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娱乐“无奈”上市“凛冬”中如何破开在线票务僵局?
2019-05-30刘旷
刘旷
寒冬上市的无奈之选
早在2016年,猫眼从美团剥离后独立,光线传媒之后又入股成为其第一大股东。2017年9月,经由第二大股东推动并与微影时代合并成立新公司“猫眼微影”后,国内电影在线票务市场正式进入了猫眼与淘票票对峙的双巨头时代。
2018年,阿里巴巴方面持续对旗下的淘票票加大投入,丝毫没有松懈。而猫眼的上市动作,也意味着电影在线票务市场的竞争将进入下一个阶段。
与2018年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一样,背靠光线传媒、腾讯和美团三大巨头的猫眼此番同样是背着亏损上市。根据其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前三季度,猫眼营收额为30.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6%;其中,在线娱乐票务服务占比59.8%,娱乐内容服务占比29.8%;前三季度,其经营亏损达额到了1.42亿元人民币,相较2017年同期扩大了超过70%。经调整亏损额为1 690万元人民币,经调整利润率为-0.6%。
如果按照更新后的招股书来分析,猫眼上市的融资额度为3亿美元~4亿美元,这一数字相较于4个月前首次提交招股书时传闻的10亿美元,已经大幅缩水。或许,这就是舆论经常说的“流血上市”。而猫眼“流血上市”的背后,是整個国内电影市场的隐忧。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想要进一步扩大整个电影市场的“蛋糕”并不乐观。根据中国电影报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电影在线出票量占比已经达到81%。这个数字表明在线票务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未来的增长只能依赖于整体票房市场的增长。
可是,整个“池水”如若降温,“水池”中的“植株”又能否茁壮生长?
与此同时,猫眼目前还面临着主营业务过于单一的问题,招股书显示,娱乐票务和娱乐内容服务两项占据了其将近90%的营收。这也意味着未来整个电影市场的走势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猫眼的营收状况。
显然,电影市场的大势对于猫眼和淘票票而言都不是一个乐观的景象。而前者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抢跑登陆资本市场,势必有其无奈之处,同时也会影响资本市场的信心。
实际上,和OTA平台的出行票务一样,电影票务本身并不是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根据此前万达电影公布的年报显示,其电影放映业务的毛利率仅有12%,而且这已经是全行业最高的水平。
数据领先,同时压力更为沉重
作为目前整个市场中最具实力的两大巨头,猫眼和淘票票的崛起之路同样“简单粗暴”,都是背靠行业巨头通过大幅度补贴占领市场。
以猫眼为例: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猫眼销售和营销开支分别为15.21亿元人民币、10.28亿元人民币、14.2亿元人民币和11.45亿元人民币;猫眼2015年销售费用占到毛利的500%,2017年下降至81.5%,2018年上半年又上升至96.6%。
如此巨额投入、“烧钱”补贴,确实为猫眼推高了营业数据,赢得了市场份额。根据招股书显示,目前猫眼是中国最大的在线电影票务服务平台,占整体市场份额的61.3%。
不过,同样是“烧钱”开路的前提下,二者在股权结构和巨头支持力度可能差异不小。对此,有业内资深分析人士表示:“淘票票目前在市场份额方面落后于猫眼,不过其整体结构要比猫眼稳定一些。因为目前淘票票是阿里巴巴绝对控股,未来的投入和发展也没有太大变数。猫眼方面股东相对有些分散,包括了光线传媒、腾讯还有美团。股东分散意味着其整体变现压力会有一定增加,特别是在2018年,光线传媒、腾讯和美团等大股东在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也欠佳的情况下。或许这也是猫眼急于上市的一个内因。”
数据显示,目前猫眼的大股东光线传媒,主营收入和利润增速已经连续3年出现下降。2017年光线传媒的票房只有33亿元人民币,相比2016年下滑近一半。另外,有一点耐人寻味:2015年3月阿里创投以每股24.22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为光线传媒的第二大股东;同年5月双方还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内容主要包括七大方面:电影投资合作、制作发行合作、IP合作、互联网新媒体渠道发行合作、影视衍生品优先销售或优先首发合作、票务网站合作以及其他票务合作等。
虽然这个合作在2018年5月到期之后就已经结束,双方也未再续约,但根据天眼查的信息显示,目前阿里巴巴依然是光线传媒的第二大股东。最大竞争对手的控股公司,是自己大股东的二股东,这样的复杂关系或许也令猫眼暗自腹诽。
对于猫眼和淘票票而言,有一道坎其实并没有完全迈过去。从2018年10月1日起,电影票补被正式取消,市场已经发展到了真正考验实力的阶段。没有了大额票补,这个生意最具吸引力的优势也已经不复存在。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如何开拓新盈利渠道?难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