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力本位视角下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9-06-03管满泉

关键词:交通管理课程目标公安

周 妍, 管满泉

(浙江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系, 浙江杭州 310053)

0 引言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我国公安院校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自选学科,以培养公安交通管理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培养新时代人民公安交通管理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更多的符合公安实战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因此,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验实训设置等教学研究与实践,均重点强调职业素养与技术的养成。通过对我国15所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及相关本科专业的数据调研及资料分析发现,当前专业建设多采用校局合作的方式,实行“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1-4]。这种教学模式在专业建设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公安交通管理领域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交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完善,对交通管理工作专业建设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基石与核心内容。在多次的更新与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忽视与误区,如为应对专业技能需要与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开设门类层出不穷,有增无减,导致部分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课程缺乏逻辑性、学生掌握困难;又如为凸显实战能力的专业特色,实行课堂与第二校园结合方式,使学生参与交通管理的日常工作,但由于工作环境的单一、机制有机深化的缺失,在练与战的教学环节缺乏多颗度多情景的训练及有效的指导,致使学生实战能力培养的质量与效率均不符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出现学生知识体系及核心能力培养失衡的问题。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公安工作用人单位的诉求。因此,在能力本位的视角下,分析面向信息技术支持的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角度,探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对完善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公安交通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1.1 公安职业素养需求

坚持立德树人是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建设根本,不仅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作为为职业交通警察输送人才的专业教育,忠诚、严谨、服务人民的警察职业素养,必须贯穿于专业课程建设的整个环节,因此公安人才的培养必须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课程实施效果。

1.2 公安业务的职责需求

交通管理工程课程门类越来越多的关键原因在于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内容的不断拓展与演变,这与我国交通管理压力增长过快,交通管理工作的内容、环境及技术快速发展密切相关。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已表决通过的《公安机关警务技术职务序列改革方案(试行)》集中梳理了公安交通执法勤务警员与警务交通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任务与职业需求,不仅为交通警察的职业发展明确方向,更具体体现了交通警察的职业技能需求。

在警务交通技术领域内,方案规划了交通组织、交通设施设置、交通监控指挥、车辆查验布控及与刑事科学内容交叉关联的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技术方向,各方向的职业技能需求如图1所示。

图1 警务交通技术的职业技能需求

1.3 专业技术的前瞻性需求

交通管理工程教育是道路交通安全执法实践的理论与方法集中,不仅要如实反馈当前职业需求,还有超前预测职业能力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可以预见,公安交通管理的工作环境、执法设备、管理工具的智能性均会得到快速的突破,人机协同控制、智能信息管理将会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阶段,训练交通管理的专业人才具有其操作、控制及多人群智配合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要对新技术、新装备的理论应用进行合理拓展,有效地提高技能水平。

2 引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能力本位理念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区别于交通运输中交通工程专业的本质是培养目标的不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强调培养具有应用理论能力的人才,因此与强调以能力获取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具有更高的契合度。

能力本位教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相对于以培养学者和研究员为目标的学科和知识本位思想,能力本位是基于行业需求,致力于培养专业人才的核心应用技能,在欧美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领域有着广泛应用[5,9-10],德国双元制、国际劳动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培训模式等都是能力本位思想的代表[5]。H.biemans(2004)对“能力本位教育”(CBE)概念的提出、应用与演变进行了综述,并指出能力本位教育在实践中常出现过渡依赖教条标准而偏离实际能力需求、强调实习过程但缺乏组织与设计、课程体系设置固化、教学评价与反思缺位等问题[6]。R.Wesselink(2007)等人详细阐述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型实现的关键步骤:第一步确定“能力”;第二步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评价指标;第三步实施多阶段的能力评价策略;第四步设计基于真实场景的多维度训练方案;第五步建立知识、技能、态度的三维课程体系结构;第六步有效引导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调整;第七步在培养的整个环节有效平衡教师“专家”与“教练”两个角色;第八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7]。E.de Bruijn(2011)等人对课程的完成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所调查课程的能力培养效果全部无效,问题主要出在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调整、教师的引导与实践环节失效等方面[8]。

