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华医典》探析中风后口眼歪斜的用药特点

2019-06-03丁敏芮邵婧怡周玲芳施侠威李鑫举金竹青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僵蚕频数防风

丁敏芮邵婧怡周玲芳施侠威李鑫举金竹青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53 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3.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1]。口眼歪斜为中风后的主症之一,中医临床上通常使用针灸治疗中风后口眼歪斜,通过文献检索,作者未见与中风后口眼歪斜用药规律相关的文献报道。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不少研究认为中医诊疗体系应是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及辨症论治的结合[2],因而确有必要从辨病、辨症、辨证的角度深入探讨中风及中风后口眼歪斜的遣方用药规律。故此,本研究通过搜集《中华医典5.0》中有关中风口眼歪斜的方剂,运用频数分析、Apriori关联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对药物使用频次、类别频次、常用药对等进行统计分析,探寻中风后口眼歪斜的用药特点,挖掘古籍治疗此症的特色经验,为现代医家提供治疗的新思路和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方剂来源为《中华医典5.0》数据库,检索词限定为“中风”“卒中”“偏枯”“风痱”“薄厥”“大厥”“煎厥”“喑痱”“大风”“仆倒”“击仆”“仆击”“身偏不用”“风癔”中一个或多个,并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3-4],收集有效条文及其包含的规范处方并建立“中风数据库”。在“中风数据库”中检索“口喎”“僻”“口面偏斜”“口眼不正”“口目不正”“口偏不正”“风僻”“喎”“风口喎”中一个或多个检索词,排除包含以上检索词但属于“急惊风”“妊娠中风”等范畴的不合格条文,共收集规范处方621个,涉及药物331味。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方剂主治中有上述检索词之一或数个;2)方药完整;3)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九版《中药学》[5]、《中药大辞典》(2006年版)[6]或《中华本草》(1999年版)[7]所收录的中药;4)同名异药方;5)非外用药方及单味药方。

排除标准:1)异名同药方剂;2)外用方;3)药物性味归经不明确且总频次小于5次。

1.3 数据标准化 1)中药:本次研究依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九版《中药学》教材,参考《中药大辞典》(2006年版)和《中华本草》(1999年版),将其名称进行标准化,如官桂、桂心统一为肉桂,天虫、白僵蚕统一为僵蚕;2)方剂:本次研究依据《中华医典5.0》数据库,剔除异名同药的方剂,纳入同名异药的方剂。

1.4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取分批阅读核实再统一处理的方法,将筛选收集的方剂,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软件,建成“中风口眼歪斜症方剂数据库”,通过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以及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分析,获得所录药物的归类归经、四性五味分布、高频药(频次>63次)、强关联药对或药组(在支持度15%及置信度70%条件下)等信息,用于配伍规律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频数分析 本研究共收录621首处方,通过药物频数分析,涉及频次较高的中药(频次>63次)36味,其中频率>20%的中药有17味,分别为防风(295次)、附子(246次)、甘草(224次)、川芎(213次)、天麻(188次)、麻黄(187次)、肉桂(173次)、生姜(172次)、羌活(165次)、僵蚕(161次)、天南星(158次)、蝎梢(156次)、川乌头(151次)、麝香(150次)、人参(149次)、当归(146次)、白芷(134次)。见表1。

2.2 药物类别频数分析 本研究共收录294种中药,依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九版《中药学》分为22类,其中非教材收录药物统一归为其他类。中药类频次>500次的中药类别为解表药(1459次)、补虚药(1097次)、平肝息风药(909次)、祛风湿药(706次)、活血化瘀药(597次)、温里药(574次)。药味比前6位的药类有补虚药(12.08%)、清热药(9.67%)、解表药(7.25%)、活血化瘀药(6.65%)、化痰止咳平喘药(6.04%)、祛风湿药(5.74%),可见药类频次和药味比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见表2。

表1 中风口眼歪斜症方剂单味药物频数分析表(频次>63)

2.3 方剂药物组成关联分析 将已建立的“中风口眼歪斜症方剂数据库”进行Apriori关联分析,支持度设为15%,置信度设为70%,可得强关联药对36对,涉及16味中药,其中药对9组,3味药的药物组合27组。满足最小置信度后,支持度前5位的药对为甘草-防风、川芎-防风、麻黄-川芎、麻黄-防风、肉桂-防风;支持度前5位的3味药物组合为麻黄-防风-川芎、甘草-川芎-麻黄、川芎-甘草-防风、生姜-甘草-防风、附子-川芎-防风。见表3。

