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EA 吸收烟气CO2反应热研究
2019-05-31孟晓锋陆诗建王洪滨李旭峰张会明
孟晓锋,陆诗建,王洪滨,李旭峰,张会明
(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纯梁采油厂,山东 滨州 256504;2.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东营 257026;3.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胜利发电厂,山东 东营 257087;4.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 保定 071051;5.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烟台 264000)
在烟气CO2捕集工业中,MEA因具有吸收量大、吸收速率快的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且使用方法已经成熟,但是它也同时具有再生能耗高、腐蚀性强的缺陷,由于这个原因,需要寻找出替代它的捕获剂。目前,多氨基胺羟乙基乙二胺(AEEA)作为新型的CO2吸收剂,对其的研究并不多,但是,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知道,相较于MEA,AEEA有较强的抗热降解能力[1-3]和较小的吸收热[4-6],而Wilson[7-10]测量了AEEA在120℃下的蒸气压,发现AEEA的蒸气压(0.97 kPa)明显比MEA的蒸气压(15.9 kPa)小,这可以说明在富液再生时,AEEA的损失量将会显著小于MEA。AEEA溶解度比MEA高20%左右[11],除过这些,AEEA也具有吸收量大、吸收速率快的特点。
1 吸收剂与反应原理
1.1 吸收剂物理性质
表1 醇胺物理性质
1.2 反应原理
Caplow[12-14]和Danckwerts[15-17]等分别描述了伯胺和仲胺溶液吸收CO2的化学反应过程。一级或二级胺RR′NH(其中R′是氢原子或烷基)与CO2直接反应形成中间两性离子:
随后,两性离子的中间氢原子附在胺上发生反应形成氨基甲酸酯:
从前两个方程可以明显看出,CO2与伯胺、仲胺反应时,每摩尔胺最多吸收0.5 molCO2,但是,一般胺吸收的CO2量都超出了这个极限,一般可能是因为物理吸收或者两性离子的水解。
1.3 实验仪器
图1 C80混合微量热仪
2 实验讨论
2.1 温度对AEEA溶液吸收CO2吸收热的影响
图2是w(AEEA)=10%、20%、30%的水溶液在40℃、60℃吸收CO2的吸收热的比较,可以看出,与温度对MEA水溶液吸收CO2的反应热的影响效果一样,在CO2负载量比较低时,温度对吸收热的影响较大,而在CO2负载量增加时,温度对吸收热的影响较小。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同浓度的水溶液来说,温度升高将导致吸收热降低,但在AEEA水溶液质量分数为10%、20%时,两条曲线的重合度比较高,且出现了曲线交叉现象,在质量分数为30%时,反应过程中40℃条件下的吸收热稍高于60℃的,由AEEA水溶液的吸收热实验结果来看,温度对其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且温度对不同浓度水溶液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影响并不是一致的,分析原因,前一种现象可能是因为AEEA吸收剂的解吸温度较高,吸收温度在60℃时,其逆反应进行的很弱,后一种现象是因为温度的变化导致吸收剂的性能发生了变化,或是生成了二乙醇胺、环丁醇等其他中间产物。对比相同浓度的曲线还可以看出,温度增大,CO2负载量增大,即CO2吸收量增大。
图2 温度对AEEA溶液吸收CO2的吸收热的影响
2.2 浓度对AEEA溶液吸收CO2吸收热的影响
图3和图4是不同浓度的溶液在40℃、60℃下的AEEA溶液吸收CO2的吸收热,随着负载量的增大,浓度对吸收热的影响减小。在相同温度下,浓度增大,吸收热减小。
图3 40 ℃时不同浓度AEEA溶液的CO2吸收热
吸收剂CO2吸收量/L10%AEEA2.2520%AEEA1.7730%AEEA1.97
图3还可以看出吸收温度40℃条件下AEEA水溶液的吸收热与MEA的对比结果,AEEA的吸收反应热明显高于MEA,且AEEA水溶液的CO2负载量也明显大于MEA。还可以发现,浓度对AEEA水溶液吸收热的影响与MEA的影响是相反的,对于AEEA来说,浓度增大,吸收热减小,而对于MEA来说,浓度增大,吸收热增大。一般从溶质传质方面分析,溶液浓度越大,其比热容也相对增大,这样使溶液在反应过程中放出更多的热量,但随着浓度的增大,AEEA的吸收热却出现了相反的结果,但目前对于这方面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但由下表给出的吸收量数据看出,随着浓度增大,吸收量降低而且没有呈线性变化,这也可能是AEEA的吸收热出现了与MEA相反结果的原因。
图4 60 ℃时不同浓度AEEA溶液的 CO2吸收热
图5 40℃下2 mol/L和4.2 mol/L MDEA溶液 吸收CO2的吸收焓
