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杭州城市之问
——关于上海城市创新能力的思考
2019-05-31王晓华
文/王晓华
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竞争格局也在相应地发生着改变。从总体实力而言,上海依旧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中心城市。但是有关上海创新相对不足的讨论一直在持续,以至于秦朔先生甚至提出了“环杭州城市之问”。言外之意,如果上海不努力,甚至有沦为“环杭州城市”的危险。那么真实情况如何呢?“环杭州城市”是不是真的已经显现出很明显的趋势?
一、文献评论
国内外关于创新的研究由来已久。就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而言,主要有两类观点:第一类认为城市创新能力反映的是知识和技术的创造与应用能力(James(2001)、周振华(2002)、Eugen(2013));第二类则认为城市创新能力反映的是更大范围创新资源的创造与应用能力(Bianca & Roberto(2000)、Doloreux(2002)、Piert(2011))。
对于城市创新能力度量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地理区域的角度而言,城市创新系统可以看作是缩小了的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因而构建一个评价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国家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国外的代表性研究中,Jeffrey L. Furman, Michael E. Porter, Scott Stern(2002)在国家竞争优势模型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上界定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内涵,并构建了国家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一般模型。他们认为国家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创新产出、公共创新基础设施质量、特定产业集群创新环境、创新联系质量以及与创新产出相关的因素5个一级指标,下面进一步设置了共20个二级指标;全球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2005)沿用其提出的以全球主要城市为中心的地区知识竞争力理论框架和模型,测定全球主要都市圈的知识竞争力指数排名,其评价指标体系发展为由人力资本、知识资本、金融资本、地区经济产出和知识可持续性5个模块构成的对于知识创新能力的测评;欧盟创新指数报告(2008)设定的创新指数由创新推动、企业创新行为和创新产出3个指标构成,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综合表现的角度衡量创新绩效;硅谷指数报告(2010)包括了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和管理5个方面共16个指标,用来评价硅谷的综合发展状况,其中专利、瞪羚企业数量和风险投资,是反映硅谷创新能力的3个最重要指标。
国内的代表研究中,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7)构造了包含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并对每个指标分解成创新实力、效率与潜力指标。就各项指标排名而言,上海在综合指标上排名第四位,分项指标中知识创造指标排名第一位,知识创造指标排名第三位,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指标排名第四位,企业创新指标排名第五位,不过本项研究的对象是以省域为单位的;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2016-2017)构造了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企业、创业产业、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六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包含五个二级指标,选取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重庆、成都和西安二十个城市作为样本进行评价。该研究报告从2006年开始发布,是中国最早的创新城市评价研究,也是目前持续时间最长的此类研究。上海在创新总指数中排名第三位,其中创新资源评价排名第七位,创新投入评价排名第八位,创新企业评价排名第四位,创新产业评价排名第二位,创新产出评价排名第三位,创新效率评价排名第十二位;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研究报告(2015)从政府支持环境、产业发展环境、人才环境、研发环境、金融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市场环境和创新知名度八个方面研究了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上海总排名第二位,其中政府支持和金融支持排名第一,中介服务、市场环境和创新知名度排名第二,研发环境排名第三,产业发展排名第四,人才环境排名第五。该报告从2011年开始发布。另外还有地方性的中关村指数、张江创新指数和杭州创新指数定期发布。
总体而言,国内外对于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成的,所选指标差别很大,而且权重的确定方法各异。不过一般是采用专家评分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或因子分析法确定权重,专家评分法因为专家代表性问题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性,因子分析法看似客观,却只能得到有限的因子权重,无法获得各个独立指标的客观权重,而且对于主要指标的依赖性过大。
二、现有研究对于上海及其主要竞争对手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
表1 中国主要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比较
总体而言,上海在国内创新综合实力的排名不低。不过综合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使得评价结果的判定变得困难,尤其前面所言的权重选择问题很可能通过部分优势指标的显性完全掩盖部分劣势指标的不足。
