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美术馆馆藏周璕绘画窥见其反清复明之心

2019-05-30薛帅杰

书画世界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国美术馆关羽馆藏

薛帅杰

中国美术馆馆藏邓拓捐赠周王寻画作七幅,其中四幅纯人物画为《进酒图》(图1)轴、《待渡图》(图2)轴、《关羽读春秋图》(图3)轴、《飞锡图》(图4)轴,两幅山水人物为《嵩华毛玉图》(图5)轴、《松下钟馗图》(图6)轴,一幅《墨龙图》(图7)轴。反复审视这几幅绘画,结合作者的生平,观者有一种诡异的感觉,似乎绘画里隐藏着作者内心的某种秘密。又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周王寻《观马图》轴,南京博物院藏周王寻《铁骝图》轴,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周王寻《相马图》轴,武汉博物馆馆藏周王寻《九歌图》册页,上海博物馆馆藏周王寻《张天师像》轴,同样有如此感觉。那么,这几幅画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周王寻(1649-1729),本姓朱,字崑来,河南嵩山人,后入江宁籍。擅长人物、龙马,其画龙烘染,几至百遍,所画人物、龙马、松柏等,皆能独出己见,不肯剿袭前人。又以拳勇名,尤精峨眉枪法。他少时就学于颜元(1635-1704),“其文事、武备,兼而有之。好胜游,广交结,平生足迹,几遍天下”[1]。周王寻心念前朝,有反清复明之心,后因参与反清复明行动被官府查办。按照浙江总督李卫的说法,周王寻谎称自己是“明朝周王之后”,其名字隐含“寻王、求王之意”[2]。其字“崑来”也有深意,所谓“崑”者,“子孙,后代”也。

周王寻画龙,得到了时人的肯定与赞赏。如彭厚德在《云龙谣寿周岜来太母七十》中描写观赏周碍画龙之感受日:“云龙上下周遭布濩蟠……隙间目之电掣雨骤眩欲眠,俨如涛飞山立镇摧翻。”[3]商盘(1701-1767)《质园诗集》卷十四《周王寻来画龙歌》日:“周王寻画龙兼画云,云龙缭绕势不分。片鳞片爪含灵怪,咫尺纵横皆有态。当时何处见此龙,或伸或曲无定踪。探珠向称刘梦得,写照近擅徐微中。一朝开障悬素壁,如睹蚴蝗下空碧。满堂四顾忽改形,白日光寒飞霹雳。龙兮龙兮,汝能通天还入地。忽为乎有欲即造人所制。君不见,上古豢扰宫,后世支离艺。作餐素洛饱,失水余且利。随身变化忽生沉,信手丹青直游戏,图中龙,何足异。”[4]中国美术馆馆藏周王寻《墨龙图》轴,云龙缭绕,片鳞片爪,伸曲灵怪,尤其是龙首,眉须隐约可见,眼鼻狰狞,是周王寻龙绘画之精品力作。关于周王寻画龙,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清王应奎(1683-1759)撰《柳南随笔续笔》卷二记载日:“周王寻,字崑来,江宁人,善丹青。康熙中,以画龙著名。尝以所画张于黄鹤楼,标其价日‘一百两。有臬司某者,登楼见之,赏玩不置,曰:‘诚须一百两。王寻即卷遗之,曰:‘某非必欲得百金也,聊以觇世眼耳!公能识之,是某知己也,当为知己赠。由是遂知名。其画龙烘染以云雾,几至百遍,浅深远近,隐隐隆隆,诚足悦目。或谓画龙以云胜固为得之,而烘染太过,犹非大雅所尚耳。”[5]这里隐藏着诸多信息。周王寻桀骜不驯,其画标价“一百两”是自我标榜。因为,按照当时的市场行情,他的画根本就不值那么多。活跃于康熙年间的郑板桥在晚年定的润例如下: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犹恐赖账。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6]

郑板桥的绘画大幅才六两,而周王寻的画作标价“一百两”,岂不是自我标榜?其实,周王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最终分文不取,把画赠予臬司(提刑按察使),并给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当为知己赠”。试想,若看中他画的不是臬司而是商贾,或者普通人,周王寻还会那么大方地把画赠送给知音吗?如送给商贾或普通人,会有“由是遂知名”的效果吗?这里提到周王寻画龙之法是“烘染以云雾,几至百遍,浅深远近,隐隐隆隆”,而欣赏者不知周王寻恻隐之心,从“画龙以云胜固为得之,而烘染太过,犹非大雅所尚耳”之视角指出周王寻画龙之不足,是非周王寻之知音也。龙是天子的象征,周王寻画龙,从某种程度上,是在“寻王”,当然,周王寻所寻之“龙”是明朝之“朱三太子”。正是因为“朱三太子”隐秘很深,周王寻画龙才几至百遍地烘染以云雾,以获得“隐隐隆隆”的效果。这种隐藏的恻隐之心最终转化为反清复明的举动,并使其被清政府查办。关于周王寻参与反清复明一事,民间演义很多。如陆士谔著《八大剑侠传》把周王寻作为“八大剑侠”之一,略谓日:

