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灯具起雾原因及解决对策

2019-06-03

装备制造技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防雾光镜透气

秦 刚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技术中心,广西 柳州545005)

0 引言

在汽车的日常使用中,特别在昼夜温差大或者湿度大的天气条件下,汽车车灯发生起雾现象的机率就越大,甚至在配光镜表面凝结成许多水珠,影响客户驾驶安全和对外感品质的抱怨,因此对起雾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非常必要。

车灯内部水分主要来源于以下3个方面:

(1)分通过透气孔或灯体密封不良的间隙进入车灯内部;

(2)身材料所含的水分释放;

(3)水分通过配光镜和灯壳材料吸附后渗透到车灯材料内部,然后释放到车灯内部的水分,如图1所示。

图1 车灯内部水分主要来源

1 车灯起雾/雾气的形成过程

车灯在点亮一段时间以后,会在其光源周围产生很高温度,内部的水分被蒸发变成水蒸汽,同时车灯后部发动机舱温度也不断升高,发动机舱的水蒸气也会进入灯内,内外水蒸气通过自然对流,会进入车灯温度较低的配光镜或装饰框等区域,最终其表面凝结成雾气[1]。车灯起雾不是质量问题,是一种固有的物理现象。

以上起雾现象会随着车灯点亮而逐渐消失,但在某些灯光无法照射或照射不足的死角区域会继续存在。由于车灯起雾是一种物理现象,要想完全消除会增加较高的成本,对灯具设计者和制造者要求也非常高。有时车灯起雾会与车灯少量漏水问题相混淆,车灯漏水需通过车灯专用气密检测设备才能发现,而起雾可通过一个简单方法来判别:如果车灯发生起雾现象,在车灯点亮一段时间后(约0.5~1 h),灯光照射区域的雾气能完全消散,同时其他区域的雾气基本消散,则属于起雾现象,不影响车灯正常使用。反之可以判断车灯有漏水等灯体密封不良的质量问题。

2 车灯起雾/雾气的形成条件

一定体积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是有限的,当达到其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其所能容纳的水汽与温度有关,气温越高所能容纳的水汽也越多。

因此当灯内温度降低,灯体内所能容纳的水汽也减少,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灯体内足够多的水分子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了小水珠。雾气形成条件主要有以下因素:

(1)有足够水汽,湿度大;

(2)温度快速降低。

3 车灯起雾/雾气的影响条件

车灯起雾/雾气的影响条件:内部温度分布;内部气体流动;内部湿度。

3.1 车灯内部温度分布

灯内温度场的分布要均衡,这里主要指车灯配光镜和反射镜的温度分布,经雾气试验发现,起雾区域的温度较其他区域明显偏低,如果配光镜或反射镜温度分布不均衡,则很容易在温度过低的区域形成雾气,这些区域一般为空气流动的死角,气体流动不畅,导致雾气很难消散。

图2为某车型前大灯通过软件分析配光镜内表面温度,灯具上方区域为远近光透镜位置(如图3所示),为高温区(最高136.19℃);灯具下方区域为LED昼间行车灯位置,为低温区(最低49.94℃),温差达到86.25℃,该低温区域为空气流动的死角,雾气难消散。

图2 配光镜内表面温度

图3 某车型前大灯光源位置

为了加大灯具内部空气循环,在灯壳下方(低温区)设计了2处NITO透气帽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透气帽位置

3.2 车灯内部气体流动

灯内气体流场分布要合理,具体如下:

(1)车灯内部的湿气能通过风去湿或热去湿的作用排出。

(2)车灯内部空气流动要通畅,保证各区域温度场均衡,避免流动死角。

以图5为某车型前大灯通过软件分析内部气体流动速度,模拟效果为灯具上方为热区及流速快的区域(速度最高156.883 mm/s),灯具下方为冷区及空气流速慢的区域(速度最低0.002 mm/s),灯具下方区域容易产生雾气且难消散。

图5 灯具内部气体流动速度

为了加大空气流速,在灯具下方设计了3处透气孔,灯具上方也设计了2处透气孔,加大空气对流,通过结构保证灯具气流正常。如图6所示。

图6 透气孔位置

3.3 车灯内部湿度

车灯内部湿度是影响灯内湿度变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如下:

(1)车灯使用过程中,其外部环境空气中温度和湿度的较大变化,比如晴天突然下大雨、早晚温差大的气候等环境下,灯外水汽会通过进气孔进入灯内,加大湿度。

(2)灯具本身密封不良,导致内部进水,湿度增加,比如配光镜和灯壳之间的热熔胶老化、后灯盖与灯壳的密封圈失效、线束橡胶套密封圈失效、外置调光电机与灯壳密封不良等。

图7为某车型前大灯通过软件分析内部相对湿度,灯具上方区域比较干燥(相对湿度0.42%),起雾风险低;灯具左下角湿度较大(相对湿度11.4%),有起雾风险。

图7 灯具内部相对湿度

为了降低该区域空气湿度,在灯壳下方尖角处设计一处透气帽的结构,降低起雾风险。如图8所示。

图8 尖角设计透气帽

4 车灯起雾、雾气的预防及解决对策

4.1 平衡灯内温度场

车灯内的镜面辐射和空气的对流影响到车灯内的温度分布,在设计阶段通过光学分析、流场分析、热流分析,找出灯具内部的流动死角和温度死角,通过合理布置透气结构位置以平衡灯具内部温度场[2]。

