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文体,教授方法,关注心灵
2019-06-03宋丽娟
宋丽娟
摘 要 统编教材将名著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名著导读”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董红红老师执教的《<西游记>名著导读》,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分别是:注重文体特征,整堂课以小说的三要素为线索;教授阅读方法,精读和跳读;关注学生心灵,提升人生境界。通过这些方面的指导,使学生达到学会方法,培养能力,发展语言,锻炼思维,实现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 整本书导读 西游记 文体 阅读方法 关注心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4.055
Abstract The compilation of textbooks makes "whole book reading" of famous books curricula, and "leading reading of famous books" becomes an important issue faced by front-line teachers. Professor Dong Honghong's Guide to the Great Works of Journey to the West has made beneficial attempts and explorations in three aspects: paying attention to stylistic features, taking the three elements of fiction as clues in the whole class, teaching reading methods, intensive reading and skipping reading,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souls and improving the realm of life. Through these guidance, students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learning methods, cultivating ability, developing language, exercising thinking and achieving growth.
Keywords guide to the whole book; Journey to the West; style; reading methods; pay attention to the soul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随着统编教材将名著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名著导读”课的研究方兴未艾。我们的名师工作室开展了“名著导读课”专题研究,有幸聆听了董红红老师执教的《〈 西游记〉名著导读》一课。董老师在名著导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具有启发意义。
1 注重文体
温儒敏先生提出,“除了区分精读与略读,还要更加细致地区分与不同文体、内容相适应的课型”,还提出“授之以渔,要教读书方法”。
董红红老师在深入研读《西游记》之后,将小说的三要素作为贯穿课堂的线索,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小说的文体特征。
第一个环节:大话西游
共设计了三道题目:
(1)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 ,他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 ,又唤 ,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受苦五百年,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 。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 。
(2)《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 、大闹 、真假 、三借 、五庄观偷吃 。
(3)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
三道题目分别是从人物、情节和环境的角度进行设计,引出小说的三要素并板书,提示学生阅读小说应注重从这三个角度去解读。接着,教师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以《小圣施威降大圣》为例,学习《西游记》在人物和情节塑造方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预学反馈,整体感知
请学生概括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之后,指出:关键是抓住一个“变”字。请学生去文中分别找出大圣和小圣的“变”,梳理情节。
大圣 小圣
法天象地 法天象地
麻雀饿鹰
大鹚老 大海鹤
鱼儿鱼鹰
水蛇……
教师总结:孙悟空大战二郎神,以变应变。
本环节,董红红老师再次呼应了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情节。
第三环节:精读变化,品味妙处。
任务:你觉得哪儿变得精彩,为什么?学生精读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纷纷展示。
生1:变作麻雀部分变得精彩……体现了孙悟空的灵敏、随机应变。
师:抓住了动词,动词把变化写得很具体。
生2:二郎变大海鹤……
生3:二郎神心理描写,写出了二郎神的神机妙算。
生4: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墨鱼……体现二郎神观察仔细,机智。
师:前边同学抓住了动作描写,后边同学抓住了心理描写,那咱们就先赏析动作描写,再赏析心理描写。
教师先带学生朗读动作描写,感受变化的精彩,又带学生体会心理描写,梳理心理变化。
师:对比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动作描写部分,紧张激烈,到了心理描写部分,我们的心情也放松了些,整体感觉有张有弛,妙趣横生。
师板书: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这个部分,董老师依然抓住了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情节。
第四环节:品析人物,个性鲜明
从本环节的名称,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董老师抓住了小说三要素之一的人物。
学生在第三环节梳理动作和心理变化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孙悟空的性格特征。
教师以一首《齐天大圣》对孙悟空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概括和提炼。
第五环节:课下延学
细读《西游记》,以下任务任选一项完成:
