套资助信息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管理系统信息质量。
2.2 全面推進学生资助精准化
精准资助,[3]应以“精准扶贫”为指导思想,就是要做到“精准识别和帮扶”资助对象、“精准管理”资助标准和资金发放。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严格认定贫困生,推动资助工作精准化的新发展。
第一,严格贫困生认定标准,规范贫困生认定流程。随着招生范围推广,为保护学生人格和尊严,避免当众讲述贫困状况的“暴力慈善”给学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现高校多采用学生网上申请,老师审核的程序。南京林业大学近年来已形成“纵向四级评审体系、横向多维度分析”的认定程序,即建立校资助中心、院资助领导小组、年级和班级评议小组的四主体考核平台。先通过以班主任和班长为主体的各班级评议小组通过比对申请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生活和消费情况、平时的思想和学习表现等评选推荐,再通过各年级辅导员调查走访、查阅学生档案和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书、新生入学时的三级贫困证明、是否办理绿色通道等进行大数据分析甄选上报,后以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资助老师为主体的院级审核复查的程序组织实施;最后校资助中心按照政策和要求最终审核各学院资助学生名单。四级主体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搭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认定机制,[4]为真正的贫困生和家庭突发变故的学生提供资助。
大多数家庭情况稳定,但仍存在很多学生及其家庭出现突发情况,保障资助贫困的公平性,[5]也为避免受助学生奢靡消费,有必要对受助学生进行合理合法的管理和监督,有效甄别受资助学生资质,[6]不断更新贫困生数据库,做到精准扶贫。
第二,分配时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困难学生,如新疆、西藏、广西等省份;一般困难但在学习或职务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以保证助学金能够得到合理、科学、高效的利用,让扶贫资源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学校和各学院将资助评议小组及权限、资助程序、确定资助对象的方法和标准等资助工作中的具体内容以学校、学院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切实保障资助行为的规范化,防止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阻碍资助效率的提高和资助效益的发挥。
2.3 切实发挥资助育人功效
在现有网络新媒体条件下,应结合多种途径,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教育。学生资助必须坚持育人导向,使物质救助融合励志教育、内涵发展、道德培养,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7]在坚持育人的基础上,注重“大水漫灌”式教育与“喷灌、滴灌”等定向调控相结合,促进资助教育功能充分发挥。
第一,丰富资助内涵,促进全面成长。资助工作要与学生成长、发展紧密结合,只有提高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知识技能水平,才能做到“资助一个学生,解困一个家庭;规划一份学业、成就一个梦想”。对于免费的助学金,在综合素质测评基础上,可学习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实施的“励志积分系统”受助学生成长计划、上海师范大学“爱心积分”资助育人项目,设置相应资助门槛,通过具体措施,如成绩提升、感恩活动、实习、拓展训练等,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提高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他们的自我解困意识及就业竞争力,改变了由被动资助向主动获取资助并再接再厉的向上氛围的转变,这样的资助才更有意义。
在资助时,为避免其产生依赖心理,教育受助学生将助学金看做“天上掉的馅饼”,鼓励学生学会“自救”,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如教育学生可申请助学贷款,积极参加相关学生机构组织的不定期技能培训,积极申请勤工俭学岗位、选择假期兼职、暑期社会实践等,融合所学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培训和岗位中得到锻炼,为未来就业奠定基础。对成绩不及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对因经济困难产生心理困难的学生给予关爱,帮助建立自信等,建立帮扶档案,重视贫困生资助的后续培养和持续关注,将人文关怀贯穿资助工作的全过程。
第二,培养责任主体、强化自我教育。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性、立体化培养方式的探索,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意识大大增强。南京林业大学多个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励志社团,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实践。该社团是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的社团,社团成员由受助学生和热心公益的学生共同组成,社团指导老师由资助辅导员担任。资助社团致力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开心结,融入集体,提高学业成绩,提升技能,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相互鼓励和帮助,主动开展自我教育和励志教育,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社团下辖助学、信贷、心理、策划和常务五个部门,负责学生生源地贷款、学生资助工作、心理和资助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等。受助学生作为资助工作助理团的主体,切实践行“自立自强、塑造自己、服务他人、回报社会”的社团理念,也实现了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励志社团与育人体系的目标。
第三,培養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角度,资助的价值追求在于育人功能的实现。在重经济资助轻精神资助的环境下,为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仅靠向学生灌输感恩理念难以产生实质效果。在网络新媒体下,感恩教育目标的实现急需探索新的教育资源和渠道:
(1)继续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及教育引导作用。坚持感恩教育与日常管理、教育激励等措施相结合。
(2)推进资助育人活动的开展,建设校园感恩教育文化。要以感恩教育演讲视频宣传为抓手,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活动,如受资助学生汇报学习、生活近况活动,向资助企业写感谢信、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这些有影响力的活动中,深化感恩意识,让贫困生在接受帮助的同时也懂得回馈、感恩社会。
(3)整合感恩教育资源,挖掘学生身边感恩人物及其事迹,发挥网络优势,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制作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向学生持续渗透、传播,将感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3 结语
资助工作坚持依托网络信息化的大数据管理,解决了单靠人工无法解决的问题,利用线下调查沟通与交流,也解决了单靠网络无法解决的弊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断完善援助系统,保护受资助学生隐私和教育发展,使资助更趋于科学化和人性化。
在现有资助体系下,全面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确保高校的资助有效、规范地开展,保障学生权益,确保公平与效率,使资助不光“解困”,也“育人育才”。全国高校普遍以多种数据挖掘的方式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化认定,并广泛进行“扶贫与扶志”、“经济保障、发展支持、价值引导”等有益探索。
精准资助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新趋势和新重点,需结合多方措施,实现学生资助精准化,在现有基础上,全国高校资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仍需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同时,资助工作也应体现其应有的人文关怀、保证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与传播,既“救贫”,也“热心”。[8]资助育人工作最重要的是将“输血型”资助转变为“造血型”的资助,在日常管理中应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励志教育,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培养成学有其成、自立自强,并能回报社会的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鱼渔兼授”。
*通讯作者:姜俊玲
参考文献
[1] 肖珺.高校资助信息化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7(10):85-87.
[2] 黄国彬,刘馨然,张莎莎.英澳科学数据共享过程中个人隐私保护政策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7(06):105-113.
[3] 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N].人民日报,2018-03-01(013).
[4] 刘卫锋.从“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16(08):42-44.
[5] 陈乃车,曾剑,唐闻捷.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7.38(05):152-155,159.
[6] 秦孟婷.资助贫困也要保护人格[N].长江日报,2017-12-02(005).
[7] 陈勇.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07):102-104.
[8] 朱昌俊.隐形资助体现大学人文关怀[N].光明日报,2017-07-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