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
2019-05-31王姝涵
王姝涵
编者语
人类不止一次想象,当世界实现高度智能化后,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作业不用自己做,车子不用自己开,人类彻底解放双手,只需动一动大脑就能实现自己所有天马行空的想象。等等,除了这些美好的愿望外,当那个高度智能化的次元真正要到来时,或许还应该有一些担忧……
又是新的一天。我照例背上工具包,走在街上。迎面过来的机器人总是好奇又惊讶地看着我——这个现在还用两只脚接触智能地面“走路”的人。当它们的系统终于识别到我的特殊印记时,才收回目光,沿着它们的程序轨道继续前行。而我,也总是小心翼翼避开机器人繁忙而复杂的线路往前走着。随着我们这类人的减少,地上能落脚的地方也快没有了。好在它们总是秩序井然。
我是这座城市最后的拾荒者了。
据说很多年前,这座城市周围有很多拾荒者。不过,他们以捡拾废弃物为生。我不太明白他们那时所指的废弃物是什么,我们现在生活中那些无用的东西都可以化为各种能源被利用了,街道总是纤尘不染。而我现在的“拾荒”,是找寻那个纪元曾经留下的点滴痕迹,我们需要这些东西,重新研究那个纪元的切。
这个时代完美到令人发指。人类所有的简单重复的繁琐工作都被机器人代替。在工作区里,各种机器人都履行着它们的程序,互不干扰与冲突,且永远不知疲憊与休恩,它们维持着这个社会最基本的运转与平衡,生产着人类需要的各种物质,我现在就在这样的工作区里,眼前飞来飞去的机器人与建筑表面弯弯曲曲爬升的线路让我眼花缭乱——但这很符合现在的审美,一种精致而复杂,有条不紊又规矩的感觉像是缜密的逻辑。一切都很安静,只有换能箱里轻微的“滋滋”声,那是人类住所能源的供给。我喜欢这里仅有的银色与蓝色,落入并映满我的视网膜。银色,让我感觉所有的机器都是崭新与锃亮的;而蓝色,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难怪呢,传说中,那是大海的颜色。
高高的建筑与始终都是居高临下的机器人让我有些压抑,我加快速度,走出了工作区。
工作区外曲折的小径中,我挑了一条最偏僻的路走。绕过人类居住的生活区,任凭自己的双脚将我带到天边的某个地方去。
我朝前走着,忽然觉得脚下钢制地层的冰凉感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层薄薄的温暖,竟还有些硌脚。俯下身,一些深色颗粒状的东西在我脚下连成薄薄的一片,轻轻抚摸,表面极不光滑,似是松散,摁下去又觉得坚实,且隐隐有些湿润。疑惑的信息在我的脑海里蔓延开。忽见在这层东西的掩映下,竟还有一点……这似蓝非蓝,似黄非黄的颜色,难道是……我脑中芯片一闪,绿?!也就是说,这东西是芽,而它底下的,便是土壤?!脑中的芯片迅速给了我答案。激动信息素代替疑惑涌了上来,这两样早就消失于那个纪元的记载的东西,竟能在这儿出现!我取出一个试验瓶,小心翼翼地将那株芽与一些土壤装了进去。我的呼吸变得小心,甚至不敢多看一眼。奇异的感觉,我想,这便是那种好久都没有产生的情感—敬畏吧。
芯片里猛地闪过个信息,今天是立春。
立春,据说是那个古老的纪元对今日的称呼,但我的芯片中并没有详细记录,我也不知它究竟是什么。好在没有谁会去关心它,因为自从植入芯片以后,人们只会关心自己的工作了。
人类大约在300年前就研究出知识芯片了,从出生开始,人要学会自己掌握一些必备的技能,并明确自己擅长的方面。然后在15岁的时候便参加工作,并在脑中植入与自己工作有关的知识芯片,便于在网络上工作。他们不再干以前那种重复使用一个技能的工作了,而是在创新方面施展才干。由于芯片中强大的知识储备,人人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人才。一切都在不断进步,除此之外,网络能满足人们的一切需求,交友、娱乐,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到人间欢乐,且家中每一个角落都被芯片操控着。人类的思想一动,周围的环境亦会随着人们的心情与想法变化。人,是一切的主宰。
很美妙的生活,只可惜我是个拾荒者。我颇有些自嘲地想着。
我继续往前走,周遭的一切相较起工作区内要暗些了。我并未停下脚步,职业的敏感让我料定这里一定会有那个纪元的痕迹存在。我正抬头望着天,忽然眼底出现一抹亮色。我低头,不远处赫然站着——是……是一个人吗?我看着那个人的装束,应该是一个小女孩。不过,她竟然还是古老人类的模样——现在的人早就进化成了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样子:或七手八脚,或三眼五嘴,或一身两头……而她,依旧是一个圆圆的红扑扑的脸蛋,乌黑的头发披散于两肩,两只水灵灵的眼忽闪忽闪地望着我。我慢慢向她走近,她忽然不安地动起来,睁大了眼,眼边红红的,拧起了眉头。我正为她这变化疑惑不解时,她突然嘴一撅,发出了一种低低的呜咽声,两眼眯了起来,随即从眼角滚落出了一种圆圆的,似珠非珠,似水非水的透明的东西,一颗一颗,从脸颊上滑下,碎裂成了一点一点,似是天上的阳光,但竟马上消失了。
我已走到她的跟前,那样的东西已有几颗跌落在我的手上,慢慢下滑,所过之处,留下一条长长的闪耀着光的透明痕迹。那女孩见我过来,竟转身一闪,消失在遗址中,我没有追上她。
我回到了原地,忽地低头凝视我手上的那一串晶莹,有些还未消失掉呢。透着我手背上密密的肌理,我的芯片里找不到关于它的任何资料记载,我将它滴落在我的试验瓶里。带回去好好研究吧,这东西可能来自过去,也可能来自未来。
究竟是什么呢?
点评
一、“完美”到忘记眼泪的未来
作为一篇中学生创作的科幻短篇,《拾荒》看得让笔者略有点难过,因为文中的人类只记得工作,连眼泪都遗忘了。
或许,知识芯片里没有关于眼泪的记忆,是因为拾荒者不需要理解那些冗余的信息,也可能只是为了降低成本,还有可能哭被归类为“负面”情绪而屏蔽掉了(至少他还记得立春和敬畏呢)。
如今,人类技术能够探测脑电波,但还做不到人脑和电子系统直连,“植入芯片”仍是幻想。只有破解了人脑信息编码,才能一步考虑灌输知识。届时,请一定记得作者提出的警示:哭和笑都是必要的感情。
二、创造和拾荒
设想一下,主角拿回试验瓶,可以先分析成分,然后检索,最终恍然大悟:这是眼泪。既然脑机直连了,大可把古往今来的知识和作品都放到一个数据库中,供人需要时俭索,互联网的未来很可能就是如此。
但这并不能解决作者提出的根本问题:人们过于专注“创造”,生活完全依赖人工智能,以至日渐远离自然和情感,需要“拾荒”。
提供完美生活服务正是眼下“智能”家居等产品的发展方向,手机、虚拟现实等即时通信和虚拟娱乐也会让人越来越倾向于“精神快餐”。长此以往,文中的未来的确可能会出现。
因此,作者希望人们要走出大门亲身体验,这才是最不应收弃的“荒”。
——一只毕业于物理专业、爱好科幻的大黑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