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区域分化与转移支付呈现新特点
2019-05-30
傳统意义上的理解,区域的分化更多体现在东中西,东中西的差距是由历史的原因和资源的禀赋、政策的因素综合形成的。但是现在的区域分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南北之间的差距在扩大,以前以淮河为界,南北之间的经济增速、经济规模都在发生明显的相反的变化。北部的增速在下降,经济规模在全国的占比也在下降,而南部则在相应地上升。这种新的特点跟我们传统的东中西的差距,传统的分化是结合在一起的。虽然东中西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差距依然相当大。整体来看,北部、西北增长的后劲不如东部和南部。但把这些差距和转移支付联系起来,能发现什么呢?
我们知道区域之间的分化含义实际上就是区域效率的分化,而转移支付体现的是区域的公平。这些年来向西部、北部转移支付的规模是在不断扩大的,转移支付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通过转移支付将这些资源转移到了各个地方,进行再配置,目标是追求区域之间的公平。一方面效率在分化,而另一方面区域之间的公平,也就是转移支付的力度在不断地加大。促进公平的政策力度在加大,但转移支付多的地方的效率反而在下降,这是不是意味着效率与公平一定就是矛盾的?得到了效率是不是就没有了公平?要有更大的公平是不是意味着效率要下降呢?我觉得不是这样。促进区域之间的公平,照理来说是有助于区域效率的提升,转移支付资金最终的结果除非就是形成两类支出,一类是消费,一类是投资。通过转移支付,形成了各个地方的投资和消费,而投资也好,消费也好,其实都是和效率能挂上钩的,当然前提是要形成有效投资,专项转移支付里头大多数都是投资项目,如果能形成有效投资,就意味着能促进当地发展后劲的增强。再看消费,比如说用于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消费,实际上会转化为人力资本。如果说这一方面的公共服务增强了,意味着公共消费扩大了,转换的人力资本就会越多。大家都知道,人力资本多,是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后劲增强的。经过分析发现,转移支付资金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后劲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循环,从大体上讲,地方转移支付资金越多,当地发展的后劲就应当越强。
但实际从整体上来衡量,得到转移支付相对比较多的地方,它的增长后劲并没有体现出来,增长效率并没有因此而提高。也就是说,转移支付的资金绩效相对来说偏低。财政资金、转移支付资金和当地的增长后劲之间也应当形成循环,只有这样才能是有绩效。否则可能会产生经济学上类似于“资源诅咒”的现象。
有些地方的公共服务确实发展了,比如说基础教育领域,东北在东中西里是最好的,但是它和当地的产业、经济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循环。相反在这种区域分化的背景下,大量的人流到区域之外,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大规模的转移支付的资金和当地的发展后劲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