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奥地利上中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19-06-01杨佳恬

读者·校园版 2019年22期
关键词:口试德文笔试

杨佳恬

我在13岁那年,前往奥地利学音乐,在当地上了6年中学。当时的我完全无法预料,接下来的这些年,将对我的人生带来多大的影响。

1.用自己的话说

我在只会几句简单英语的时候进了奥地利的中学,经过几个月的学习逐渐对德文上手后,学校老师开始让我参与小型的随堂考,而这类考试一般都是口试。一个班才二十来个人,基本上不需要花几堂课的时间就能考完全班。老师事先不会通知什么时候轮到你,差不多知道老师要考试了,大家就得早早开始准备。

我的口试初体验是历史课。年轻有活力的女老师特意挑了课本上一段短短的内容,还有课堂上的一页讲义,并提前告诉了我考试日期。为了让很照顾我的老师刮目相看,我非常认真地反复背诵老师发给我的考试范围。

之前看过同学被老师叫到黑板前口试,感觉似乎也不会很难,而且一个人也不过考几分钟而已。我相信只要自己把所有内容背熟,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轮到我考试的那天,我才发现,其他同学在台上口试好像很轻松,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这样的考试方式。我却从来没有在全班同学盯着看的情形下口试的经历,一上台真的是紧张到心脏怦怦跳。幸好问题很简单,我松了一口气,虽然很紧张,不过还是一字不差地把课文背诵了出来。

这时,老师用非常讶异的目光盯着我,我正纳闷是不是自己哪里背错了,老师严肃地问我:“为什么你的回答跟课本上的内容完全一样?”

我当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心想:“考试不就是要考课本上的内容吗?不然要考什么?”

老师看我似乎不理解她想要表达的意思,便用鼓励的语气对我解释说:“你全部背出来,表示你花了很多时间仔细读了这些内容。只是你回答的完全是课本里面的句子,所以我不能确定你是否真的理解了内容。你能试试用自己的话说吗?”

我呆住了。我那么努力、那么认真地把课本内容背出来了,竟然让老师感到担心!

2.阅读大量诗集,不给标准答案

“用自己的话说”,不仅是历史课老师,其他科目的老师也会这样要求。

在高中的德文课上,我们看了大量的诗集。但是老师从来没有叫我们背任何一首诗,而是要求每个人去诠释并揣测诗中所藏的意义。这是奥地利高中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叫作Gedichtinterpretation,意为“诗的诠释”。

我们学习不同时代的各个诗派的韵律、古德文、作者生平中的起伏、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诠释诗词的深层意境。为什么作者会写这首诗?他在隐喻什么?他诗中有月亮、湖泊、夜莺,是在影射什么吗?哪首诗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为什么会引起我们的共鸣?

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做系统的分析,老师则在旁边引导。就这样,我们读遍了不同德语系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文豪的诗集。十分有趣的是,同样的一首诗,同样的一个情景,各个同学的“诠释”竟截然不同。

情窦初开的孩子对政治和社会类诗词兴趣不大,编德文课本的人也很聪明,列出了一堆情诗。我的德文老师嫌不够,还会找流行音乐的歌词给我们读,并且理直气壮地说“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诗”,要我们写诠释文字。

德文月考(笔试)的时候,老师会列出很多首不同的诗,让你选一首能引起你共鸣的诗来诠释。这就是你的月考题目,一场笔试就只要求你诠释一首诗。后来到了高年级,主科的月考时间拉长,一堂德文月考要三四个小时。如果写到一半没有灵感了,你还可以出去到教室外面吃个面包回来继续写。

当我们对德文诗的分析能力的底子打好后,其他的外语老师也会跟进,要求我们读诗。我的主要外语是英文与法文,英文老师要我们看莎士比亚作品的原版,莎士比亚的古英文句句充满韵味。

本来我们超级期待可以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结果英文老师选择了正经八百的宫廷剧《哈姆雷特》,要我们挑一些段落出来做诠释。莎士比亚的古英文,说实在的,大家看来看去也看不出个所以然,结果不约而同都挑了第三幕中主角最经典的独白(就是“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那段)。

