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群落生态学争论的系统学诠释分析
2019-06-01刘婉如
刘婉如
【摘 要】群落生态学是指对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群落,最初提出者是斯科罗特与克尔茨纳,是生态学的重要理论分支。本文基于群落生态学争论的系统学诠释进行分析,系统学的功能是向复杂性研究提供方法论,利用系统学可以提炼信息论、系统论与控制论的共同基础理论。
【关键词】群落生态学;争论;系统学;诠释
系统学又被称为系统科学基础科学,创始人为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相较于系统论,系统学的层次更高,它能够充分表现出高层次理论科学,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是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等新型系统理念的具体体现,利用系统学对群落生态学争论进行诠释,可以明确“整体论”与“还原论”之间的分歧。
一、“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立场
(一)系统学的特征
系统学的本质是对客体对象的行为、特征与功能进行研究,从动态与静态两方面展开研究考察,主要用来揭示某些关系事实。由于同一组要素具有明显的共通点,所以在某些时候可以被当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或某完整系统的子系统,系统学可以通过对该系统的相对对象进行研究来得出结论。另外,因为系统学是通过提炼控制论、信息论与系统论共同基础理论所形成的学科,所以它能够被广泛应用于复杂系统的研究,可以向复杂研究提供有效方法论,对解决问题、揭示事实具有重要影响。
(二)群落生态学的“整体论”
1902年,群落生态学最初由斯科罗特(Schroter)与克尔茨纳(Kirchner)提出,繁荣时期为20世纪70年代。“整体论”的提出者为美国知名科学家Jared Diamond,他认为群落是一个具有稳定性与有序性的综合性实体,是经验性存在的客观事实,符合“聚集规则”,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来源于严格且严谨的“确定性规则”,群落生态学中的生存状态应由“竞争效应”来决定。这与“有机体”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该理论认为群落是沿着“环境梯度”所形成的不连续变化,各生物群落之间具有间断性,这种说法受到英国知名学者Tansley(坦斯利)的支持。
(三)群落生态学的“还原论”
“还原论”的提出者同样来自美国,他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Daniel Simberloff。Simberloff否认Diamond提出的“聚集规则”,认为群落的生存状态不应由“竞争效应”来决定,他提出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具有随机性,应遵循“不确定原则”,相关学者在研究群落生态学之间,应先检验“Null hypothesis(零/虚无假设)”,如此才能保证验证结果的准确性[1]。该理论与“个体”学派的观点相一致,该学派认为群落是在“连续环境”下逐渐变化形成,群落类型具有任意性与随机性,该观点得到著名专家Lenoble(勒诺布斯)与Gleason(格里森)的支持。
(四)二者的争论点
利用系统学对“有机体论”与“个体论”进行考察分析,可以发现二者的争论点是“群落究竟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还是单纯的个体集合”。从“本体论”立场来分析,“整体论”坚持“整体优位”立场,将群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突现属性”的复杂性提升与有机整体的每一层次息息相关;“还原论”坚持“部分优位”立场,认为群落只是由没有目的的个体生物组成,“突现属性”只是一种聚合现象。
从“认识论”立场来看,“整体论”坚持“聚集规则”,认为群落的结构形成取决于“确定性规则”;“还原论”则坚持利用“Null hypothesis”坚定论证的真伪,认为群落的结构形成具有完全随机性。
从“方法论”立场来看,“整体论”主张“有机体”学派方法论,采用“先假设、再归纳、后证实”的“自上而下”的整体因果解释法,侧重于从“高层次”中寻找相互关系;“还原论”主张“个体”学派方法论,采用“先假设、后演绎”的“自下而上”的还原因果解释法,更侧重于从“低层次”中探寻因果关系。这两种关于群落生态学的争论随着时间愈演愈烈,逐渐成为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生态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笔者尝试利用系统学对该争论进行系统诠释,希望可以能够为探索群落生态学发展提供借鉴。
二、群落生态学争论的形成原因
利用系统学对群落生态学“整体论”与“还原论”争论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争论的形成原因有三点:第一,“整体论”与“还原论”受一般科学领域相关哲学争论影响严重,例如Diamond提出的“确定性原则”与Simberloff提出的“完全随机性原则”。第二,群落生态学争论受生态学领域的宏观学科思想与微观学科思想影响较深,比如“整体论”支持“有机体”学派方法论,而“还原论”则支持“个体”学派方法论,前者是宏观思想的体现,后者是微观思想的体现。第三,“整体论”与“还原论”的具体概念存在“模糊语义”的特点,没有对群落理论概念赋予实际数值,尽管“模糊语义”并不妨碍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在研究领域中会引发极大争议。
(一)从时间节点进行系统诠释
首先,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逻辑学家、分析哲学家Quain(蒯因)率先提出“整体知识论”,对“还原论”的可能性进行否定,于此同时,实证主义家Oppenheim(奥本海默)和G.H.(普特南)提出了“微观还原论”,对“还原论”的理论价值进行了证实。其次,Nagel(内格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桥接原理”,利用理论还原模型对群落生态学的“还原论”进行证明,但却成为“整体论”學者的批判对象,他们认为理论还原模型根本无法解决术语之间的存在的“通约问题”。最后,在70年代—90年代期间,双方就该争论进行了长达20年的探讨,Schaffner(沙夫纳)先对“桥接原理”进行了修正,随后生物学领域的各知名生物学家就“孟德尔经典遗传学还原为现代基因学”和“身心关系的可还原性”进行探讨宇宙争论,形成了“认识论”层面与“心灵哲学”层面的碰撞,这一阶段的争论可以视为群落生态学“整体论”与“还原论”的延伸[2]。
(二)从学科发展进行系统诠释
群落生态学的“整体论”源自生态学科的“宏观学科思想”,而“还原论”则来源于“微观学科思想”,由于二者的学科思想不同,导致研究方向、认识层次、可选择性出现差异。由于当时的学者无法利用系统学进行分析,在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使得“整体论”与“还原论”的问题争论成为影响群落生态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生态领域相关学科的发展造成直接影响。利用系统学从学科发展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争论的核心语义概念解读存在差异性,尽管双方就“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语义概念进行阐述、辩护、批判,但实际行为与其核心语义概念并不一致。利用系统学对群落生态学争论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可以为群落生态学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更具实际意义的指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群落生态学研究领域中一直存在“整体论”与“还原论”两种不同理念的争论,前者认为群落是稳定的、有序的综合体,具有明显的整体性,遵循“聚集原则”;而后者则认为群落的形成具有随机性,不存在竞争效应,坚持“零假设”。利用系统学对争论进行诠释,有利于消除两种争论存在的分歧。
【参考文献】
[1]毕丞.群落生态学的“机体论”学说及其内涵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08):92-96.
[2]王翠平.生态学整体论与还原论争论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04):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