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思考
2019-05-30陈文
陈文
“语文主题学习”项目发轫于山东潍坊,现在已经走向了全国。这个项目以其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较强的易操作性,受到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的肯定与好评。仔细审视“语文主题学习”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聚焦与着力。
一、设计应凸显项目现有特点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沉淀,“语文主题学习”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即课内大量阅读、围绕主题学习和自由自主阅读。为了凸显这三个特点,项目组织者编辑出版了“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图书紧扣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统编本教材内容与体例,对接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精选与教材内容匹配的经典美文,适当延伸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让参与项目的师生都有了大量阅读的凭借并在课内得以实现。需要强调的是,“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不是硬性的教学内容,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教辅资料,它是师生用来实现大量阅读的学习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个资源,是项目组织者和广大参加项目的教师需要下大气力研究的课题。
怎样落实课内大量阅读?项目设计者与实施者提出了“1+x”教学策略。这一策略意在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精选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内实现大量阅读。具体而言,“1”是指统编本教材上的内容,提示教师要根据教材所呈现的语文要素(语用性)和思想情感(人文性),选择其中一个“点”着力,以期获得“一课一得”的效果。“x”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好教材的基础上,从“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中找出一至三篇文章,和学生一起找出这些文章与教材在语用或人文主题方面存在的关联点(关联可以是相近的、相似的,也可以是相反的),然后就这个关联点与教材作比较学习。如果教师能这样根据项目特点去设计教学,那么,“语文主题学习”的特点也就自然而然在课堂上得以呈现。这里还有两点提示:一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要摒弃原来那种碎问碎答、喋喋不休、面面俱到的做法,要尽量少讲,多让学生读。二是寻找教材与“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中的文章的关联时,要引导学生在读通、读懂文本后,自己去“悟”。因为学习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未知出发向前方不断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新鲜而有趣。如果教师只按照自己的预设,在学生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文本时就和盘托出它们之间的关联,不重视学生在探索中生成的智慧,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给人很顺畅的感觉,实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就令人乏味。
二、整合应依据教材编排体例
从2019年下学期开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将全部使用统编本教材,这套教材与以往用的语文教材相比有哪些不同,呈现出哪些亮点?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先生在相关培训会上說,统编本语文教材编排的意图有两个。第一,努力遵循语文学科的自身规律,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让语文教材更加能够“便教利学”。第二,围绕阅读与表达系列(口语、书面语)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尝试构建语文学科的训练序列,努力体现训练的系统性。由此我们可以明确:统编本教材讲“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材编制的融合观,即统筹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课程观,遵循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用好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关键在于,寻求教材在语言文字、价值与教学取向之间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以及体现国家意志与学科自身规律之间的平衡点,力求实现“文与道的统一”。
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也撰文特别强调:新教材的选文重在经典性、时代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阅读教学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干脆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意在建构起“教读一自读一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这些论述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与路径。不难看出,“语文主题学习”项目所倡导的理念,所凸显的特点,所运用的策略,与当今语文教育改革的走向是非常契合的。特别是单元整合方面,在初中学段有两种教学形式值得重视。
一是教材单元内的整合。初中每个单元的课文有教读与自读之分。一堂课内,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可以将一篇教读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整合在一起学习,如《紫藤萝瀑布》与《一棵小桃树》就可以放到一个课时内学习,这样做可以达到少讲多读的目的。但要注意,不能对两篇课文平均用力,一定是教师引导学生学好教读课文《紫藤萝瀑布》,然后要求学生将方法迁移运用到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的学习中去。这样,既达到了多读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是教材与其他相关篇目的整合。这种情况的学习方法和流程与上面说到的相同。
三、教学应遵循母语学习规律
母语学习的规律是什么?通俗一点说,就是多读多写。学术一点说,就是精读博览、勤写多练。
如何在课堂上实现“精读博览”呢?叶圣陶先生关于阅读教学的论述值得学习。叶老当年提出了精读、略读和参读相互配合的语文学习范式。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提出了建构“教读一自读一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这与叶老的观点非常契合。精读(教读)就是要对教材里的一些单篇“细磨细琢”,摸透一类文章的阅读要领。精读要做到“纤屑不遗,发挥净尽”,即要通过认真预习和课堂讨论,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具体而细致的指点,让学生咬文嚼字,仔细琢磨,努力理解每一篇课文的精髓,认真揣摩每一篇课文的写法,从而获得读书写作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略读(自读)是读整本书,因为学生总是要走出校门的,当他们走入社会后,基本上以读整本书为主,如果学生在校没有读整本书的机会,或者虽然读了却没有得到教师的具体指导,这样的教学是有缺陷的。略读的方法有点读、跳读、“连滚带爬式”的读,叶老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略读时,做到“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即在重要的关节点上给予指点,其余让学生自己去独立阅读。略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熟练的读书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通过精读、略读,夯实了根基,走出校门后仍有持续的学习力,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就较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