清朝世宗时,江湖上有八大剑侠,他们是曹仁父、路民瞻、周王寻、吕元、白泰官、甘凤池、了因和尚、吕四娘,乃残明孤忠延平王的死党,明亡后,心存故国,志切同仇,在各地行侠仗义,名震一时。[7]

又传说周王寻曾见到了崇祯之子朱慈焕。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演义。这些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大多虚构过度,不足为凭。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记述日:“梅定九先生以算法、《易》理,受知圣祖。人但知其朴学,而不知詩故风雅。其《断藤坑夜雨》云:‘万壑连为瀑,干峰撼欲平。虚堂渔艇似,短烛月华明。《答周岜来》云:‘墨妙时看珍共璧,心期今见托双鱼。周故奇士,舞刀夺槊,豪气逼人。画龙一幅,人以千金相购。识戴雪村学士于未济时,以女妻之。”[8]梅定九与周王寻是同时代人,且有交往。梅定九即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是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戴雪村即戴瀚,周崑来之女婿,字逢源,号雪邮,江南上元人。戴瀚生来聪颖,八岁能作诗,十岁能骑射。王元蘅、朱元英都很喜欢他。雍正元年(1723),戴瀚高中癸卯科榜眼,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迁右庶子,在南书房行走。雍正二年(1724),戴瀚充任会试同考官。雍正四年(1726),出任贵州乡试副考官。雍正七年(1729),戴瀚成为提督福建学政的提学道。雍正十三年(1735),戴瀚升任侍讲学士。梅文鼎描述周崑来还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雍正七年十二月十一日李卫《再陈匪案近日情形折》载:

奏明,初三日,据江宁按察使马世烆将前次催提之周崑来等八名解浙,其要犯张云如、程汉瞻、胡恺公等仍然留下。臣将各犯隔别质间。据周崑来供,原籍河南商丘人,久住江宁。本姓朱,虽称非系明代宗室,已将曾在一念和尚案内同已正法之逆犯叶伯玉往苏州。见过伪朱三,又名王士元,即江湖老人白似雪,暂认叔侄,事后再叙支派,并与另案充发。叫化孟尝君、王子丕相好莫逆之处,俱自认不讳。其解到八犯中,止令质证亦未动刑,已俱供出张云如以邪术诱骗多人,投拜门徒口出不轨之言……[9]

从这则官方文献可知,周王寻确实参与了康熙年间的反清复明活动。了解了这些背景,再来审视周王寻所画人物,就能体会到周王寻内心反清复明的暗流已经涌动了很久。

中国美术馆馆藏人物画《进酒图》轴,画一女子提酒壶做进酒状,低首缓步,神态凝迟,谦恭有礼;发上簪花,着绿叶裙装,足着草履。周王寻题款为“进酒图”,然而,提壶之进酒女神态凝重,似乎有很重的心事,这不免让人想到耳熟能详的把酒送别诗词,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又或是李白的《将进酒》。周王寻没有画出喝酒之人,却通过进酒女子的神情侧面反映出喝酒之人内心的纠结与惆怅,而那个喝酒之人可能就是周碍自己。周碍一生都在卧薪尝胆,寻求机会,来一次反清复明的运动,对于家人,自然顾及不得。而—旦有反清复明的机会,他也不会考虑家人安危。因此,这张人物画《进酒图》反映出周王寻为反清复明而割舍亲情的矛盾心理。

中国美术馆馆藏人物画《待渡图》轴,更体现了周王寻反清复明的理想。画中有一待渡之男子,身材魁梧,头戴帽子,身披红袍,脚穿双屐,两手相握于身前,剑鞘显露于袍外。待渡之人镇定自若,面带微笑,充满期待,一副整装待发的样子。周王寻题款为“待渡图”。结合周王寻的一生,每时每刻都处于反清复明的“待渡”之中,然而,“待渡”的机会迟迟未来。以至于到了晚年,周王寻实在等不及了,正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终于在近乎耄耋之年才有机会—决雌雄,而这也正是他生命结束之时。

中国美术馆馆藏人物画《关羽读春秋图》轴亦蕴含深意。据民间传说,曹操于下丕陕败刘备,关羽和刘备的甘、糜二夫人成为曹操的俘虏。曹操为了离间关羽和刘备的关系,便把关羽和二位嫂子安排在同—个房间。关羽深明大义,让两位嫂子在屋里安歇,自己在门外点起蜡烛,读起了《春秋>。曹操挑拨不成,放了关羽。关羽辞别曹操时题诗曰:“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诗中表达了关羽对刘备的不贰之心。再看周王寻,处境与关羽近似,至少在他自己看来是这样。周王寻本姓朱,虽非明代宗室,但与明代宗室同姓。周王寻生活于康熙年间,却还惦记着明代宗室,并时时刻刻在寻王复明。另外,周王寻平时“舞刀夺槊,豪气逼人”,与关羽相类。如此看来,周王寻把自己看成了关羽,因此,才画了这样一幅绘画,时刻警醒自己。

