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你为什么总是存不下钱?
2019-06-03邢力
邢力
网购已经成了一种消费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网上“买买买”。可能大家都忘了,当初选择网购的初衷不过是为了省钱。现在呢,已一发不可收拾,高兴时、烦恼时、无聊时,随时随地轻松一点,就往自己的购物车里添几样东西。
原本兜里、卡里没钱了,是能阻挡“买买买”的理由。现在,这个借口也没有了,支付宝为了“关照”那些月光族,很应景地推出了花呗提额。现金不够,花呗来凑。
据统计,中国近1.7亿90后中,有超过4500万开通了花呗,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人在用花呗进行信用消费;近40%的90后把花呗设为支付宝首选的支付方式,比1985年前出生的人高出12个百分点,有人就此形容:“月入5000元的年轻人,似乎比那些月入2万的更敢花。”
商家“操控”的套路很隱蔽
信用消费,正在年轻人中蔓延。
小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父母都是很普通的农民,他们一辈子信奉的观念就是勤劳致富,节俭发家。去年母亲节,小钱给母亲买了一块200元的手表,母亲说他乱花钱,净买些“没用的”东西。
但现在年轻人身上,已经很难看到上一辈的这种节俭了。他们正在抛弃传统的“储蓄消费”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信用消费”。
花呗、白条、信用卡成了年轻人的标配,每个月工资还没焐热,就都用来还欠款了,接着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而生活中,各种毒鸡汤更是随处可见:“你舍不得买那些昂贵、漂亮、有质感的东西,是因为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它们。”“要有爱好、要有自由、要去旅游看世界,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在花呗、白条和千万商家的加持下,“买买买”似乎成了一条人生捷径,让你用最快的速度,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过上不将就的人生。殊不知,这一切都只是商家设下的陷阱,目的只是让你不停的“买买买”。
2014年,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了一部纪录片,揭露了“消费文化”背后的秘密。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我们做出一项消费决定,是因为我们想要这样做,要么是为了需求,要么是为了发泄某种情绪,但归根结底,是一种主动行为。然而,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所有这些无节制的消费背后,都是一场有计划、有预谋的商业操控。商家操控的套路很隐蔽,但是基本上离不开三个元素。
元素一:淘汰。我们买新东西,一般是因为旧东西坏了,或者是新东西更好。东西坏了,自然就得买新的。这个很简单的道理,却被很多商家拿来利用,为此还专门提出了一个理念——计划报废。
打个比方,小钱买了一个手机,正常情况下用4年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商家使用差一点的材料,让充电孔用两年就坏掉,这个时候,小钱自然会认为手机坏掉了,需要换新的。另外一种情况是,手机并没有坏,但是商家推出了一款性能更强大,而且外观更酷炫的,让你觉得老款简直土掉渣了,买新款是对的。举个实例,2017年苹果公司就已经承认,每次新品推出后,就会故意让老手机变卡变慢。
元素二:恐惧。恐惧是一种杀伤力非常强大的情绪,我们都害怕生病,害怕变老,害怕意外死亡,等等。害怕生病,就有了各种保健品;害怕变老,就有了各种化妆品;害怕意外死亡,就有了主打安全的汽车……
有多少恐惧,就会有多少相应的产品。这些产品都声称能够解决你的恐惧,大部分人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就买了。
元素三:冲动。都知道冲动是魔鬼,但是能够抑制住冲动的人少之又少。这正是商家最喜欢的,有冲动,就有消费,尽管很多东西你买了之后就束之高阁,钱却是花出去了。
TFBOY火了,马上就有他们穿戴过的各种同款的衣服、鞋子、手表;《小猪佩奇》火了,马上会有各种抱枕、贴纸、玩具出来。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商家时刻都在给你传递一个信息,要什么就应该马上买,“买买买”不是罪。你信了,就上当了。
没存款的年轻人,是怎么想的?
有调查显示,我国35岁以下的年轻人,考虑过养老问题、在为养老储蓄的,仅占44%。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年轻人没有做任何准备。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似乎是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写照。
小钱的一个朋友小茜,毕业五六年了,现在在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设计,一个月工资加上奖金什么的2万出头。
对一般人来说,这个工资很不错了,但是她却从来存不下钱,总是觉得钱不够用。怎么花出去的呢?除了房租水电、吃饭、交通等基本生活开销,以及和同事朋友每月聚几次,其余就是购物消费了,衣服呀,化妆品呀,都不便宜。就这样,工资常常撑不到月底就没了。以前,钱没了也就不能花了,但是现在,借钱实在是太方便了,动动手指就能借到钱,好像全世界都想要借钱给你,顺便再分个期,压力瞬间就缓解了。用小茜的话说:“现在买东西,我都不是看手里有多少钱,而是看能够借到多少钱。用不是自己的钱来买东西,那感觉太爽了。”
真的不是自己的钱吗?小茜说,借钱消费会上瘾,月入2万,花起钱来,却感觉自己像个千万富翁。
以前用现金,手里有多少钱清清楚楚,钱包瘪了就会想,快没钱了,得省着点花。现在基本上都是在线支付,不数现金没感觉,不声不响就花出去了,比如下载一首歌2元,一个美颜滤镜5元,一个月优酷会员15元,这些都是小钱,积累起来也不少。像衣服、鞋子、手机这些比较贵重的东西,虽然价格比较高,但是验证一下指纹、输入一下密码也就可以了,一点痛感都没有,好像花的不是自己的钱。
花了多少钱,手里还剩多少钱,心里越来越没数,索性就不管了。越是这样“满足”自己的愿望,越是没钱;越是没钱,就越需要辛苦工作来赚钱。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收入赶不上消费,收入匹配不上消费欲望,结果只会是不断扩大的负债和走不完的还贷路。
改变消费习惯,存钱从现在开始!
《奇葩大会》第二季中,请来2011届快乐女声全国总冠军段林希,分享她一夜成名后的经历。段林希回忆说,夺得总冠军后,她也曾经风光无限,被唱片公司包装,很多商演可以接,单场收入一度高达六位数。
一时间,她觉得赚钱太容易,慢慢迷失了自我。在那段日子里,她每天没有节制地消费,根本没有想过记录一下自己的收入和支出。然而好景不长,2013年她的工作量开始减少,收入也跟着减少,然而开支却一点也没少,看到银行卡里没钱了,她才开始焦虑起来。直至后来,她没了工作,无力承担起母亲的医疗费用,不得不靠做微商、开出租车来维持生计。
对于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段林希总结道:有条件的话,年轻人一定要多存点钱。
中国台湾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曾经说过,你赚的一块钱不是你的一块钱,你存的一块钱才是你的一块钱。决定你生活质量高低,不只是收入,还有积蓄。没有积蓄,抗风险能力就差,生活中一点点的变故,都可能让你手足无措。
换个角度看待消费,你会发现:你花的每一笔钱,不是钱,而是你选择生活的机会。经济学有一个概念叫做“机会成本”,就是你做一个选择所放弃的利益。比如你要买一个5000元的包,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可能是一个用来提升自己的理财课程,一次泰国旅游的机会,或者你父母辛苦一个月的积蓄。在这种概念下,消费行为不仅是付出金钱,而是“机会的损耗”。
年轻人,请不要再用“得到什么”来衡量消费,而是用“损失什么”来衡量。你花得越多,拥有的选择就越少。所以,趁着年轻,控制消费,合理消费,尽量多存点钱。因为钱并不只是一串数字,还代表着你选择生活的权利。改变你的消费习惯,戒掉负债,给生活留出更多的选择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