(1)选择一个故事,品析情节的一波三折。
(2)选择一个人物,品析性格特征,成长历程。
对情节和人物的再一次呼应。
2 教授方法
董老师在本课的导学中,除了注重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小说这种文体,还注重渗透阅读方法:精读和跳读。
比如第三个环节:精读变化,品味妙处,就具体教授了学生精读和跳读方法。
2.1 精读
对于《西游记》这样一部百回小说,篇幅较长,不可能做到处处精读,必须“精读”、“跳读”兼用。董老师选取了其中的精彩回目--《小圣施威降大圣》,带领学生精读,由此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学生可以将课上学到的精读方法进一步实践到自己课下的阅读中。
在这个环节中,董老师让学生带着任务精读,并圈点勾画:你觉得哪儿变得精彩?为什么?学生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就是细读、精思、鉴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董老师带领学生们分别精读了人物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进而在此基础上赏析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小说扣人心弦的情节。其中有三个不得不提的亮点。
(1)在品析人物动作描写中,当学生提到了“二郎摇身一变,变作个饿鹰儿”,董老师提出:摇身一变是怎么变?谁能模仿一下?通过学生几次模仿的尝试,深入体会二郎的心理、表情和动作。董老师总结:文字背后有表情,使学生透过文字的表象去深入感受、透彻理解,将对文章的精读推向高潮。
(2)在梳理人物心理变化的环节,教师带领学生重点赏析了两个段落。
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清;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 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
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腮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 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的啄一嘴。
在朗读完两段文字后,教师在原文的基础上划出了两条横线,要求要求在横线处加上一个语气词。学生必须经过反复阅读,深入思考,不断揣摩,才能完成此任务。这一问题的提出,成为学生精读的有力抓手。
在品析完人物形象之后,教师总结: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精读就是细读、精思、鉴赏。
(3)在点明精读方法之后,教师播放了一段《小圣施威降大圣》的视频。正在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时,董老师抛出问题:比较电视演的和书中描写哪个更精彩?大家恍然大悟。大家将刚才看电视剧的感受与阅读文章的感受一对比,立见高下。教师总结:文章中的变化比电视剧中的变化更加丰富多彩,因而情节更加扣人心弦。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魅力在对比中彰显得一览无遗。
在这一部分中,教师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推动学生完成了精读任务,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教给精读的概念。
2.2 跳读
精读完《小圣施威降大圣》之后,不忘整本书。
师:《西游记》一百回目,根据回忆,看看哪个情节也能体现一波三折。学生纷纷展示。教师归纳总结:文似看山不喜平,本书中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的回目主要有: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四探无底洞,车迟国斗法,大战红孩儿等。
此任务,勾连了单篇和全书,实践了精读中所学。董老师以任務为主题,引出跳读。教师提出跳读方法:跳读就是选择阅读,主动舍弃。跳读角度:根据目的去选择,或聚焦人物,或聚焦情节,或聚焦描写,或根据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精彩程度,或者具有共同特点的情节……
在本部分中,教师意在教授跳读的方法,或者由于时间关系或其他原因,感觉有些匆忙,落实不够到位。教师如能让学生根据问题,让学生真正跳读完成任务,相信学生对跳读的体会会更加深刻。但在这里,教师让学生根据回忆去完成任务,没有给学生留出跳读的时间,就直接给出了跳读的概念。但教师对跳读方法的关注,是值得肯定的。
3 关注心灵
叶圣陶先生提出“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所以,我们在整本书阅读课中,除了要激发学生兴趣,教授学生方法、技能,培养阅读习惯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20页)任务,就是:关注儿童的心灵。一本书往往能把德育、智育、美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能够以古鉴今,推己及人,发现自己,获得成长,提升人生境界。
对学生心灵的关注,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提升了整本书阅读的质量。董红红老师在第四环节“品析人物,个性鲜明”部分,在学生自主探究孙悟空性格特征之后,设计了“名号排序”,让学生将孙悟空在不同时期的名号进行排序:石猴—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圣佛。
排序完成后,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不同时期名号的变化,谈一谈你对孙悟空的认识。此问题的精妙之处在于:在对前面人物形象品析部分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升了认识。学生通过对不同时期孙悟空形象的概括,体会到了人物的发展变化。
进而,教师用精彩的语言点明了主题:孙悟空名号的变化过程是孙悟空一路成长的过程。孙悟空不仅在渡人,也是在自渡。与其说取得纸质真经重要,不如说自身的成长更加重要。教师板书:人物,一路成长,个性鲜明。
这正是“整本书阅读:为人生,为成长”[3]的具体体现。正是在这层层深入的阅读中,学生逐渐走进了孙悟空,走进了孙悟空的生命,走进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自身也获得了新的生命、新的成长。
当前,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激发阅读兴趣,教给方法,引导深入阅读,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愿各位老师能充分领会编者意图,用好课程资源,给予学生有针对性地引领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温儒敏.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3] 郑桂华.整本书阅读:为人生,为成长[J].语文学习,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