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文教学应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重

2019-05-30杨帆

语文建设·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古诗文诗歌核心

杨帆

2018年高考语文,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其他省市独立命题卷,都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语文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品格,这是新课标精神在高考试题中的鲜明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个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就蕴含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甚至就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中华古诗文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包含着睿智的哲学思想、辉煌的文学艺术、特有的审美倾向和独特的语言形态。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在理解和鉴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增强文学鉴赏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就应该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以《白马篇》为例,谈谈古诗文教学如何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一、立足培养核心素养,准确制订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描述中,明确指出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表达和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可以看出,新的课程目标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立足点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将教学目标从知识层面拓展到核心素养层面,应着重考虑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制订古诗文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特别是核心素养层面。因为只有让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使教学目标最终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更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才能更符合古诗文教学的规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我们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通盘考虑。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并在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立足点的教学目标设计,需要以语言的习得为基础,同时兼顾学生思维、审美、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的培育与提升,逐层递进,层层深入。在古诗文教学中,诗歌的语言品读、形象分析、思想情感的体悟、艺术手法的鉴赏等,都富有针对性,这理应成为我们制订古诗文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依据。

基于此,我将《白马篇》的教学目标列为以下三点。

教学目标1:读懂本诗,能理解诗中游侠儿形象的特点,把握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2:通过拓展研读,体会建安时期诗歌慷慨悲壮、爽朗刚健的风格。

教学目标3:阅读补充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和文化价值。

具体来看,教学目标1的设计是让学生先通过诵读和鉴赏诗歌的语句,感悟诗人是如何借助精当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这一层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把握武艺高强、骁勇善战、舍身报国、视死如归的游侠形象,体悟作者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做到这样即为达到教学目标。这一层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的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其中读懂全诗,对古诗文词句的理解、运用语言习得的训练,着重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培养;对诗歌形象特点的把握,对诗歌思想情感的品读和分析,是针对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两个核心素养是制订本教学目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属于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的设计,通过诗文的拓展阅读,让学生由对一首诗歌的学习扩展到对同一类诗歌的学习,由对一个单篇的学习拓展到对一个专题的学习,是由点到面、由一到多的学习。这是一种关联式的学习,旨在通過相关的更为丰富的诗歌语境,让学生体会和理解某一类文学作品的典型特点。我们试图借助对一首诗的学习拓展到对整个建安文学的学习,通过同一时期同类诗歌的学习,加强对建安诗歌的理解和对建安风骨的体悟,同时通过比较分析促进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这一层教学目标,通过比较、整合和会通,要求学生分析判断出同一类诗歌的异同,它强调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强调读懂每首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仍然有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等素养的培养,但重点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这是第二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的设计更进一层。对一首诗歌的学习,可能局限在一首诗歌的内容层面和思想情感层面,而同类几首诗歌的阅读学习虽然已形成一个小专题,但是要上升到文化美学层面,仅靠阅读几首诗歌还不够,还必须补充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从文化层面来认识建安风骨,认识建安时代。所以补充阅读材料是这一教学目标下要做的第一项工作。第二,教会学生从诗歌阅读中探究出文化价值和美学特征,这是第二项工作,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展开。本课教学探究的文化价值和美学特征点是“建安风骨”,这一个点既有横向比较的意义,也有纵向比较的价值。横向比较方面,可以通过阅读同一时期不同诗人的诗歌,体会建安诗歌共同的美学特征。纵向比较方面,探寻建安风骨的传承脉络,看“风骨”一词的来源和出处,探寻诗歌发展的源流和去向。因此我及时补充了与“建安风骨”相关联的诗经文化阅读材料,补充了关于“风骨”一词的出处及解读的材料,让学生对“建安风骨”这个特有的文化名称有所了解。这一层教学目标,重点放在对“建安风骨”的文化价值和美学特征的了解上,放在价值观的理解和涵泳上。

至此,教学目标就有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三方面,最终指向了文化传承和理解这一层面。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应该成为我们制订古诗文教学目标的落脚点和归宿,这是第三层次的教学目标,也是古诗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层次。

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的设定都聚焦在核心素养培育上,立足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着眼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推向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盯住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也关联到高考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强,层层递讲。