表2 中风口眼歪斜症方剂药物分类及频数分析表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中华医典5.0》中621个处方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分析后发现,单味药物中防风频次位居第一,其比例相对数47.4%,与其他药物相比具显著差异。关联分析可得强关联药对36对,其中蝎梢-天麻-僵蚕药对在设定支持度15%、置信度70%条件下出现3次,且现今仍广泛用以治疗中风,因而具临床实践意义。

古代医家认为中风后口眼歪斜病机属肝风内动、血脉空虚、血闭不行,而防风具平肝熄风、通行血脉之效。其一,元代戴思恭[8]有云:“肝主筋属木,风易入之,各从其类……所以有喎斜。”防风“禀天春和风木之气”[9],可治风木不和所致肝风之病,且味辛甘,性与肝合,可畅达肝木、缓和肝急。其二,《金匮要略》述有“浮者血虚,络脉空虚……喎僻不遂”之说,李东垣[10]在《医学发明·中风有三》中亦指出“中血脉则口眼歪斜”“乃气血闭而不行”,防风气味辛甘发散,可走窜宣散,祛风解表同时开气血之闭。《日华子本草》云其可“治三十六般风”[11],为治风之通用药,且为风药之润剂,药性润泽,故可气平散风,而无过燥之嫌。

现代基础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脑组织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12],且发病前感染为脑梗死发作的重要因素[13],因而抗炎对于治疗中风至关重要,也能改善中风后口眼歪斜。而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防风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功效[14]。另有研究表明,以防风等祛风药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小续命汤有效成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恢复早期有神经保护作用,可改善缺血症状,降低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活力,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15-16]。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得强关联药对即药组,为今后处方用药提供依据及启发。本研究通过关联分析可得强关联药组蝎梢-天麻-僵蚕在设定支持度15%、置信度70%条件下出现3次,且现代医家仍普遍应用虫类药配伍平肝熄风药治疗中风病,如全国名老中医郑绍周[17]教授常运用全蝎、僵蚕药对治疗脑病及内科杂病,疗效颇丰,因此探讨蝎梢-天麻-僵蚕药组的配伍关系极具现代临床应用价值。

表3 中风口眼歪斜症方剂药物组成关联分析表

《本草问答》曰,“动物之本性能行”[18],蝎梢与僵蚕两味虫类药具行走攻窜、搜剔络邪之效。天麻独入肝经,祛风通络、平抑肝阳之效强,与蝎梢、僵蚕配伍可共奏平肝熄风、通散瘀滞之功。《开宝本草》述全蝎可“疗中风口眼歪斜”[19],现多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癫痫等难治之症,如研究发现涤痰汤合牵正散加减对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有明显临床疗效[20]。蝎梢为其尾部,《本草纲目》谓其“尾力尤紧”[21],且盐渍使之性善下行,用治气血上逆之病。且现代研究表明,蝎尾蛋白质成分显著不同于其他部位,抗惊厥和降血压疗效可高于全蝎两倍以上[22],同时蝎梢具有的蝎毒活性肽BmK AngM1,具有良好的镇痛活性,重组BmK AngM1(rBmK AngM1)及其突变体均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23]。

一方面,现代基础研究支持防风及蝎梢-天麻-僵蚕药对在中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肝风内动、气血闭阻不行乃中风后口眼歪斜的重要病机,而治风之通用药防风兼具通行经络之效,蝎梢-天麻-僵蚕药对具息风活血通络之功。故此可提示研究者在今后临床及基础研究中,应当充分重视防风及蝎梢-天麻-僵蚕药对在中风后口眼歪斜症治疗中的潜在重要地位。

本研究发现,频数分析中防风居首位,提示防风可能为潜在的重要治疗药物。关联分析可得防风多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等药相伍,期以通过配伍发挥解表祛风、活血通络、平肝熄风等药效,达治疗中风后口眼歪斜之功。因而为中风后口眼歪斜的对症治疗提供新思路,辅以辨证治疗或可增效,可提示后续研究者从辨病、辨症、辨证结合论治之角度探寻中医治疗中风遣方用药新方式。同时关联分析发现蝎梢-天麻-僵蚕药对在强关联药对中出现3次,为先贤治疗中风后口眼歪斜之常用药对,且虫类药为现代医家治疗中风所常用,因而推广该药对可为现代医家提供临床用药参考及思路,亦提示后来研究者应对虫类药配伍息风止痉药治疗该症的作用机制开展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僵蚕频数防风
港口大型机械防风安全发展形势及防风安全体系建立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大楼的防风攻略
斑纹限性家蚕品种同时生产中药材僵蚕与雄蛾的试验
Regularity of Wind-dispelling Medication Prescribed by LI Dong-Yuan: A Data Mining Technology-based Study
规模化养殖中降低僵蚕灰分含量的方法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防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