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解读 开创智慧海上油田新时代
2019-06-03
全球已进入深水油气开发阶段,近年来海上油气发现平均水深不断加深。2015年,全球油气发现平均水深为824米,其中在拉美地区油气发现平均水深达1411米,非洲1000米,大洋洲890米。截至2016年底,深水2P油气储量已达到187亿吨油当量,是2008年的2倍,是2000年的7倍。《世界深水报告》称,全球44%的油气储藏在深水中,而现在深水油气开发量仅占总油气储量的3%,墨西哥湾、巴西和西非“深水三角区”是世界深水油气主要区域。
尽管深水承载油气增储上产的希望,但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技术层面,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仍面临地质环境陌生、类比生产资料少、钻完井和工程成本高、油气外输受制约等技术问题。虽然在本轮低油价期间,国际石油公司升级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工艺技术,但整体上还达不到陆上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水平。这中间存在储层地质问题,比如岩石分类及其孔渗特征认识问题,隔夹层、封闭断层、沉积相变等可能带来的储层连通性问题,裂缝、高渗层展布及其对渗流影响问题,以及储层非均质性描述等问题。也存在油藏工程问题,由于部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缺少可供类比的生产动态数据,因而开发方式选择与油藏动态预测存在困难,单井产能和可采储量难以把握。而在钻完井工程方面,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面临海底低温高压、压力窗口窄、浅层地质风险大等外部环境,对相关技术组合以及耐受高温高压、高冲蚀速度材料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安全层面,历史上,BP、雪佛龙、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巨头都曾发生过海洋平台泄漏事故,给海洋生态造成巨大破坏。其中,BP深水地平线泄漏事故,导致罚款、赔偿等后续处理费用超过400亿美元。全球现处于开发阶段的部分深水项目,如巴西盐下油田等作业条件与美国墨西哥湾类似,都具有作业水深、海域面积广、目标资源禀赋突出等特点。在高油价期间,漏油事故已使BP“命悬一线”、历经数年才恢复元气;而在当前低油价期间,一旦深海油气项目发生漏油,对参与开发的国际石油公司而言,极有可能将面临“灭顶之灾”。而在运营层面,由于高昂的签字费和前期勘探投入,石油公司不得不努力使深水油气项目尽快投产,以实现现金回流,这对项目的整体进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深水油气项目面临组织与管理、供应商能力和本地化等问题。特别是在较低油价水平下,如何运用管理手段持续降低技术服务环节成本、优化新项目设计并提升项目开发效率,也是石油公司进军深水油气须直面的难题。还有一个风险来自市场层面,一方面,当前国际原油市场处于供需弱平衡状态,如果未来数年全球深水油气产量大幅增长,极可能再次改变国际原油市场供需平衡并导致国际油价大跌,最终伤及石油公司自身利益;另一方面,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以及电动车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增长迅速,未来也可能对投资巨大的深水油气项目开发带来颠覆性风险。
即便如此,我国石油公司仍须重视深水油气资源发展。从参与海外经营角度分析,与国际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相对较晚,现阶段获取更多优质海外陆上油气资产难度逐年加大。而全球深水油气资源发展方兴未艾,近年来屡有重大发现,为我国石油公司参与全球性上游油气经营提供了难得的资源机遇。目前国际大石油公司,几乎没有独立在深水中开发油气的,大都以合作为主。中国海油也不例外,在巴西、尼日利亚等国都有合作伙伴。
浅水常规油气开发早已跨过百年,近年来鲜有重大勘探发现。浅水海洋油气因资源趋于枯竭而由盛转衰,但处于少年期的深水油气让人充满期待。当前深水油气开发的技术方向呈多元化,墨西哥湾的主流模式是TLP(张力腿平台)和SPAR(单圆柱形平台),北海和巴西海域以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和Semi(半潜式平台)为主,西非海域则偏爱FPSO。水下生产系统具有成本低、建造周期短等优点,在油价低迷期更有脱颖而出之势,深水油气开发的未来方向应该是水下生产系统+FPSO的开发模式。对海洋工程企业的战略决策者而言,相比于对开发模式从水面向水下发展的认识,更重要的认识是海洋油气开发的智能化。笔者坚信海洋石油工程产业为人类创造价值最有潜力的增长点,就是帮助石油公司实现海洋油气的智能化生产,以大幅降低海洋油气开发成本并提高安全性。因此如何打造智能化工程设计和建造能力,是海洋工程企业当前必须谋划的重要战略,攻克如何实现海上油气生产的智能化,开创智慧海上油田时代,是海洋工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