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金融支持易地搬迁可持续生计研究
2019-05-31乔夏玮臧雪晴杨玉珊乔静怡
乔夏玮 臧雪晴 杨玉珊 乔静怡
[提要] “河北省扶贫‘十三五”规划要求妥善实现42万农村人口的安置,确保贫困户的顺利搬迁。至今,河北省搬迁工作已完成过半,如何确保移民后续资金,实现移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河北;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可持续生计;金融支持
课题项目: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精准扶贫视角下河北省易地搬迁移民可持续生计金融支持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11420055)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2月1日
一、引言
习近平首先在湘西提出“精确扶贫”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粗犷的扶贫方式,对贫困居民做出精准考察和精准扶贫,同时,应确保在扶贫工作的管理上做到精准高效。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中提出“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初衷是促进发展工作者从目标人口(如农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的角度来理解贫困,并因地制宜地寻找适合本地情况,使本地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最优化,在此基础上发动当地群众使用他们愿意、可接受的方式实施具体工作。易地搬迁精准扶贫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是保证其脱贫后不返贫的最有效途径。在依靠外部资源的道路行不通的情况下,我们提出金融支持的创新战略。近年来,通过金融手段在农村加以利用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二、河北省金融支持易地搬迁可持续生计现状
继2012年将河北省纳入国家搬迁试点后,曾在保定、张家口、秦皇岛、邯郸、邢台、石家庄、承德等地区的几个县开展扶贫工作。组织进行易地搬迁扶贫项目113项,资金投入累计已达20亿元,资金来源有中央资助、政府补助、市县投入、部门整合、群众募筹的方式。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易地搬迁工程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已基本完成对5.56万贫困人口的安置工作,并逐步进行后续环节的工作使其稳定脱贫。
“十三五”期间,河北省需要扶贫和搬迁的人口高达42万。这项工作因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涉及多个方面并且具有较高的要求等多方面的不可抗因素,被视为扶贫最难啃的“硬骨头”。而易地搬迁人民的后续持续生计是搬迁后最值得考虑的问题,金融扶贫则为易地搬迁提供了一条独特的路径。
(一)金融扶贫体系缺乏完整性,导致资金供给量不足。通过使用二进制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搬迁家庭的家庭收入、經营状况、耕地面积、乡镇发展水平、劳动力等都对河北省易地搬迁群众金融需求满足有显著的影响。金融扶贫制度的不完全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金融供给单位和投入不足。目前,信贷资源呈现出垄断的局面,在搬迁地信贷的灵活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且目前的金融资金供给主要为农业生产,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搬迁群众生活质量水平上还存在很大的缺口,不能满足其信贷资金的需要。在分析过程中,对于扶贫政策和扶贫补贴的回归分析结果并不显著,此结果说明目前河北省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对搬迁群众没有明显的帮助,此经济学结论告诉我们扶贫需要政府的资金扶持,同时认同政府搞好基层建设使搬迁地收入上升发展层次有明显的正相关效用。因此,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筹集更多的资金并将其应用于搬迁地。
(二)诸多县域对金融扶贫信贷积极性不高,同时部分搬迁农户群众对信贷需求降低。调查显示,金融机构为易地搬迁精准扶贫提供的贷款额度仅占贷款总金额的小部分,且此贷款中大多为原有贫困人口。此外,相对于复杂的金融信贷,农业家庭与供应商的赊销策略更受农户欢迎。信贷主要有三种类型:农户信贷、小微企业信贷、项目信贷。由于搬迁地小微企业政策不完善、竞争力薄弱、缺乏规模性的经营,对信贷的需求较低,同时因缺乏担保能力,难以保证及时还款,信贷机构不能“放心地”为搬迁地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目前,金融扶贫的主要形式是小额信贷,大部分搬迁移民群众满足基本的生活以及生产资金需求,却在扩大生产或是自主创业上“卡了壳”,原因是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超出小额信贷的范围,很难满足贷款需求。根据实地调研,我们发现金融扶贫同时存在着一些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目前的金融扶贫周期短、数量少,存在可持续性风险。对于易地搬迁农户,大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对自然环境要求较高,存在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因此农业上的风险会波及到金融方面,为信贷增添了困境。少部分搬迁户进行自主创业,由于创业初期未形成规模效应,未确定经营周期,且预定周期多为6年以上,超过小额信贷周期,贷款农民不太可能偿还贷款。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许多企业家在自己的事业上都失败了。因此,减轻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是有风险的,需要加以改进;其次,金融机构与贷款农户交流存在盲区。易地搬迁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且发展不均衡,金融机构与搬迁群众接收的信息存在不对等的情况,金融机构现有的信贷数据信息中不良贷款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搬迁农户自主创业周期较长,暂无可确认的还款周期,因此存在较大的风险。从搬迁农户的角度来讲,由于缺乏对金融扶贫机构信贷的了解,部分人因对其可靠性提出质疑而选择高利贷,甚至有部分农户认为金融扶贫项目为社会福利而认为无需还款。交流盲区的存在给扶贫工作带来很大的难题与风险。
(三)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缺乏。两者本应是互相扶持并提供有效信息的角色,而在实践过程中,双方对各自的角色认知存在“错位”或“偏差”,导致了沟通断层的后果。如政府在协调、宏观调控方面力度不足,可能导致金融资源的浪费;若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干涉“过量”则可能影响有效资金的实际使用效力。因角色定位不准确将导致可分配资源不能最大化利用。
(四)部分地区存在暗箱操作现象。金融扶贫是由政府与金融机构企业合作为搬迁地贫困人口提供贷款服务。由于环节数量多以及复杂性,使少部分牟取私利的人有机可乘,以权谋私或为自己及亲朋好友提供便利,导致最终的扶贫资金没有流向真正需要它们的人。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外都存在,扶贫政策不但没有落到实处,反而由于其故意抬高利息掀起了类似于高利贷的一波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