二、立足培养核心素养,设计教学过程

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以后,就应该设计适宜的教学过程了。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遵循的教学理念起着支配作用。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古诗文教学当关注知识的运用、思维习惯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升和文化视野的开拓,但这可能还不够,还须强调从学科知识的教学到推进学科课程的育人,所以教师应把课程育人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的过程和环节中。基于这一层思考,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针对教学目标1,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反复诵读诗歌。我采取了全班齐读、教师范读、学生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诗歌词句的熟悉和对于韵律节奏的感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验诗歌的感情,感受游侠儿的形象。并且在反复的诵读中引导学生揣摩和理解诗歌语言,展开想象,感受诗歌豪迈苍凉之美,体悟作者的豪情壮志。

第二步,整体把握全诗结构脉络。请学生给诗歌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这是在熟读诗文的基础上对诗文内容作整体的把握,这一步是为后面鉴赏打基础。为帮助学生从读懂诗文大意到进一步理解诗文形象,我设计了以下表格,让学生明确诗文结构层次和详略的安排,概括出诗句描写的内容和重点:

第三步,赏析人物形象,把握诗人思想情感。在完成了上述表格后,再请学生概括出诗中游侠儿形象的特点,并鉴赏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师生共同完成以下表格:

这一环节的设计完成后,学生基本上能概括出游侠儿形象的特点,同时能大致把握诗歌的主要艺术手法。教师再适时引导总结,一个武艺高强、骁勇善战、舍身报国、视死如归的游侠儿形象就立起来了,曹植意欲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也跃然纸上。如果仅选取最有特征性的片段或画面,勾勒出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情感,这样的阅读就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步骤时,必须考虑到诗歌创作的规律和学生诗歌习得的需要,必须设计必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厘清诗句的脉络层次和主要内容,体会主要艺术手法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完成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这几步教学过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学习方法,积累经验,提升诗歌鉴赏的能力,进而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

针对教学目标2,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补充曹操《观沧海》、曹丕《饮马长城窟行》两篇拓展阅读篇目,请学生阅读并思考这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特点以及与曹植《白马篇》的异同。用意是让学生通过对同一时期不同诗歌的阅读,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文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思考:三首诗歌尽管内容不同,如《观沧海》写的是登山望海之所见,描绘了高山大海的动人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饮马长城窟行》写的是在伐吴征战之前盛大的阅兵场面,充满了诗人超强的自信和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白马篇》写的是白马少年的飒爽英姿和赫赫战功,寄托了诗人欲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三首诗歌具有相同的美学特征,都具有慷慨开阔、遒劲刚健的特点,在文学史上形成了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教学目标2下的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三步:让学生拓展阅读,比较不同;让学生找出相同点,体会三首诗歌共同的风格气质;等到学生有了初步感受后,让学生为这一类诗歌风格命名。

针对教学目标3,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探究题:请结合补充资料,思考“建安风骨”的美学和文化价值有哪些?在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之前,先要让学生对风骨形成有个基本的认知,但是让学生从理性层面认识风骨的美学特征,尤其是它的文化价值,是一个难点。这就必须借助一些阅读材料。为此,教师提供了以下补充材料:刘勰《文心雕龍》中对“风骨”的阐述并加以解读,建安风骨与《诗经·十五国风》关系,建安风骨与唐宋诗歌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国诗歌纵向发展层面来思考建安风骨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关系。至此,我们就完成了从对单篇诗歌的品读到对一类诗歌研习的横向迁移学习,又从对一类诗歌的品读上升到对历史上同一类文学作品美学特征和文学价值的探究和思考,转向纵向的深入学习。同时对于文化价值的研讨,旨在让学生学会以更理性和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视角,去分析文化现象并认识其价值。无论是激发学生对建安时期诗歌阅读探究的欲望,还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指向了核心素养的养成和提升。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明确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根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也要以此为准绳。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需要以新的课程理念引领教学的方向,以学科素养的培养为关键点设计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情境,安排教学过程,使高中古诗文教学明确地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诗歌核心
诗歌不除外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诗歌岛·八面来风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