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变式教学的整合运用分析
2019-06-03谈玉林
谈玉林
(广西百色市田东县思林镇坡塘村第二小学 广西 田东 531511)
我国义务教育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是: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思维集中和发散的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能够看出,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1]。小学数学运用变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的优点是开放性、可利用性和可迁移性。能够使学生掌握事物本质,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本文对变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小学数学变式教学的概念
变式教学是指,教师对命题中的部分特征进行变换,对问题的条件、结论进行变换、对问题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转换,根据具体使用环境,包括问题的根本要素,使学生对数学根本属性进行掌握。变式教学最普遍的是变换对象的表达,比如将题设和结论进行互换,将图形位置、大小形状进行变换,语言和定律的变换。通过这种变化,学生可以对变换中保持不变的要素进行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因为课堂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趣味性。
将变式教学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能够使学生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应用变式教学进行数学概念教学
2.1 图形概念的变式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提出:要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他们可以通过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通过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可以熟练的转换几何体、三视图和展开图。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首先需要使学生熟悉不同位置的图形。要求教师对图形进行变式教学,从不同角度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梯形内容的时候,关于梯形的数学概念是:仅有一组对边相互平行的四边形就是梯形。
当教师只给学生展示标准位置的梯形时(图1),一旦学生看到图2不同位置的图形,他们就不能知道这也是梯形。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梯形的本质“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是认为上下两条平行线,上面短、下面长才叫梯形,但这种只是非本质的属性。因此可以选择多展示几组不同位置的梯形(图3),使学生们对图形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共同点,从而准确掌握梯形的概念。
2.2 对数学概念变换表达方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运用多种表达形式对数学内容进行呈现,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通过对表达方式进行变换,可以更好的展示数学概念和知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还能增加知识的广度。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课堂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比较枯燥,同时考试过程中还容易产生混淆。因此要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概念,教师需要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从而使学生增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教学语言进行变换,还要注意听取学生的回答,只要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就要做好相应鼓励。运用语言变式教学方法,既可以加深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3.运用变式教学正确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发现:很多学生虽然能够流畅的背诵数学概念、定理等,但回答问题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取舍,不能灵活运用数学概念,因此解答问题的水平比较差。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本质和内涵。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不同形式的题目让学生解答,找到问题之间的差异和共同,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概念,在认真思考后,找到数学概念中的本质,使学生准确的理解数学概念[2]。
比如,在求两个数之间相差数值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某个班级,16个男生,24个女性,求解两者之间的差值,要用什么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女生比男生多几个人?男生比女生少几个人?男女生之间相差多少人?根据这些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进行求解,从而使学生明白目的是为了得出24和16的差值。通过这个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抽象能力,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掌握数学概念,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4.运用变式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能力,通过发现问题的内涵、掌握问题解决方法和解答思路,都是学生分析能力的重要表现。美国有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分析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导,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根据教材内容要求,找到同数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采取变式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和问题进行整合,整理出可以锻炼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变式问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从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种数学问题:A、B两地两辆汽车同时相对出发,其中一辆车速度为65km/h,另一辆车速度为55km/h,它们共同行驶在五小时后相遇,求解A、B两地之间的距离。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相关的数学知识,对题目进行深入分析,要求学生将问题解答思路和解答方法说出来,然后,将题目进行变换: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600km,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相对行驶,它们在5小时后相遇,甲车的速度是65km/h,求解乙车的行驶速度。还可以变换为A、B之间相距600km,甲乙两车相对行驶,甲车速度是65km/h,乙车的速度是55km/h,两车行驶多长时间能够相遇。
这些变换的数学问题,可以使学生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通过比较、思考,可以发现解答问题不同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5.运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知识迁移能力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好的问题和蘑菇是相同的,都是一堆一堆的生长,当发现一个后,要在附近多找一下,会发现更多的好蘑菇。认知心理学研究证实,在小学生学习中,新旧知识在不断的转换、整合和扩展,因此他们的认知结构在不断的建构。所以,数学作为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3]。
小学数学教师运用变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发现新问题和新的教学情境时,知识发生正确的迁移,能够运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和数学概念,对新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起到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对某个阶段数学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要发现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采用变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构建系统性的数学体系,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中包含的其他知识,从而增强学生搭建整体的数学学习体系能力。
结语
综上分析,变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如何运用变式教学,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对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数学知识系统,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