从本质上来说,对于创新的评价可以分为创新投入指标研究和创新产出指标研究两大类。前者主要关注研发支出、研发人数等,后者主要关注专利、新注册企业数量等。运用研发支出、研发投入等指标度量创新有其优势,但是有两个明显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很难消除重复计算问题,二是对投入如何转化为创新的具体阐释十分困难。
相比较而言,寇中来等(2017)从创新产出指标的角度构建了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指数,是一个更具有可比价值的重要研究。从该指数的比较而言,杭州威胁论的趋势值得关注。
表2 代表性城市的创新指数
如前所述,现有研究大多是从省域数据角度进行评价的,而在省级比较中上海基本居于前列。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和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研究报告是为数不多的从城市角度进行评价的代表性研究。但是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却没有直接列入榜单,只是提供了包括四个直辖市的综合得分与排名。
从上述指数来看,北京在国外主要城市中居于绝对领先地位,但是主要原因在于其先天起点高。该指数开始计算的2001年其指数值是大多数城市的10倍以上,2016年则下降到5倍左右,增加速度已经明显弱于其他主要城市。从增长速度看,深圳是创新成长最快的城市,绝对值超过上海,已经位居全国第二位;苏州其次;近年来引人关注的杭州则位居第三位。就上海而言,绝对值退居全国第三,落后一直处于领先的北京和后来居上的深圳,增长速度上看,不及深圳、苏州和杭州,与南京和广州大体相当。
表3 代表性城市的分行业创新排序比较
数据来源:寇中来等《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
具体到分行业门类的创新排序比较,总体而言上海的实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在传统行业的5个门类中,上海占据3个第二位,2个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但没有1个第一位;深圳虽然总体不如上海,但是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夺走了第一位。在新经济行业的七个门类中,上海依旧占据3个第二位,2个第三位,还是仅次于北京,但还是仍然没有1个第一位,而深圳则夺走了新一代技术和信息服务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两个第一位。从具体排名看,杭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单行业最好排名是第四位,这可能与该城市的发展只是依靠阿里系一家独大有关。
三、分层次比较上海与其主要竞争对手的城市创新能力
从创新城市的特征看,理想的创新资源、充分的创新投入、积极的企业创新活动、较高的产业创新水平、不断涌现的创新产业和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企业的重要性最值得关注。现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该部分分析往往集中在R&D经费支出比率、R&D研究人员比例等官方统计数据上,而明显忽视了创新企业榜单等调研数据。因此本部分研究主要从创新企业的角度分析上海的城市创新能力,并和主要竞争城市进行比较。
国内外不同研究机构推出了各种中国创新企业的榜单。本文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若干榜单进行了有关城市的对比分析。
表4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企业创新能力100强
中国人民大学的这一榜单特点是系统全面,包括了各种行业,既考虑了上市公司,又考虑了未上市的独角兽企业。从结果看,上海稍稍落后于北京和深圳,在企业数量上排名第三位,尚遥遥领先于杭州。
表5 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50强
福布斯中国的这一榜单特点是面向未来,主要考虑的是代表新经济的企业,在企业数量上北京依旧领先,杭州第一次上升到第二位,上海排名第三位,深圳退居第四位,但是杭州、上海和深圳的数量相差不大。具体到行业细分来看,在新零售、云计算、金融科技和医疗健康行业,杭州领先;在云计算和消费机器人行业,深圳领先;在智能家居和AI、区块链、在线教育和汽车行业,北京领先;上海能够居于领先者地位的有在线教育和汽车。
表6 财富和科尔尼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公司排行榜(40家)
财富和科尔尼的这一榜单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榜单有类似之处,特点同样是系统全面,但是公司数量更少质量更精。北京依旧遥遥领先,深圳紧随其后,华为、腾讯、平安、招商、顺丰、比亚迪和万科都是其所在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因而质量甚至超过北京,上海和杭州旗鼓相当,不过上海是中国商飞、宝武钢铁、振华重工,杭州是阿里和吉利,相比而言,杭州的影响力甚至更大,某种程度上表明上海有影响力企业的有所缺失。
表7 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2013-2018)
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的榜单从2013年至今已经六年,有较强的持续性和可比性。从数量来看,北京一直遥遥领先,上海则稳居全国第二位,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上海缺乏重量级企业,有时甚至无人可以入选榜单的前十位,与深圳和杭州有明显差距。当然排名最靠前的携程则被国外评为最具创新力的中国企业之一。如果按照2019年的公司股票市值看,拼多多和携程则名列中国十大互联网企业榜单。
表8 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
从数据看,无论是市值还是数量,北京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市值上杭州排名第二,上海第三,深圳第四,数量上则是上海第二,杭州第三,深圳第四,这恰恰说明了上海的重量级企业相对缺乏。具体从金融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反映最新时代特征的领域看,上海显然明显落后于北京,和深圳、杭州相比也不具备优势,尤其是在领军企业方面。
四、深圳杭州取得突破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影响创新的因素很多,创新主体、金融支持、政商关系、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氛围和企业性质都是重要的视角。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上海在创新产出指标上不但明显逊色于北京,并且还被深圳超出、杭州逼近呢?
