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人牛校:十个诺贝尔奖也换不来一个西湖大学

2019-06-01

时代邮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施一公诺贝尔奖西湖

2019年的全国“两会”继续设立代表通道、委员通道和部长通道。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走上通道。在回答记者关于“未来的中国教育需要从哪些方面突破”的提问时,施一公说,过去一年正在努力建设西湖大学,这是一所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目标是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在此之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到西湖大学时曾说:“对我而言,十个诺贝尔奖也换不来一个西湖大学。”

施一公何以这么牛?西湖大学又何以这么牛?

一次交谈激发办学梦想

浙江杭州市西湖区云栖小镇内,西湖大学安静矗立。这座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从筹建之初就受到广泛关注。作为西湖大学的倡议人之一和首任校长,结构生物学家、全国政协委员施一公,是西湖大学最重要的标签和宣讲人。

与中国不少高校追求“大而全”不同,西湖大学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为办学定位,以博士研究生培育为起点,致力于顶尖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这个理念的实施,缘于2011年欧美同学会上的一次交谈,那个时候,施一公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院长,国家“千人计划”联谊会的会长。

从那以后,施一公在心里一直琢磨着怎样办一所新型大学的事。2015年,施一公联合饶毅、陈十一、潘建伟、钱颖一等著名科学家,向国家领导人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他们的建议很快就得到批复。

记者:能谈谈那次交谈的具体情形吗?

施一公:可以。那次交谈,在座的几位包括潘建伟、陈十一都在评论中国科技界的一些现象和教育界的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谈的话题比较激烈。当时韩启德听着听着也很激动,就问我们:“你们这些人都在中国出生在中国长大,深谙中国文化,知道中国教育的优势和短板,同时在海外少则生活了十几年,都在海外著名大学做过教授,知道国外教育的优势和缺点,为什么不能够取其所长也发挥我们的所长,在中国创办一所小型大学?”韩启德话音未落,我当时激动得不行,心脏都快跳出来了。

记者:有什么事能激动成这样,这不就是一个提议吗?

施一公:因为从小到大这种心理不平衡一直存在,纵观过去一两百年三四百年,我们对世界科学的产生技术的发展新的知识的发明发现,贡献太小。我们觉得是时候大家应该联起手来,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个民族创办一所顶尖大学。

施一公其人其学其事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里,施一公是典型的学霸。

1967年,施一公出生于河南郑州,父母给他取了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名字:一心为公。两岁的时候,施一公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施一公读完了小学和初一,随后转入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时,因为取得河南省数学竞赛的第一名,并获得全国数学竞赛和物理竞赛的一等奖和二等奖,施一公成为北大、清华、南开等高校争相保送录取的对象。最后,施一公被清华大学录取,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恢复后的首届本科生。1989年,他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同时也修完了数学系双学位课程。后来,施一公赴美深造,在全美一流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

1997年4月,施一公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2003年,施一公晋升为终身正教授,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正教授,后来又成为最年轻的讲席教授。同年,他还被国际蛋白质学会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华裔学者。

在美国,施一公有着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2007年,40岁的他却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全职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7年里,施一公带领清华生物学科取得长足进步,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2015年,施一公率领团队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这一成果被业界称为近30年来,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作出的最大贡献。

记者:当年回国,是你自己要回来的?

施一公:对。普林斯顿大学方面认为我回国就是为了拿更多的钱,得到更好的待遇。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讲,为这个百分之一万我也不回国。我从来没把这些东西放在眼里,不仅当时没放在眼里,就连我穷困潦倒的时候,做博士生拿几百块美元收入的时候也没放在眼里。钱重不重要?重要,但是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如果把钱作为最重要的东西去奋斗,就全完蛋了。

记者:那你为什么回来?

施一公:改变我的母校,改变清华的学生,希望三分之一的清华学生能够在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脑子里有一个大我。当年我去外国使馆签证很受刺激,那些签证官爱答不理,他不尊重你。这种感觉非常非常鲜明,那就是如果你国家穷是被人看不起的。所以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不回国呢?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

施一公说,他前40年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家立业;又用了10年做了第二件事情,就是帮助母校清华大学迅速地发展生命学科。而这两件事情,都是为了第三件事情,也是这辈子最大的一件事情——创立西湖大学。

2018年1月,施一公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以赴筹办西湖大学。2018年2月14日,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成立。2018年4月,在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第一次会议上,施一公被校董会聘任为西湖大学首任校长。2018年10月20日,施一公和5名诺贝尔奖得主、70余名国内外顶尖大学校长、近百位捐赠人聚集一堂,共同迎来西湖大学的成立时刻。在成立大会上,施一公发言表示:“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

2017年9月,西湖大学迎来首批19位博士研究生。施一公告诫这些从400多位申请人中脱颖而出并通过西湖大学教授严格面试的“西湖一期”成员,西湖大学培养的一定是第一有社会责任感、第二才是拔尖创新的人才。2018年,他们又有了“西湖二期”的120名学员。为了共同的梦想,施一公希望,西湖大学的所有师生能够和他一起,并肩长跑。

记者:你的“大师之大”有什么体现?

施一公:我们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在亚洲在世界上是最优秀的。5年以后、10年以后,我相信西湖大学可以做出一些在很多其他大学难以实现的重大的科学研究的突破。

记者:有了突破会带来什么?

施一公:这些突破可以让我们中国人自豪,哥德巴赫猜想值几块钱?牛顿的三大定律在当时值几块钱?或着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价值你可以量化吗?当然是不可以的。这些20世纪的重大科学发现最后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命运的轨迹,西湖大学是为这些重大的科学发现而建的。

记者:这样的大学能办下去吗?

施一公:确实有人这样问过我,说你们办西湖大学,有没有想过万一哪一天不允许这样办了怎么办?我的回答是这样的,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相信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改革开放。我相信中国的前途一定是美好的,我相信国家和国人一定会持续不断地支持西湖大学。创办西湖大学之前,我对诺贝尔奖从来没有上过心,但是自从创办西湖大学以后我对它特别关注。

记者:为什么?

施一公:因为我意识到如果我早一点得到诺贝尔奖,会对大学创办创造一个非常好的舆论环境,会让西湖大学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但是对我而言,十个诺贝尔奖也换不来一个西湖大学。我希望10年以后15年以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旅游者来杭州看西湖的时候,同时看西湖大学。这是我们的目标,我相信我们能做到。

猜你喜欢

施一公诺贝尔奖西湖
诺贝尔奖知多少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科学为梦,一心为公
施一公:父亲的教诲是我前进的动力
施一公的舍与得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当西湖遇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