车灯内的镜面辐射和空气的对流影响到车灯内部的温度分布,在灯具设计阶段,通过光学分析、流场分析、热流分析,找出灯具内部的流动死角、温度死角;通过控制灯体配光镜、反射镜、装饰框、灯壳等部件的配合间隙,避免产生流动和温度死角;通过合理布置和选择透气孔的位置、数量、大小、结构,平衡灯具内部温度场;通过喷涂防雾涂层、放干燥剂等方法消除雾气。以下为解决车灯起雾的主要措施。

4.2 保证灯内空气对流顺畅

首先设计时尽量避免设计流动死角,通过控制灯体配光镜、反射镜、装饰框、灯壳等部件的配合间隙,避免产生流动和温度死角;同时合理布置透气孔的位置、数量、大小。改善灯内空气对流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透气孔的位置、数量、大小、结构

透气孔布置在雾气易发生的流动死角区域,在光源对角区域至少设置2个透气孔,以便循环稳定的控制该区域气体流动,达到抑制灯内温度的上升。另外,吸气孔和排气孔的布置高度落差要大,一般布置在灯内温差大的位置。透气孔布置如下图9。

图9 透气孔布置

(2)透气孔的结构

灯具透气孔结构一般有透气帽、橡胶透气弯管、透气膜,根据透气量大小采用不同结构,其中橡胶透气弯管和透气帽的使用较高。透气孔结构形式如图10所示。

图10 透气孔结构形式

透气帽中的透气薄膜具有无数的微孔(0.1~10 μm),能有效阻挡水分子,从而可以防止雨水或空气中的扬尘(100~3 000 μm)进入能实现既防水又透气。

透气帽根据通气量等特性而分不同型号。首先在设计阶段根据流场分析、热流分析初步选择型号;其次产品实物出来后,结合台架和整车雾气试验结果来调整各透气孔所采用的透气帽型号,最终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特性的透气帽,达到改善灯内气体流动。

(3)挡水结构

为了防止车辆洗车或雨天汽车行驶过程中,水从透气孔位置进入灯内,提升防水效果,在透气孔周边设计挡水墙(如图11所示),在橡胶透气弯管内设计有挡水板或过滤海绵(如图12所示),能有效避免水进入。

图11 透气孔周边挡水墙

图12 透气弯管结构截面

4.3 采用吸水率少的材料

灯内湿度大,一部分来自灯具外部湿气的流入,一部分来自灯内材料中所含的水分,当灯具内部温度不断升高,灯内材料中所含的水分会蒸发出来,加大灯内湿度。因此在选择灯具内部的配光镜、反光镜、装饰框等零部件材料时,采用吸水率少的材料,如PC、BMC、PBT等,具体如图13所示。

图13 材料吸水率

4.4 喷涂防雾涂层

防雾涂层为一种透明涂料,通过严格的喷涂工艺将涂料喷涂在配光镜表面,当灯内雾气中的小水滴附着在涂料上时,这种涂料会对小水滴产生吸湿作用,从而破坏小水滴在配光镜表面的凝结核心,消除雾状现象,其主要原理如图14所示。喷涂防雾涂层是一种效果非常好的防雾方法,但在一些极端条件下,比如配光镜内有过量湿度滞留,这些过量水珠会在短时间打破水与防雾涂层之间的平衡,超过其饱和度,从而将防雾涂层中的物质析出,形成有水流挂的痕迹[3]。

图14 防雾涂层原理

防雾涂层性能与涂层膜厚和加热固化时间有密切关系,涂膜厚度在1~4 mm范围,其防雾和耐久性能最佳(如图15所示),超出范围就会存在与素材附着不良或产生流挂现象。加热固化时间太短会出现涂膜白花,太长则会出现防雾性能恶化(蒸汽试验初期仅有一点起雾),具体要求如图16所示。

图15 膜厚和防雾涂层性能的关系

图16 加热固化时间和防雾涂层性能的关系

4.5 放干燥剂

在灯壳内部放干燥剂,干燥剂能够很好的吸收灯内水汽,降低灯内相对湿度,减少起雾产生,其成本低,能在短时间内(1年左右)消除起雾现象,但随着使用时间,会逐渐老化。

4.6 采用通风装置

在灯具内部安装湿度传感器、散热风扇电机,通过线束连接控制器,智能的控制散热风扇加快灯内空气流动,达到控制内部温度均衡,降低灯内湿度,消除起雾现象,但其成本高,对灯具内部结构要求也高,需要较大的布置空间,一般在高端车上应用较多。

5 结束语

灯具起雾是其一种固有物理现象,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灯具内部的温度分布、气体流向、灯具结构、灯具材料等。通过在灯具前期设计阶段的光学分析、流场分析、热流分析,结合对灯具结构的合理设计、灯具材料的合理选择等措施,可有效降低起雾的产生和售后故障的发生概率,提升产品品质。

猜你喜欢

防雾光镜透气
织物透气量仪透气率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透气感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复用护目镜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防雾技巧的效果调查
2 使用减光镜进行慢速快门拍摄
眼镜防雾五法
美军单兵用防护眼镜防雾性能的现状及发展
4种腹腔镜镜头防雾、防血渍污染方法的效果比较
防水透气技术延长汽车电子寿命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镜鼻窦术后上颌窦口黏膜恢复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