3 构建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国家高等教育标准之间的博弈关系,将能力本位作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将“知识”教育转向“能力与技能”教育,按照能力本位教学实现的关键步骤,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的5个方面,探讨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1)明确交通管理工程系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设置是课程体系构建的起点,对体系中课程的设置起导航作用。既有的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目标多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创新型、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公安专业人才”,并设置指标进行规范,如“公安业务类课程学分占理论课程学分比例不低于60%”、“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35%”、“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20%”等。这里的“专门、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表现为专业课程知识的传授,“应用”表现为实验、实训课程,特别是利用6~12个月的时间进行实践锻炼的活动体现,而“高素质、创新型”则强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动的积累和能力展示。这种课程目标的设置即借鉴了交通运输专业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思路,又沿袭了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实训、实战”的训练模式,同时受到了《高等教育法》中教学目标的指导,造成专业课程固化叠加、实训训练操作单一、竞赛等活动隐形强制的部分现状,并进一步对学生产生课程多、专业知识无应用之地、学习活动不够自由等负面情绪作用,最终抑制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

在既有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能力本位”的理念,进行重新定义,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公安交通警察的职业能力需求,即“职业素养、业务职能、专业前瞻”的3个方面,采用对应的“态度、技能、知识”3个维度,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态度”指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职业交通警察;“技能”指职业交通警察能做什么;“知识”指职业警察知道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在此基础上,明确的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目标如图2所示。这个三维专业课程目标的设置,打破了学科、知识本位的约束,从能力本位的视角,重建专业教学目标,对职业人才培养具有适应性。

图2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目标

(2)优化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及结构

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对人才能力培养及专业特色的展现具有重要作用。“宽口径、厚基础”是针对公安工作的广泛性特点采用的经典内容选择模式,模块化教学将多样化课程进行组织,保障教学的有序进行,其专业课程内容与组织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合理的,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针对专业发展趋势,立足能力本位的基本思想,以三维课程目标为指导,优化课程内容与组织结构,以助力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图3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及结构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及结构优化如图3所示,在建设的过程中,应重点处理3点关系:① 有效整合通识及专业基础课程。在既有的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及模块结构中,存在为使学生具有基本高等教育的通识课程,又涵盖包括警察职业素养和专业启蒙的公安基础课程,这两类课程在教育实质层面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恰当的职业规划,掌握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因此有必要对两则进行整合优化,内化两者的联系,改善大量思政、数理、语文等基础教育的灌输形式,启发学生结合自身发展,主动思考与学习。② 落实课程群建设,合理调整分科课程内容。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传统专业课程的独立设置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往往出现为应对某种发展趋势而增设新课,最终造成总课时难以分配和规划的窘境。面对知识内容爆炸式增长的局面,拥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更为合理和重要。落实课程群建设,加强课程间联系,设置综合性实践内容,可以增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历练,同时给予学生审视自我,激发学习热情,启发创新思维的机会,从而为自主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③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是认识事物的两个层面,既有教学将两者割裂,不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应在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效统一,提供链条式即“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的逻辑清晰的课程内容和组织;并强化“知识”与“经验”的统一,平衡教师、教官“学者”与“教练”的角色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内容及课程组织形式,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组合作用。

(3)改革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课程实施方法

课程实施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完成课程内容的表达形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能力本位视角下,重建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多样化的教学实施方法帮助实现。①建立仿真模拟与实际情景结合的复合型实践教学模式。在能力本位视角下,结合实际场景的技能训练,利用信息技术,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搭建能够实时操作的、网络协同的、人机交互的实验空间,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交通运输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实现模拟与实际情景结合的复合型实践教学模式,为课程群多维度多角色的综合性实验实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提供高效的实施方法。② 充分应用新型态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利用网络教学资料的信息化、展现方式的多元化、存储回顾的便捷化,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高效平衡课堂与课外传播专业知识的内容与方法,课堂中略话专业知识结构化的讲授,重点突出能力的应用,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课外鼓励并及时指导学生利用新型态教学资源自我学习,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4)创新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课程评价手段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调整是能力培养的重要体现,通过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有效实现,而教与学过程,即是一项人才培养工程的实现,在培养过程中打破既有单一、单向评价方式,创新教学反馈机制、反思机制,有效增强教学路径的灵动性,增加师生互动机会,对学生发现问题、沟通解决及团队协作的能力锻炼均具有积极作用。

4 结语

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信息技术推动公安院校的教学改革工作是交通管理工程人才培养的必然诉求。分析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发现“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较“知识本位”思想更适宜指导交通管理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因此,在能力本位的视角下,探讨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目标、内容与结构、实施、评价各部分的建设要点,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具有探索意义。

猜你喜欢

交通管理课程目标公安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2001—2020年交通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疫情当下,我们上前”——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的港航公安掠影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论交通管理中非机动车及行人依法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