中国美术馆馆藏《嵩华毛玉图》又讲述了一个前后两朝割舍不断的历史故事。刘向《列仙传》记述毛女日:“(毛女)字玉姜,在华阴山中,猎师世世见之。自言为秦始皇宫人也,秦坏,流亡入山避难……食松叶,遂不饥寒,身轻如飞。”东晋葛洪《抱朴子·仙药》中也说: “……汉成帝时,猎者于终南山中,见一人無衣服,身生黑毛,猎人见之,欲逐取之,而其人逾坑越谷,有如飞腾,不可逮及。……问之,言我本是秦之宫人也,闻关东贼至,秦王出降,宫室烧燔,惊走入山,饥无所食,垂饿死,有一老翁教我食松叶松实,当时苦涩,后稍便之,遂使不饥不渴,冬不寒,夏不热。”五代范赞时曾写毛女题材诗曰:“曾逢毛女话何事,应见巨灵开此山。浓睡过春花满地,静休中夜月当关。纷纷诏下忽东去,空使蒲轮倦往还。”周王寻画《嵩华毛玉图》绝非随意为之,他深知毛玉之历史典籍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画中之女子,乃毛女,又有—丈夫,与毛女相遇。毛女是前朝的象征,而丈夫则影射自己。画中题款曰:“古丈夫游嵩华,松下见—女子,日:神仙何以至此?曰:予本秦人毛玉也。隐此间不知今几甲子矣。我无金丹,初饵槽子,周艮松脂,岁久凌虚,毛发绀绿,即赖此二物以臻寿年。”题款书风近赵孟頫而非董其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有云:“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成、同之际。”[10]周王寻主要生活于康熙年间,按照时风,他的书法应该学董其昌,然而他超越时代,师法赵孟頫。想必,他又把自己与由宋入元的赵孟頫做对应了。如此看来,师法赵孟頫也就成了周王寻书法师法的必然。

中国美术馆还藏有周王寻《松下钟馗图》与《飞锡图》,就题材而言,虽然没有《进酒图》《待渡图》《关羽读春秋》《嵩华毛玉图》那么有深意,但从人物的表情来看,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松下钟馗图》标为“周王寻(款)”,似乎对这件作品的真伪并不确定。画中有戴椿的题跋:

视尔貌,非常人;察尔形,非神明。鞟一足,眇一目,不衫不履。若喜若嗔,曾传学道终南,不掇科而进士。几见驱邪唐室,果入梦而称臣,盘辟其形,何不捂朝天之笏,箕踞而坐似暂息,归妹之轮,岂真惧猫鼠。同眠不倩妖魔,作仆讵别有豚鱼。向化不招蝙蝠,随身耸卧虎之高肩。腰横秋水,侧饥狼之怒目,气薄苍昊。休云:具体而微,俨作威之可畏。固已传神,欲动宁啖鬼之非真。

查文献史料,清代有两个叫戴椿的人,一个是乾隆时慈溪知县戴椿,一个是《慈禧传信录序》提到的戴椿,到底是哪一个,尚待考证。但不论是哪个戴椿,均符合历史事实,绘画风格、款字书法风格、印章风格均符合周王寻特征。此外,周王寻作为“逆反之贼”,恐怕不会有人去造周王寻绘画之假。故中国美术馆馆藏周王寻《松下钟馗图》应为真迹。中国美术馆馆藏周王寻《飞锡图》描绘了一个手持佛珠、凝视前方的僧人,这是否与他所接触的反清复明的僧人有关,有待进一步考证。所谓飞锡,即僧人执锡杖飞空之意。

此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周王寻《观马图》、南京博物院藏周王寻《铁骝图》轴、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周王寻《相马图》轴、武汉博物馆馆藏周王寻《九歌图>册页、上海博物馆馆藏周王寻《张天师像》轴,均有类似的深层寓意,这里不做赘述。

参考文献

【1】赵智强清代周王寻《云龙图》简介[J].文物,1998(6):86

【2】李卫奏明拿获奸匪情形请旨差审结案折(雍正七年十二月初二日)[G].//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15辑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79: 162

【3】陶煊,张璨国朝诗的:卷一[G].1721(清康熙六十年)

【4】《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二九六:质园诗集三十二卷[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53

【5】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G].//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8

【6】郑板桥郑板桥集[c].吴泽顺,编注长沙:岳麓书社,2002: 333

【7】秦和鸣.民国章回小说大观[G].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 36

【8】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9

【9】李卫再陈匪案近日情形折(雍正七年十二月十一日)[G].//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15辑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79: 162

【10】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777

约稿、责编:史春霖

猜你喜欢

中国美术馆关羽馆藏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华容道
傅文俊数绘摄影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一波三折的中国美术馆建设
关羽大意失荆州
关羽收刀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1991—2005年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与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量比较研究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