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为医学教授,逝做无语良师

2019-06-01三秋树

莫愁·智慧女性 2019年12期
关键词:医科大学遗体标本

三秋树

2019年9月25日,两位老人的骨骼标本被一起安置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入口处的屏风前。时隔多年,他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逢在母校。“生为医学教授,逝做无语良师。”这对生死不离的夫妇是李秉权、胡素秋。

1

李秉权和胡素秋都是云南知名的医学教授。在李秉权从医的生涯中,创下了许多个第一:在云南率先施行开颅手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等;首次施行人体大脑半球切除术;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五官科合作施行全国首例经颅中窝硬脑膜外进路面神经移植术……胡素秋是妇产科专家,医术精湛,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妇女更年期卫生》及多种培训教材,培养了众多年轻医师。

无论为医,还是为师,他们都是楷模。与此同时,他们也书写了云南医学界的爱情传奇。

李秉权是来自腾冲的寒门孤儿,幼年时父母先后因病去世,靠兄嫂织布、卖布读到高中毕业,后又步行两个月到昆明投靠同乡,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云南大学医学院。胡素秋是护国战争名将胡瑛的女儿。两人相逢于云南大学医学院,至此一场始于才华,终于共同医学信仰的爱情绵亘一生。

彼时,胡素秋拥有很多追求者,可是,她还是接受了李秉权的爱意。打动她的,是这个寒门子弟的刻苦执著。她说:“我爱慕他的贫贱不移、自强不息、勤学刻苦、努力钻研,而且对我一往情深。”

1948年,李秉权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支派克笔作为礼物向胡素秋求婚。胡素秋不顾家人反对,欣然答应。第二年,夫妇俩被聘到云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是新中国的首批医师。昆明医学院建立后,夫妇俩成为学院的首批教师和医生。他们从没离开过医学领域,直到去世前几年,还坚持在专家门诊坐诊。

在儿子李向新的记忆中,父母总是很忙,因为怕耽误时间,家里的厨房从不开伙,甚至年夜饭也在食堂吃;父母难得一同在家,谈的也都是各自新收了什么病人、怎样处理。常常一天忙了十几个小时后,两人还在深夜读书著文。童年时代,孩子们最怕听到,也最常听到的,就是家属院的喇叭里喊:“李秉权,急诊急诊,请速到医院。”

在李秉权和胡素秋的心中,没有什么比救死扶伤更为重要的事情。生活必须让位于生命,这是他们的共识。因此,他们无法像其他父母那样经常陪伴儿女。

有一次,刚上一年级的大女儿李晴霞放学回家,看见4岁的弟弟李向新睡在床上,手脚冰凉,喊他也不应(事后才知道弟弟得了中毒型痢疾)。而此时母亲正在上海进修,父亲正在脑外科门诊,她赶紧跑到医院里去找父亲,这才把弟弟的命给救回来。

结婚几十年,李秉权家里也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都是一些“老古董”。他们的第一张沙发,还是他们大女婿在1983年买的,那是用铁路修车淘汰的破旧木板做架,用若干弹簧支撑的最早一代简易沙发。30多年过去了,他们还一直在用这个沙发,不是因为买不起,而是他们没有时间去换。

他们全部的生活重心都在治病救人,其他的,于他们而言,都是身外之物。

有一年,胡素秋患病,在子宫切除手术中发生大出血。而另一边,李秉权正在抢救其他病人,就连妻子的病危通知书都是护士拿过来,他签完字后,继续给病人做手术。

后来,胡素秋跌倒脑出血,近七十高龄的李秉权亲自操刀,把妻子从死亡边缘抢救了回来。

也许别人不能理解他们,但胡素秋与李秉权相互懂得——他们是夫妻,更是知己。

2

2000年,夫妇俩一起填写了遗体捐献表,他们共同决定去世后把遗体捐献出来。

作为医生,他们比谁都知道医学标本的重要性。李秉权不止一次向同样做医生的儿子李向新感慨:他大学时代由于教学标本极少,只能和同学顶着日军战机的轰炸,去乱葬岗找无名尸骨做医学标本。

大女婿林文俏得知岳父母的决定后,给远在美国的小姨子李珊打电话:“礼有五经,莫重于祭,遗体捐了,让后人去何处祭拜?”他希望李珊说服父母放弃这个想法。但李珊太了解自己的父母,她说:“他们说了,就一定会做到。我劝不了他们,我只能尊重。”

林文俏转而劝妻子,表示如果一定要捐献,可留下一点骨灰,葬于公墓。李晴霞也拒绝了他的请求。她说,对父母最好的纪念,就是尊重他们的意愿。

“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皮囊为医学做一些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完之后,再做成骨架,供教学使用。”这是李秉权对自己身后事唯一的交代。

2005年3月,李秉权逝世。家人按照其生前遗嘱,将他的遗体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其中骨架被制作成医学标本,陳列在学校生命科学馆内,供教学使用。

他走了,胡素秋的心也空了。她在日记中写道:“他走了以后,我既不想生活,更不想工作!李秉权与我相识62年结婚56年,历尽半个多世纪坎坷,相依为命。去年他先我而逝,回顾此生,无怨无悔。他病逝的巨大打击曾令我万念俱灰,音容宛在的言行又让我摆脱悲哀,重燃生命之火……”

重燃生命之火,这对于晚年痛失爱人的胡素秋来说并不容易。但是她想起李秉权生前对她说,他的记忆力越来越差,诊病虽轻而易举,但用药时常只记得药品的适应症,却记不清禁忌症和配伍禁忌,“为了不害病人,我停看门诊啦!你记性好,不要跟随我退,要继续为人民好好服务。”

“要继续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胡素秋的脑海里,她打起精神,依然奔走在医学一线。直到85岁,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她热爱的工作岗位。

2015年,93岁的胡素秋无疾而终。跟丈夫一样,她也将遗体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她在遗嘱中称:“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肤、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最后再送解剖。”

3

时隔多年,他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逢”在母校的生命科学馆,续写了他们的爱情传奇。

他们的儿女也都回到了昆明,见证了父母的“久别重逢”。他们泪流满面地注视着父母,有思念,有骄傲,他们知道父母做了一个伟大的选择。

“有一种爱情,死亡也不能将其分开。”没有哪一句话,比这一句更能诠释李秉权与胡素秋的这场恋歌。

一位学生含泪感慨:“他们让我们感受到医者的情怀,也明白生命的意义。我想,有时,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猜你喜欢

医科大学遗体标本
留在现场的血型标本
If you have the time, come to the Ancient City of Taierzhuang
Code switching: defini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 Feasibility Analysis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教你制作昆虫标本
A Practical Teaching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表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