那時,同学们私下会彼此抱怨“诗的诠释”占去我们太多时间。现在长大了才明白,“诗的诠释”在让我们传承德语系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们建立了观察文字的能力,意会到读文字不能只看字意,文字能够蕴含多大的力量。不知不觉间我体会到,事情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切入的角度不同,感受也不尽相同。

前些日子遇到一个学妹,她对我说,她的高中德文老师曾经在课堂上长期引导学生看报纸,一件时事或是政治新闻至少要看三份不同的报纸,然后比较各报记者切入的角度、段落如何承接、重点所在,从而来思考不同媒体所持的立场。

她笑着对我说直到现在,她看新闻还是下意识地会去分析新闻是用什么角度在报道。“老师当时在我们心中播种的种子,现在正在发芽。”她这么说。

3.奇葩的评分系统

除了上课和考试方式,奥地利教育的评分系统,也一直让我觉得很有智慧:分数等级是一到五,一为最高,五为不及格。大家可以想象类似于我们的“甲乙丙丁戊”。假设某次的考卷满分为30分,那通常30~28分是一级,27~24分是二级,23~20分是三级,19~16分是四级,15分以下为五级(等于不及格)。如果全班有一半以上拿五,那么老师会重新跟大家温习,然后补考。

老师在发考卷的时候,只会说:这次考试有几人拿一,几人拿二,几人拿三,几人拿四,几人不及格。只会宣布等级,不会说有谁考满分,更不可能公开各个同学的分数。这种评分方式虽然要求竞争,但是也让你了解,竞争不是要把别人压下去,而是可以同时很多个第一名。此外,这个制度是允许你犯错的。就拿上面30分考卷的例子来看,不论你拿30分或是28分,你都是一级,没有人说拿30分的就比拿28分的人厉害,所以也不会计较那一分两分的差距。

在考数学的时候,老师不仅看答案,还会看你的整个计算过程。如果计算过程都对,却在某个环节出了差错,导致答案错误,老师多少还是会给分。我甚至有过答案错得一塌糊涂,还被老师加分的经历。

那次我拿到考卷时,看到很多题明明算错了,竟然还是拿到了一,而且老师还在考卷上特别注明加分。

我觉得很诡异,赶紧去问老师,结果老师眼睛发亮地看着我说:“我教数学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这么有创意的解题思路。你完全不用上课时教的公式,而是自己找到方法解题,虽然说后来的答案算错了,但是老师太高兴了,所以要给你加分!”

等到高中毕业时,我们还会拿到两张成绩单:一张相当于高三全年的成绩单;一张则是你的“成熟考试成绩单”——考过这个,代表你“转大人”了。“成熟考试成绩单”也决定你能不能进入大学。

这张成绩单跟高中的成绩单有何不同?高三的成绩单,记录的就是你所有科目的分数。而成熟考试所考的科目,是你自己选的。高三差不多在暑假的前两个月结束,剩下的时间就是准备5月以及6月的成熟考试。

在高二的时候,你就必须决定自己高三末的成熟考试要考的科目。我选了三个笔试,写一篇论文,考三个口试。重点是,除了笔试的必考科目德文以及数学,其他的科目以及重心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

我的笔试选择了德文、数学以及法文,口试选了美术史、生物以及法文,论文则选了美术史。这些都是我喜欢的课程,而且又都是我喜欢的老师教,所以学起来当然特别起劲。

4.别让孩子一键就搜到答案

一晃眼,多年过去了。但我知道,当年在奥地利中学学到的那些东西,依然伴随着我。

前些年遇到老师,我忍不住问她:“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怕不怕学生到网上找答案?”老师对我神秘地一笑:“我会出那种他们没办法上网抄的问题。而且我会在课堂上问问题,问他们对某些特定情节或是人物的看法,谁真的看了书,马上就会知道。”

“老师当然要走在网络前面啊,不然会被小鬼头骑到头上!”她开着玩笑。但我心里知道,这样的教学方式,训练的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怎么能在网上抄到呢?

猜你喜欢

口试德文笔试
徐德文
我省将于7月25日前公布高考成绩及录取分数线
疫情下的笔试
徐德文
我们的树
关于校招笔试的5个问题
2016年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招聘人员笔试工作完成
BEC加试:口试成了成败关键
五岁男孩独立帮妈妈接生
什么是口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