(一)创新主体
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指标看,上海大约仅占到50%左右,深圳则占85%左右。杭州数据暂时缺失,但根据推算,也高于上海。而企业研发强度大,意味着应用研究比例高,研发的市场导向性强,科技成果转化率高。
(二)金融支持
根据中国清科数据库,可以分析对创新提供充分支持的金融机构分布情况。早期投资机构30强中,总部位于北京的有15家,上海6家,深圳5家,杭州2家;创业投资机构50强中,总部位于北京的有20家,上海8家,深圳12家,杭州3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50强中,总部位于北京的有23家,上海13家,深圳8家,杭州1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新锐30强中,总部位于北京的有12家,上海8家,深圳5家,杭州1家。
从此数据看,上海并非国内的股权投资中心,远远落后于北京,和深圳最多只能说旗鼓相当。而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竞争力排行榜500强看,上海虽然是全国范围内PE投资机构数量占比最大的城市,约占总数的23%,但是上榜的机构无一家能够进军榜单前10强,前10强全部被北京和深圳所包揽。
(三)文化氛围
文化是培养创新活动的土壤。最常用的是非户籍人口占比,其能够反映包容性环境状况。
表9 上海深圳北京非户籍人口占比
从数据看,上海非户籍人口占比比较稳定,相比深圳而言活力明显不足,但是此处需要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因为从北京的数据看,应该比上海更缺乏活力才对。
(四)企业性质
上海市经委曾组织协调调研了数十家上海企业。对于一些颇具代表性的国有企业。发现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企业决策层面,没有研发投资的积极性;研发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积极性也不强;第三,过度的资本运作,压制了创新积极性。而接受调研的民营企业,无一例外都非常强调研发的重要性。但是之所以没有大规模投资研发,主要是害怕一旦创新失败,或者创新进展速度不如预期,整个企业资金链将面临巨大挑战。因为缺乏抵押物的民营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即便能够获得,资金成本也明显更高。就被调研的合资企业,在技术开发能力上肯定不是最低的,但这些合资企业的国内方,却是对自己研发能力估计最低的。许多合资决策背后的逻辑是“市场换技术”,意思是我们让出市场,换取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通过出让50%股权能否换来控制权和核心技术,对合资企业的国内合作方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更关心的是50%的股权背后的收益权。他们所做的,是强化各种行政性进入壁垒,确保合资企业免于民营企业的竞争威胁,进而获得很高的市场利润。
五、虹吸效应与辐射效应
互联网时代,集聚效应正在变得越来越强。中国产业和企业创新主要依托三大集群,即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核心城市分别对应是北京、上海和深圳。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有两种相反的效应,一种是所谓的“虹吸效应”,即核心城市像黑洞一样慢慢吸干周边城市的资源;一种是所谓的“辐射效应”,即核心城市发展能够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对比三个创新集群,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北京和深圳,作为核心城市,与其周边城市相比,越来越强,即虹吸效应强于辐射效应。上海却很不一样。尽管长三角在整个中国的相对重要性越来越高,但上海在长三角内部的相对重要性却越来越低,也就是辐射效应强于虹吸效应。
当然上海在城市创新上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具体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户籍制度限制导致的人才瓶颈突出
人才瓶颈可以具体细分为顶级学者瓶颈、顶级企业家瓶颈、顶级实验室瓶颈、顶级投资机构瓶颈。
(二)现有土地规划导致的土地瓶颈严重
上海目前已经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可以用来支持创新产业加快发展。
(三)传统金融机构保守文化导致的资金瓶颈越来越显现
上海虽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但是以传统金融业务为主,相对保守的从业文化不利于支持创新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技术风险的创新产业无法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
(四)尽管上海的创新产业在国内也居于前列,但是明显缺乏领军企业
与主要竞争城市相比,北京拥有百度、京东这样的巨头和一系列独角兽企业,深圳拥有腾讯、华为这样的巨头,杭州则拥有阿里系。
六、上海的对策
上海拥有全国最全面的产业链和最规范有效的城市治理,这是上海最大的优势所在。因此要充分用好上海的“四个品牌”。在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在上海发展的同时,积极关注创新企业群体;不断探索人才引进的特殊通道制度;在上海土地红利基本消耗殆尽的情况下厂实性探索产业园区土地优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市场力量为主导解决创新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要对活跃的创业资本(以BAT各系资本运作机构和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为代表)大力开放,对传统金融机构适度实施激励。
总结起来,上海的问题其实也是纽约伦敦的问题。优质智力和股权资产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将决定谁成为未来世界的定价中心。
注释:
1. 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研究报告(2018)发布的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前10强城市分别是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杭州市、南京市、苏州市、武汉市、成都市、西安市,但只见新闻报道,未查到具体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