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之恋
2019-05-31刘洁雷金蓉
刘洁 雷金蓉
摘 要:通过对北疆地区地理环境的实地研学考察,对照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新疆的描述,文章探讨了水在过去、现在、未来对北疆的深刻影响,明确了研学旅行对培养和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理研学;北疆;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千米,以天山为界,以北为北疆,以南为南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在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中介绍了有关南疆的地理环境概况。该节知识共两个框题:“沙漠和戈壁广布”介绍了塔里木盆地以干旱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环境;“油气资源的开发”以新疆油气资源开发为中心进行一系列的介绍。无论是大多数人固有的认知还是中学教材中对新疆的介绍,人们对新疆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最主要的印象就是:干旱。2018年暑假作者有幸参加了由“中地参”卓越发展群和地理教师摄影解读群联合策划组织的“大美新疆地理研学旅行摄影采风”活动,北疆研学旅行让我深刻体会到北疆与水的缘分。
一、爱之初印象
初入新疆,天山和大西洋水汽的邂逅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新疆是有水的。
从乌鲁木齐一路向西,沿途的荒漠一路尾随。第一站是安集海大峡谷,又名红山大峡谷。安集海大峡谷位于沙湾县安集海镇以西的天山北麓地质断裂带,是内外力作用的结果。地壳运动使天山隆起,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被截留,在山顶形成冰川,冰川融水汇集成一条条河流将山上的物质搬运至山下,形成一个个冲积扇,这些“扇子”连接在一起,天山北麓冲积平原初见雏形。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河流两侧的岩层现出它本来的面貌。镜头拉近,陡峭的谷坡上植被稀少,没有植被的庇护,流水肆无忌惮地镌刻出谷坡上的纹沟。谷底缓缓流动的河水浑浊而又深沉,汛期河水横冲直撞,枯水期水中的沙子就在河里择地扎营,辫状水系应运而生(图1)。站在河谷旁,我仿佛看到了安集海大峡谷百万年历史的变迁,感叹在中国最干旱的地方居然看到了流水地貌,柔婉的水塑造了刚毅的安集海大峡谷,在新疆这个离海洋如此之远的地方,水是如此之少,却也是如此之重要。
继续西进,离大西洋又近了一点,荒漠渐渐被荒漠草原取代,空氣中都氤氲着水的芬芳。太阳悄悄藏到云彩之后,大西洋又要流泪了。西风用尽全力将大西洋的水汽送至此处,不料受地形影响,成云致雨,将它的最后一滴眼泪凝成赛里木湖(图2)。赛里木湖古称“西方净海”,海拔2 073米,是一个构造陷落湖[1]。随着大巴缓缓驶入,赛里木湖慢慢揭开她的面纱。乌云之下,一汪深蓝色的水静若处子。然而,真正走进赛里木湖,才发现被骗了,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好一个动如脱兔!湖云相接的地方下起了雨,豆大的雨滴洒在湖面,落在相机上,砸在心里,意兴阑珊。但惊喜总是猝不及防,彩虹,淡定的在湖面搭起缤纷的桥,调皮地从山间露出她斑斓的角,大落大起不过如此!第一次觉得下雨也是一件浪漫的事。北京时间21:00点,天放晴了,太阳从云层中走出来,将他的光撒在湖面上,铺在湖边的草地上,放眼望去,远处是黛青色的山,山下是深蓝色的湖,湖边是金黄的草地,草地上星星点点有几座白色的毡房,毡房之上就是彩虹的家。夕阳下的赛里木湖美得精妙绝伦,美得惊心动魄,美得甚至忘记了拿相机记录下这瞬间。这或许就是旅行的意义吧,有些美好的瞬间转瞬即逝,只可体会,而无法记录,体会本身即是美好。
大西洋的水汽是一位化妆师,在新疆单调的黄色面孔上略施粉黛。起初的经历让我以为新疆越往西越湿润,直到旅行的最后一站江布拉克。从山麓缓缓向上小麦的颜色渐渐变得青葱,得益于江布拉克350~500mm 年降水量的滋养,使得这里种植的小麦无需灌溉[2]。而这些降水在山体南坡被很快的蒸发掉,只能满足草原草甸的生长;在山体的北坡,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土壤中的水分能够被保存下来,支撑针叶林的生长。有趣的是新疆大部分山体阴坡的林线和南方山体的林线截然不同,不仅有其上线,还有下线,远远看去就像是给山体系上了一条裤腰带(图3)。热量决定其上线,水分规定其下线。远道而来的大西洋水汽在山体迎风一侧歇脚,而这些水汽从山脚到山顶又被精细的划分,草原草甸和针叶林择水而居,向阳而生。
仅有大西洋的水汽不足以滋润干涸的土地,只有当大西洋水汽与天山邂逅才能孕育出灵动的绿色,而热量则将这些绿进行深浅不一的搭配。
二、爱之再判断
