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连锁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019-05-30洪旭
洪旭
[摘要]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并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升级,意在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文章针对上述问题,对国内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6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制定的连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能力培养的社会实用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方案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2090
随着连锁经营的迅速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连锁企业,人才缺口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懂连锁经营的连锁门店管理人才。同时,伴随连锁零售竞争日益加剧,对门店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企业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人才能力的评价主要是从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包括对服务意识、执行能力、商业敏感性、自我控制和开放包容等具体能力要求。总的来看,这些能力要求与院校门店管理人才能力培养目标相比大体一致,但也存在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市场新要求。因此,深入研究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门店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高职院校及时、快速地对市场新要求做出反应和调整,实现門店管理人才校企供需的真正无缝对接。
1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在国际上被称作“合作教育”,国内外理论研究对其定义各不相同。其中,世界合作教育协会(2001)将其定义为: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相结合,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可获得报酬的实际工作,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与见识带回学校,促进进一步分析与思考。Brochure of 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转自: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2002
校企合作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利用各自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的本质在于紧密联系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发展,形成双赢局面。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协同发展。
2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连锁人才培养方案调研
通过对全国6所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后发现,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连锁经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训课和实习课五大类,主要目标是实现对连锁企业管理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军训、体育、思政课、文化基础课、基础知识应用,目标任务是对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基础课包括会计学基础、经济学、管理学、商品学、经济法、消费心理学;专业技术课包括连锁企业运营管理、连锁企业商品管理、连锁企业信息管理、门店开发与设计、市场营销、物流与配送管理、商务谈判、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许经营管理、客户服务与客户关系维护,目标任务是对职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应用(职业知识Ⅰ)和核心知识技能(职业知识Ⅱ)的培养;实训课包括课内实训和实践课,实习课包括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目标任务是对职业能力,包括管理经营能力(职业能力Ⅰ)和管理经营潜能(职业能力Ⅱ)的培养。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课程总体设计中,把对职业知识的培养放在首位,教育教学课时量占总学时的38%,其后依次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分别占34%和28%。基本可以反映出,高职院校在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上采取以培养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首先,职业素养是胜任连锁企业管理岗位所需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即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事物本来的性质,以及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见《辞海》定义),包括身心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具体来看,身心素养是指岗位胜任所需的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如体格、自信心等;道德素养是指岗位胜任所需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忠诚爱国、责任担当等;文化素养是指岗位胜任所必需学习和掌握的现代科学基本知识和应用,如政治、法律、文学、语言、数学、历史、写作、计算机等。其次,职业知识是胜任连锁企业管理岗位所需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技能。具体来看,专业知识应用是指岗位胜任所需的经管类专业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如财务分析、经济分析、管理服务、法规应用、消费者行为分析等;核心知识技能是指岗位胜任所需的核心知识和实操技能,如营销策划、理货能力、卖场设计、卖场管理、数据分析、成本控制等。再次,职业能力是胜任连锁企业管理岗位所需的管理经营能力,以及通过一定经验积累能够实现的潜在能力,包括管理经营能力和管理经营潜能。具体来看,管理经营能力是指岗位胜任所需的管理经营门店的实际能力,如沟通协调、顾客导向、关系建立、团队建设、领导能力、组织计划等;管理经营潜能是指通过一定经验积累能够激发的扩展能力和潜力,如目标驱动、成就导向、决策能力、创新意识、战略思维等。
从统计数据来看,高职院校对于连锁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中专业技术课(含配套实训课)占比最大,达到该专业总学时的32%(专业技术课22%+实训课10%),其他依次为公共基础课28%、实习课24%、专业基础课16%。比较而言,专业技术课(含配套实训课)和公共基础课对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贡献最突出,作用最大。另外,从时间序列来看,连锁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呈现理论逐层细化、实操能力逐级加强的特点,最终目标是通过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具备能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核心知识技能,实现对门店管理和长期经营发展的专业化综合能力。
但是,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依托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能够通过专业课程的讲授,基本实现对连锁门店管理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连锁管理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显著。究其根源,在于高职院校连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目标的不完全匹配,即课程设置滞后于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实际培养效果达不到其对应的培养目标。目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专业毕业生通过院校课程培养后基本可能担当连锁企业经营中某个具体环节的管理工作(如库存管理、财务管理等),却较难适应综合管理工作,具体原因在于院校培养过程中对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不足,缺少全真开放式的门店管理平台和环境,应通过改善、升级实习环境,在对连锁企业门店的实际管理和经营过程中予以实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同连锁企业的合作,共同搭建全真开放式的门店管理平台,培养实用型人才,实现连锁门店管理人才的真正供需对接。
3结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其预期培养目标不匹配,对店长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足,较难实现毕业生从事店长工作的培养目标;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是校企合作模式,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但大多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校企间人才的无缝对接;究其根源在于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未来,我国连锁企业门店店长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完善和实施:通过明确合作模式定位、扩展合作内容实现校企合作机制的优化,通过明晰人才培养的时序性、强化优势互补性、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实现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细化,通过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水平、深化服务意识和执行力、扩展开放包容和自控力实现对接市场能力需求,通过行业协会搭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拓宽校企合作范围,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用性。
参考文献:
[1]邹晓东、陈汉聪,创业型大学:概念内涵、组织特征与实践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
[2]鞠平,订单式培养复合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