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睁着眼睛在做梦
2019-06-01宋梦寒
宋梦寒
要论中国最牛的艺术学院,美术当属中央美术学院,音乐则是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生能考上这两所学校,就相当于理科生考上清华,文科生进了北大,相当于未来的艺术发展之路直接从罗马起步。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原本是同一所学校,它们的前身是建于1918年的北京美术学校(当时还只有美术专业),1925年改名为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在蔡元培的努力下,教育部门聘请了刚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只有26岁的青年才俊林风眠做校长。普通人对林风眠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是对现代中国绘画做出重大革新贡献的三位巨匠——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都出自他的门下;后来撑起中国艺术界半壁江山的李可染、艾青、王朝闻、董希文、苏天赐等,也都曾受教于他。林风眠当校长期间,学校增设了音乐专业,也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
林风眠刚到法国时,后印象派的主将塞尚和巴黎画派的代表莫迪利亚尼虽然都已去世,但他们的艺术还在影響着整个巴黎。印象派的莫奈此时风头正劲,立体派的毕加索依然活跃,野兽派的马蒂斯刚到巴黎一年。来自广东梅县的青年林风眠,一下子就被裹挟进世界艺术大变革的洪流中。而此时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激进的左翼知识分子在声讨“旧文化”,传统的文人画被斥为“糟粕”。留洋的学子带回了西方的思想与艺术理念,试图创造出能够开启民智、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的大众文艺”。
难能可贵的是,林风眠没有全盘否定延续了几千年、重视写意精神的中国传统绘画,也没有对西洋精准的写实和让人眼花缭乱的“抽象”顶礼膜拜。他认为艺术是人类情绪的冲动,并因此欣赏中国绘画重视情感抒发的一面。但他又不认同传统的文人画忽略形式,“把艺术陷于无聊时消遣的戏笔”的自娱自乐。他同样喜欢现代主义的绘画,但觉得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因为过于注重形式而减弱了情绪的表达。所以,他主张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形式,创建新的中国绘画的审美体系。在1928年创办国立艺术学院(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时,他明确地提出了自己“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美学理念,并且身体力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林风眠早年的创作多为油画,也有水墨的山水和花鸟。他在造型、色彩和构图上都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手法,同时吸收了民间瓷绘的装饰意味。他运用强烈的色彩、简化的结构、夸张的变形以及不拘一格的用笔,来表达某种象征意义。他自称是运用线条的色彩画家,在画中多用流畅有力的线条勾勒,用厚重且丰富的色彩平涂。他的油画用笔奔放恣肆,国画水墨淋漓。他的作品题材大都是秋鹭、白鹤、睡莲、枫林、仕女、瓶花等,造型简练,色彩浓郁,有着空寂、悲凉而又抒情的诗意美,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睁着眼睛在做梦,我的画确是梦境。”
林风眠在担任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校长的时候,延续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聘请了法国画家克罗多讲授西画,请当时还未成名的齐白石教中国画,又聘请新文化运动的作家周作人、冰心、郁达夫为学生上文学课。他致力“以美育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主张创作“全民族各阶级共享的艺术”。他让学生关心民间疾苦,他也创作了诸如《人道》《人类的痛苦》等表现民众苦难和社会矛盾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引起了北洋政府的反感,他被迫辞职。
为了推动艺术教育的革新,林风眠一共发起了三次西化艺术运动,但三次均以失败告终。当年和他同船回国的徐悲鸿,虽然也认为中国艺术需要向西方学习,但与他的立场完全不同。徐悲鸿提倡用写实主义表现生活,而林风眠推崇的是用现代主义精神和自由创作抒发情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徐悲鸿的思想更符合潮流。
林风眠的艺术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中西融合”这一艺术思想的倡导者,作为引领中国现代绘画的开拓者,“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这一称号,林风眠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