进一步了解,新疆漫漫黄沙的地方是有水的,但那是很久以前的故事。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准噶尔盆地西侧。魔鬼城虽无想象中的鬼哭狼嚎之声,但满目黄色,却也荒凉破败(图4)。西侧的高山使长途跋涉的西风望而止步,只有城边不断磕头的抽油机和地下的恐龙化石在不断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勃勃生机。据考证,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这里曾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后来经过两次地壳变动,湖底水平分布的砂岩、泥岩等在上升过程中被风力进一步塑造,形成了今天典型的雅丹地貌。
视线东移,来到准噶尔盆地的东侧,没有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造访,绿色少得让人发慌。无边无际的戈壁,无休无止的绝望。但是上天不会把窗和门同时都关上,倔强的中国人总能从荒漠中寻找到新的希望。途径阜康,一座座被动式风冷塔拔地而起。历史时期埋藏在地下的生物能被解开封印,以煤炭的身份面世,通过火力发电的转换,又以电能的姿态登上中国能源的舞台。这些电能通过输电网,被带到我国东部,送去璀璨城市的万家灯火,徒留戈壁深处灰蒙蒙的天空。
不得不感叹,准噶尔盆地今日的干旱是水的退让成全了风的塑造。如果没有曾经水的滋养,这片土地上不会有今天开掘的宝藏。
三、爱之终确定
新疆的水和大西洋、北冰洋有一个默契的轮回。一路北上,纬度渐渐变高,蒸发慢慢减弱。告别天山来到阿尔泰山,印象中的新疆又换了另一种模样。禾木村被称为神的自留地,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把这里浸润成童话的世界。禾木河自东北向西南流淌着,将整个区域分为两半:山体阳坡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山体阴坡绿树葳蕤、郁郁葱葱(图5)。由禾木河冲积而成的一级阶地是最好的观景台,微风拂面,禾木河吟着歌儿奔向远方的家,白桦林像一位骑士将整个村庄紧紧护在怀中,远处山顶残存的点点冰雪诉说着海拔与气温的关系,脚下阶地上分布的草甸土滋养着各色小花。牧马人不再是在马背上自由的高歌,马儿也不再悠闲地吃草,随着旅游的开发,他们拥有了新的活计——在山脚与观景台之间帮助游人骑马,一次100元。游人的到来是改善了牧马人的生活还是惊扰了他们的宁静?我不知道。一行人沿着马道漫步着,拍拍照照,问问答答,说说笑笑,颇为惬意。只有远方传来哒哒的马蹄声似乎在提醒着我,不是归人,只是个过客!
我们慢慢走进人间净土——喀纳斯。晨光里的喀纳斯景区像一位刚醒的美人,睡眼朦胧。登至观鱼台,喀纳斯湖的美景便尽收眼底了。阳光穿过云层将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天上的云朵和岸边的泰加林,光影变换,喀纳斯湖就像一位要去约会的女子,乐此不疲地改变着妆容。登高远眺,思绪飘飞到很久以前,地壳运动使这里形成断层,第四纪冰期时,强烈的刨蚀作用,将大量的冰碛物和融冻泥流抛弃在冰川前缘地带,湖泊初见雏形。冰期后,冰川退缩,来自友谊峰等山体的冰雪融水和湖区降水使终碛垄内积水成湖,湖水进入喀纳斯河,喀纳斯河与禾木河一起注入布尔津河,布尔津河再汇入额尔齐斯河,一路向北,投进北冰洋的怀抱。或许有一天,风儿又会将他们带至此处,开始新的轮回。
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对新疆的偏爱并不是许诺今生,还有来世的很多个轮回。轮回不停,“神的后花园”“人间净土”就会一直存在。
如果说天山山脉的赛里木湖、安集海大峡谷、江布拉克让我看到的是大西洋水汽对现今新疆景观的塑造,魔鬼城和阜康深藏的矿产资源是过去水对新疆的影响,那么由额尔齐斯河连接的新疆和大西洋、北冰洋之间的水循环则让我期待未来新疆与水之间的故事。书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须躬行。这次研学旅行有助于深刻理解很多书本上学习的地理原理,可以丰富和加深对西北地区的认识,也有助于培养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等地理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3]。研学旅行让我们在真实的情境里,面对复杂的地理问题,去解释,去探究,去解决,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地理学科素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我们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徐金发.赛里木湖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J].干旱区地理,1996,19(02):22-29.
[2] 何成勇,赵志明.新疆江布拉克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解读[J].福建果树,2011(04):48-54.
[3] 袁书琪.地理学科素养的学科能力角度探索[J].地理教育,2015(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