由图5可以发现,在CO2负载量小于0.4时,不同浓度的MDEA水溶液吸收CO2的吸收热基本一样,但随着CO2负载量增大,浓度越大,吸收热越小。
因此,对于有机胺水溶液吸收CO2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来说,浓度对其的影响并不一致,由于不同吸收剂的性能、反应机理或是最佳吸收温度的不同而导致。因此,对于不同的吸收剂浓度的选取,应进行逐个测试,选取合适的吸收剂浓度,进而降低其吸收热且使吸收量更大。
2.3 负荷对AEEA溶液吸收CO2吸收热的影响
图6 40℃、60℃下10%AEEA溶液吸收CO2的 吸收热随负载量的变化
图7 40℃下10%AEEA溶液吸收CO2富液色谱图
图8 60℃下10%AEEA溶液吸收CO2富液色谱图
图6是40℃和60℃下AEEA溶液的CO2吸收热随CO2负荷的变化情况。由图看出,在不同温度下,AEEA溶液吸收CO2的吸收热的大小及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样,都随着CO2负荷的增大而减小,在CO2负荷量大于0.2时,变化缓慢。负载量越大,吸收热越小,在40℃下,AEEA在最大CO2负载为0.7,吸收热最小为71.56 kJ/mol CO2,而在60℃下,最大CO2负荷是0.79,吸收热为69.55 kJ/mol CO2。从差分热变化曲线发现,随着负载量的增加,其每个吸收阶段吸收热不一样。
用气质联用色谱进行分析,发现可能是因为中间溶液反应生成其他物质导致的,由色谱图(图7、8)可以看出,在两个实验温度下,溶液中都有二乙醇胺的生成,有文献显示,二乙醇胺的吸收热为65~70 kJ/mol CO2,明显低于AEEA的吸收热,因此,可能是二乙醇胺与羟乙基乙二胺发生了交互作用导致AEEA的差分热出现了下降后又升高的现象。
2.4 MEA与AEEA吸收性能的比较
图9是不同浓度的单一胺MEA在温度为40℃、60℃的CO2吸收量与AEEA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对同一吸收剂来说,吸收剂浓度越大,CO2吸收量越大,温度升高会使吸收量也增大,但增大程度比较小,尤其是w(MEA)=10%的吸收剂在40℃和60℃下的吸收量基本相同,为9 L左右,结合前面吸收热的数据,温度越大,吸收热越小,同样w(MEA)=10%的吸收剂在60℃的吸收热明显低于40℃的,温度升高会使反应逆方向进行,导致了解吸反应进行,则吸收量增大程度很小。因此不易选择高温作为CO2捕集过程中的吸收温度,适宜温度是40℃。
图9 MEA与AEEA吸收量的比较
再将两者进行对比,发现浓度越大,温度增大对CO2吸收量的影响越明显,且AEEA的吸收量不如MEA的大。这是因为AEEA分子中含有两个氨基基团,由两性离子反应原理可知,氨基基团的存在有利于CO2的吸收,因此相同摩尔数的多元胺的吸收量要大于一元胺(MEA、MDEA),相同质量分数的溶剂AEEA分子数较少,不能表现出其很好的吸收特性。但AEEA中N原子含量高,为链状结构,较为环保,其蒸汽压远低于MEA的蒸汽压,AEEA最大的循环容量高于MEA,并能在高吸收负荷情况下维持吸收能力。
2.5 MEA与AEEA解吸性能的比较
吸收剂完成吸收实验后变成富液,对富液进行解吸实验,解吸温度设为105℃,压力为0 kPa,解吸数据如表3、表4所示。
解吸数据分别给出了MEA、AEEA富液在CO2释放的过程中的解吸热、汽化潜热、脱除率等参数的数值,两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相同浓度的吸收剂,MEA在释放CO2的过程中需要的反应热(即解吸热)都要稍大于AEEA的,MEA的解吸热在96~105 kJ/molCO2之间,AEEA的解吸热在90~101 kJ/molCO2之间。脱除率是对富液解吸效果最直接的的体现,在但解吸过程中,MEA的脱除率要大于AEEA的,AEEA的脱除率一般在50%~60%之间,而MEA的解吸率比AEEA高出了10%左右,达到了60%~70%左右。综上两种现象,是因为:MEA和AEEA与CO2反应都会生成氨基甲酸盐,氨基甲酸盐比较稳定,解吸比较困难,而AEEA又比MEA多一个仲胺氮原子,更难以解吸,因此AEEA所需解吸热更大,解吸率比较低,就如实验结果所示。
表3 MEA解吸数据
表4 AEEA解吸数据
3 结论
(1)温度对吸收剂AEEA的吸收热影响比较复杂,对于相同浓度的溶液,温度升高,吸收热变化很小,只有在质量分数为30%时,反应过程中40℃条件下的吸收热稍明显高于60℃的吸收热。浓度变化时,AEEA水溶液的吸收热也与MEA出现了相反的结果,浓度增大,吸收热越小。负载量变化时,吸收热随其增大而减小。
(2)AEEA水溶液的吸收热远低于MEA,AEEA的吸收热范围是65~80 kJ/molCO2,MEA的吸收热在75~95 kJ/molCO2之间。
(3)对于同种吸收剂,浓度增大,CO2吸收量增大。通过比较MEA与AEEA的吸收量可以发现,质量分数为20%时,AEEA水溶液的CO2吸收量高于MEA的吸收量。且温度升高还可使吸收量略微增大。
(4)考察富液的解吸过程,可以发现,相比于AEEA,富液MEA的解吸热相对高一些,但MEA的解吸率高于AEEA。
综上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MEA和AEEA各有优点有缺点,MEA的使用已经成熟。AEEA作为新型吸收剂,有吸收热和解吸热小等优点,再生能耗低,更适宜工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