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与思想的互动共生

2019-05-30

语文建设·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思想史话语个体

书名:思想史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刘忠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6年11月

ISBN:9787208065628

定价:28.0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始于“五四”时期前后,发展至今,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及思想的变革的艰难历程。也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产生与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文化碰撞的价值危机密不可分。围绕人的解放与民族国家的重建问题,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相继涌入国门,被知识分子作为“新民”“启蒙”“革命”的文化资源进行广泛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文学既被动地感应、呈现着思想,也以其特殊方式主动地生成、建构着思想。著名学者刘忠所著的《思想史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正是基于这种“审美”与“思想”的互渗互融视角,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全面梳理“五四”以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观念的演进,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同时也试着从历史意义和文本意义的双重视角,对它们的价值进行评述。作者在书中详述了从“五四”到新时期,文学与思想的互动共生关系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四”的启蒙之维。文学与思想的关系基本是“理念”先行式,多数作家是在思想大潮的刺激下走上文学道路,并把其化为作品主题与内容要素的。思想“文学化”是这一时期文学致思较为普遍的模式。文学思想的两大主题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启蒙思想的张扬。就创作实践来说,人学观念的确立使个体“小我”的觉醒与民族国家的“大我”承担并行不悖。对文白、中西的话语论争,使得白话取代了文言,西学胜于中学。在启蒙与救亡的关系选择上,知识分子走上了一条从“个体”转向“大众”的道路。

第二阶段,“工农兵文学”的革命叙事。由于民族危机的加剧,思想的重心由民众的个体启蒙转向社会问题的整体解决,对应于此,文学话语经历了一个由民粹主义、抗战动员到工农兵方向的过程。危机语境下的“革命”选择削弱了文学的人学内涵,单一的阶级性取代了人性的丰富性,英雄意绪随处可寻。

第三阶段,“五四”精神的回归和“新时期”的思想启蒙。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五四”精神开始回归,“人”的命题再次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正当启蒙理性全面展开之际,后现代主义和市场经济开始介入启蒙话语的生产,造成了文化源的互相拆解。传统的价值体系面临现代理性的审视、剥离,而启蒙理性的全面扩张带来的技术崇拜,又遮蔽了个体情感的慰问与生命本体的安适,于是现代性的反思、批判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作者通过对“‘他者偶像的颠覆与‘自我权威的确立”“‘民主“科学观念中国化”“人的解放及其限度”“启蒙思想与民族精神的契合与错位”“個人话语空间的重建”“宏大主题的消解”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将“五四”以来影响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思潮进行了梳理与评述,既体现了思想史的深度,又展现了文学史的鲜活。

如今,虽然在现代化科技文明的催化下,文学与思想的互动日趋多元化、个性化、日常化,但书中所述的“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与形象抒写”“文艺大众化、民族化”“个人话语空间的重建”等问题其实离我们从来都不远,值得借鉴和反思。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杨梅)

猜你喜欢

思想史话语个体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为什么弱者难以接近正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军事哲学思想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