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策略

2019-06-03吴金方周佳善

关键词:史料

吴金方 周佳善

摘    要: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材料。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运用相应的史料,丰富学生的历史感知,提升学生的历史评判能力,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

关键词:史料;历史感知;历史评判

由于受版面限制,历史教材只能比较概要地呈现历史内容。因此,对于历史背景知识还比较欠缺的初中生来说,仅仅靠阅读教材,还是很难形成丰富、全面的历史认识的。新世纪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材料,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相应的史料来拓展教材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下面本文拟就此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运用史料丰富学生的历史感知

所谓历史感知就是指对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的直观感知。如果学生的历史感知不丰富,那么,他们是不可能进行深入的历史学习的。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恰当运用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历史。

(一)运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教材中补充一些史料,有效地让初中生进行历史感知,从而产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很多历史典故很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补充一些这样的史料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在《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补充了“杯酒释兵权”的史料,让学生先尝试阅读史料,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一故事。

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赍甚厚。

——《宋史·石守信传》

这则史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杯酒释兵权”的全貌。当然,解除兵权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事情,不是一次酒宴就一蹴而就的,从而纠正了学生对教材的误读误判。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材中补充一些史料,特别是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史料,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相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充分感知,从而为高效的历史学习夯实基础。

(二)运用史料还原历史境况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往往是概要式的,因此往往会留下很多“裂隙”,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够全面、完整地把握历史原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教材的这些“裂隙”中补充史料,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完整的历史境况。

例如,在《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中,对“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的呈现只是描述了虎门销烟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至于是如何销烟的,教材没有进行说明。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以为销烟就是用火把鸦片给烧了。那么销烟是不是真的放火烧鸦片呢?在此处笔者给学生补充了如下一段史料。

“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所有核实杜弊,并会督文武大员,公同目击情形,已于五月初三日销化及半之时,先行恭折会奏在案。嗣是仍照前法,劈箱过秤,将烟土切碎,抛入石池,泡以盐卤,烂以石灰,统俟戳化成渣,于退潮时,送出大海。”

——林则徐等《会奏销化烟土一律完竣折》

通过史料的阅读,学生终于知道了销烟其实是利用“盐卤加石灰”的办法把鸦片销毁的,并不是用火烧掉。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还给学生链接了这样的小知识:如果把烧过的鸦片埋入地里再拿出来熬煎,还可以重新提炼出一些鸦片,而利用盐卤加石灰的销烟方法就能够把鸦片彻底销毁。这样,学生通过补充的和链接的史料,就能够对“虎门销烟”中销烟的具体过程进行把握,避免了对历史的误解。

二、运用史料提升学生的历史评判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评判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现行的人教版初中歷史与社会教材中,在呈现历史内容时往往缺乏全面性,这就限制了学生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补充相应的史料,以促进学生历史评判能力的提升。

以《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一课的教学为例,教材主要介绍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材中这些内容的呈现为学生正面评价秦始皇提供了依据。但是,学生仅仅对秦始皇进行正面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朝严酷的刑法等历史史料。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从公元前213年开始的焚毁五经、活埋儒士的事件。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焚书对于古代文化典籍是一个极大的破坏。次年,由于卢生、侯生欺骗始皇能得长生不老之药,败露后始皇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于是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活埋于咸阳。等到了秦的末期,烧毁《诗经》《 尚书》,坑杀术士,六艺(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从此就缺失了。

——《史记·卷121·儒林列传》

“当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袅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汉书·刑法志》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在课堂上运用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朝严酷的刑法等史料,与教材内容互相融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秦朝政治的另一面。

在讲完秦始皇统一六国、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后,还可以给学生补充如下一些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史料,供学生阅读与思考。

“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 “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陈登原《国史旧闻》)。

对于这些不同的评价,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展开辩论赛。正方,千古一帝秦始皇,功盖千秋;反方,一代暴君,罪恶滔天。学生分成两大组,并进行分工合作,课前做好资料收集、准备工作。在辩论赛上,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对自己心目中秦始皇的形象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秦始皇进行总评:应当说,秦始皇是个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暴君。因此,对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要辩证地评价其功过,既要充分肯定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又不过分夸大这种作用。

三、运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形成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许多史料能够直接有效地反映出历史事件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相关史料,让历史情感教育在课堂上进行无痕渗透。

例如,在教学《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这一内容时,笔者运用《东京日日新闻》于1937年12月发表的一则关于日军在中国“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这则新闻报道描述了日军向井敏明、野田岩这两名军官在南京紫金山一带进行杀人比赛的相关内容。这则新闻的标题是“超纪录的百人斩”,副标题是“向井106—野田105”,还配了向井敏明、野田岩手拄军刀狰狞而笑的照片,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争之两将校”的注释。笔者根据新闻报道补充了两人的对话记录及报纸截图。

野田:“喂,我斬了一百零五了,你呢?”

向井:“我一百零六了!”

两少尉:“啊哈哈哈……算作平手游戏吧,再重新砍一百五十人怎么样?”

两人的意见一致了,于是一百五十人斩的竞争就要开始了。不久以后,向井少尉向《东京日日新闻》谈了“百人斩平手游戏”的感受:“不知不觉双方都超过了100人,是很愉快的事。”然后把这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大刀展示给记者看。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给学生呈现了“杀人比赛”这一历史细节,因此,能够有效地让学生的历史情感教育在课堂上得到无痕渗透,能够让他们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残暴性,再结合当代日本右翼分子在教科书中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行为——近年来日本政府试图通过修改教科书,淡化、否认日本战争罪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白中日关系曲折发展的历史渊源,牢记历史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更好地走向未来。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要拥有珍爱和平和珍惜生命的历史情感。

总之,史料是学生进行历史认识的重要媒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补充恰当的史料,从而使学生的历史感知更丰富、历史分析更辩证、历史总结更到位、历史情感更丰富,从而使历史课堂更丰满、充实。

猜你喜欢

史料
史料辨析方法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解放军守护天一阁史料辑注
史料二则
史料实证:谁是“鸦片战争议案”的决定者
美育史料·黑白影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立足2016版新教材培养史料实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