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路的回答“轻率”吗

2019-05-30李向阳

语文建设·上 2019年9期
关键词:轻率曾皙颜渊

李向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出自《论语·先进》,选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和《(论语)选读》(语文版)。本篇记述的是孔子及其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畅谈人生志向的情景,是《论语》中最富生动性和文学性的片段。它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和极为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其中对“率尔”一词的理解,成为解读子路人物性格和政治志向的关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个较为有趣的现象:无论是这两部选修教材,还是历代名家的《论语》注本及常见的古汉语工具书,对“率尔”的注解都存有不同的看法。

从教材来看,“率尔”一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注为“轻率急忙的样子”,《(论语)选读》注为“轻率的样子”。教材对“率尔”的理解都含有“轻率”这一含义。

从注本来看,三国时期的何晏认为:“率尔,先三人对。”(《论语集解》)“先三人对”,在其他三人之前回答,即第一个回答问题。宋代邢呙说:“子路性刚,故率尔先三人而对。”(《论语注疏》)在邢,呙看来,子路率先回答,是因为其性情刚烈而致。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则说:“率尔,轻遽之貌。”“轻遽”一词,“轻”有“轻率”之意,“遽”意为“急速、急切”。在这里,“率尔”就有“轻率急切的样子”之意了。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急遽”强调的是“急速、急切”。

从辞书来看,古汉语辞书《辞源》《古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查“率尔”条目,恰好都有“子路率尔而对”的例句。《辞源》注为:轻率貌。《古代汉语词典》注为:轻率的样子。《汉语大词典》注为:急遽貌;且以何晏《论语集解》“率尔,先三人对”为佐证。

以上对“率尔”的各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三种不同的理解:急切的样子,轻率的样子,轻率急切的样子。其中第三种解释,在“急切”的基础上,又加上“輕率”的含义。持这一看法的以朱熹为代表,《辞源》《古代汉语词典》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都沿袭了这一说法。

那么,对于“率尔”的理解,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作品的实际呢?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为了论述的方便,现略引原文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一、“以齿为序”的礼节

孔子问志,四子言志,四子无论谁人回答,总会有先后顺序,换句话说,只要有第一个回答问题的人,“率尔”一词都是可以被使用的。朱熹《论语集注》说“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刘宝楠《论语正义》也说“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这是有充分依据的,而这依据,就是《论语·微子》中子路说的“长幼之节,不可废也”一语。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年龄上,子路小孔子9岁,最为年长;曾皙为曾参的父亲,从曾参的年龄推断,应比孔子小20多岁;冉有比孔子小29岁;公西华最小,比孔子小42岁。按照“长幼有序”之古礼,子路理应最先回答。

除了此篇,《论语》中还有一处孔子也问及弟子的志向,《论语·公冶长》有这样的记载:

颜渊季路侍,子日:“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段谈话,子路说愿把自己的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享,即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而且子路在此也是先于颜渊回答了自己的志向。子路比颜渊年龄大,性格也不像颜渊那样谦逊,他先于颜渊回答是很自然的。

《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之后应该是曾皙回答,可曾皙这时正在“鼓瑟”,孔子于是点名冉有回答,随后按照常理,公西华依旧要等待曾皙之后才能作答,但这时曾皙还是鼓瑟未止,孔子又先让公西华作答,直到最后,孔子才不得不打断曾皙的弹奏,点名曾皙回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自己也是按照年龄次序让弟子回答的。如此,子路在四子中第一个作答就不能被认为是一种“轻率”的举动,这符合“以齿为序”的礼节。

二、子路的政治才能

《侍坐》中,子路对志向的回答几乎是脱口而出,这表明子路原本就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子路志在治理国家,他把国家放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治理三年,可使百姓具备勇武精神,并且明白道义。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子路在说这番话时的自信和坚定。

关于子路的政治才能,《论语·先进》中有一则列举了孔门弟子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面的十位代表人物,长于政事的有两位:冉有和子路。这一点,我们从孔子对这位弟子的评价也可以得到印证。《论语·公冶长》中以下这段文字记载的是孔子与鲁国大夫孟武伯的对话: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整段对话的内容是孟武伯向孔子询问他的三个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是否做到了“仁”。孔子的回答很有意思,他只是较详细地介绍了这几个弟子的才能,即他们分别能够胜任什么样的职务,对是否做到“仁”的问题却避而不谈,只是用“不知其仁也”来搪塞。孔子认为,子路具有治理“千乘之国”的能力。子路能深得孔子信任,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孔子非常了解这位弟子的才能,他对孟武伯的回答与子路在《侍坐》中所表达的志向是一致的。

在《论语-雍也》中,季康子也曾向孔子询问,可不可以让子路、冉有、子贡三个人来从政,孔子对子路的看法是:“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这里,“何有”应该是“何难之有”的简略说法,孔子是说子路非常果敢,他从政有什么难的呢?

从以上的评价可以知道,孔子对子路的政治才能还是颇为欣赏和肯定的;而且孔子也认为子路处事果敢,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干。因而,用“轻率”来理解子路的志向,显然是很不恰当的。

三、“毋吾以也”的言志背景

在子路言志之前,孔子先说了一段开场白,意思是说:我比你们大几岁,不要因为我年长的缘故就不敢说话,你们平时总是说没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做官,你们想做些什么呢?

孔子希望弟子们要敢于说出自己的志向,考虑到这一谈话情境,以子路的直率性格,他的脱口而出就非常顺理成章了。这里,子路只是顺着孔子“毋吾以也”坦率而急切作答罢了。从这一角度而言,把“率尔”理解为“轻率”,同样是让人费解的。

四、“夫子”为何而“哂”

听了子路的回答,孔子一“哂”了之。“哂”为何意?《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微笑”,所引例子即为“夫子哂之”。孔子在子路回答后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不满情绪的流露。孔子为何而“哂”?原文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意思是,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他的话不谦逊,所以笑他。朱熹在《论语集注》中也说“夫子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朱熹也认为,孔子赞许他的才能,只不过是笑他不够谦逊罢了。这一理解,反过来又印证了孔子并不是笑他言志的“轻率”。四子言志,其他三人都是孔子问而后答,只有子路不等孔子问而迫不及待抢先说了,这就不够谦逊。按照古礼,回答者应先四周观望,看看有没有人想说,就如刘宝楠认为的那样,子路“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子路的不谦逊就表现在急切回答上面。

综上所述,“率尔而对”,子路对治国志向的回答并不“轻率”,此处的“率尔”,应解释为“急切的样子”。这正符合子路“好勇伉直”的性格特点,更与他平时的志向和才能相一致。

猜你喜欢

轻率曾皙颜渊
解读《论语》
以本为本缘本溯因
阿基与乌龟之轻率的结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狗仔VS自媒体时代的“轻率”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
间接故意的司法认定
墙那头的苹果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