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指导举隅》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学科立场的启示
2019-05-30刘川江
刘川江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重要学习任务群,阅读与研讨的书籍往往内容复杂,学科差别极大。如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明确、坚守和规范语文学科立场是教学的重要方面。“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每个教育学研究者都有自己教育学研究的内在追求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学科立场,所谓‘无立场实际上也是一种立场,只是这种立场表现为教育学研究者的一种自我放逐的无主体性状态而已。”虽然这里说的是教育学,但同样道理,语文教学也要有自己的学科立场,无学科立场的泛语文教学常被人诟病。与单篇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内容更为复杂,学科属性差别也很大,学科立场更容易被语文教师“自我放逐”。“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语文教学的肩膀上。”叶圣陶和朱自清二位先生的《略读指导举隅》(以下简称《举隅》)给我们很多这方面的启示。该书包括“前言”和“指导大概”两部分。“前言”包括版本、序目、参考书籍、阅读方法和问题五个方面的指导,“指导大概”涉及文化经典《孟子》、名著节本《史记菁华录》、诗歌选本《唐诗三百首》、名家专辑《胡适文选》《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中外小说《呐喊》《爱的教育》七本书。具体启示如下所述。
一、开放学科边界,在学科联系和差别中明确教学内容的学科立场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二位先生认为,“经过了国文功课方面的训练再去阅读其他书籍,眼力自也增高。”语文学科也离不开其他学科,二位先生为阅读《孟子》所列的参考书,包括中国古代史相关书籍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还包括文化经典《论语要略》、文言工具书《古书虚字集》。在指导阅读《爱的教育》时,二位先生认为只有讲清楚意大利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情形,学生才能厘清《爱的教育》的头绪。在版本指导时,二位先生认为“宜用校勘家、目录家的知识,而以国文教学的观点来范围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互为基础,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的狭隘语文学科立场是不应该的。古人云:文史哲不分家。学习语文,特别是整本书阅读,首先应该开放学科边界。
但开放边界,并不等于没有边界。“略读既是国文功课方面的工作,无论阅读何种书籍,都宜抱着研究国文的态度。”“内容和写作技术当然不能划分开——要了解内容必须明白它怎样表达,要理会写作技术当然必须明白它说些什么;但偏重一方面,在一方面多用些功夫,那是可以的。”《略读指导举隅》的各个“指导大概”学科立场都十分明确:其他学科可以只研究文本内容,但语文课内容形式要兼顾。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知识和方法,语文学科独当其任。下面从各类书籍“指导大概”探讨如何明确语文学科立场。
1.文化经典阅读
阅读教学《孟子》,既要传承文化经典,又不能上成文化哲学课。二位先生将阅读《孟子》的目标确定为:“一是知道《孟子》思想的大概,一是借此养成阅读虽古而并不艰深的文言的能力。”因此,《举隅》不仅介绍了孟子的政治主张,还详细研讨了阅读经典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记言体铺排所用方法、文言基础知识等,旨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经典的能力。
2.名著节本阅读
二位先生认为语文课应从文学角度而非历史角度阅读《史记》。《史记菁华录》是从文学家的立场来编选的,这是《举隅》选择此书阅读的原因。从文学的观点出发读书,“只需注重词句的运用,篇章的安排及人情事态的描写等项就是了”。《举隅》介绍《史记》后,将重点放在讲解如何利用《史记菁华录》的評注理解《史记》的文学艺术。
3.诗歌选本阅读
“欣赏文艺,欣赏中国文学名著,都不能忽略读诗,读诗家专集不如读诗歌选本。读选本虽只能‘尝鼎一脔,却能将各家各派鸟瞰一番。这在中学生是最适宜,也是需要的。”。受时间和学力所限,中学生阅读古诗重在广泛学习,提高古诗鉴赏能力。二位先生结合《唐诗三百首》详细介绍了古诗基础知识,如体裁、平仄、比喻、用典、句式、题材、名家、文体演变等,贴近学生实际需要。
4.名家专辑阅读
基于工作或研究需要的阅读和教学型阅读不一样。《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指导大概”尽管细致研讨了蔡先生的政治思想,但在具体指导时着重讲了实用文的写作技巧。《胡适文选》“指导大概”先研究胡适的研究方法、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但重点指导阅读他的文学革命主张,整理国故方法和白话文表情达意技巧。
5.中外小说阅读
教学性阅读不是休闲阅读,不能只了解故事情节。《呐喊》的教学目标是:“一方面练习短篇小说的阅读,一方面约略窥见鲁迅先生的思想艺术。”《举隅》详细介绍了短篇小说写作技巧和鲁迅短篇小说写作艺术。阅读《爱的教育》侧重分析小说的主题、人物、表现手法,也讲解了赏析精彩语句的方法。
既要开放学科边界,又要在联系和区别中明确学科立场,上述七个“指导大概”根据书籍的学科特点带领学生广泛研讨语文学科以外的内容,但这些都是为深入理解文本打基础的。二位先生始终没有忘记语文学科的独当其任,或从文本特性,或从阅读目的角度,选择切近学生需要、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内容,语文学科立场鲜明。
二、坚守学科特点,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确立解读文本的学科立场
语文学科边界如此复杂,如何利用多学科知识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呢?二位先生指导阅读长篇复杂文本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坚守学科特点,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确立解读文本的学科立场。“解释学循环被解释为:‘整体的理解来自个别,而个别的理解只能来自整体,整体不能脱离成为其成分的个别,个别也不能离开作为其生存领域的整体。二者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部分必须在整体中理解,理解整体又依靠部分。通过这样的循环,我们进而达到对陌生世界的认知,最后达到对整个精神世界的理解。”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体现在语文教学文本与其他文本或文外世界构成互相联系的整体,文本内部各个部分互相联系构成整体。解释学循环方法帮助阅读者形成结构性思维,为建构完整意义上的主体提供思维程序上的支持。“结柯性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从结构的角度出发,利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序地思考,从而更清晰地表达,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举隅》对文本的解读是从整体上进行解读,主要包括从文本外部看文本和从文本内容看文本两种方式。
1.从文本外部看文本
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文本系统。我们借助这些系统要素解读文本,就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从写作环境或作者的生平思想看文本是知人论事法,从体裁特点或风格演变等文体方面看文本可称为文体特点法,从作者写作经验或者读者阅读经验出发理解文本可称作读写经验法。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结构性思维的阅读习惯。
(1)知人论世法。先让学生了解意大利的历史、政治和社会等隋形,学生才会理解《爱的教育》的主题立意,进而深入理解书中的重要内容和细节,理解为什么主人公是安利柯;也才能以“人己一体”的观念,分析《爱的教育》中舍己救人的动机。“知人与论世大概近于所谓‘了解的同情,与前面说起的糊涂头脑与偏激之论全然异趣。这未必深奥难知,中材的高中二、三年生也可以领会,若多做类似的指导,学生自不致泥古诬古了。”二位先生极力推崇陈寅恪“了解的同情”阅读方法,主张把文章放到时代背景中去审视,放到作家的人生经历中去探究,这样有助于正确全面评价作品,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2)文体特点法。从短篇小说题旨、真实性、形象性等写作特点,具体分析了《呐喊》短篇小说的精湛艺术。从实用文因事而作的写作特点,具体分析了《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认为实用文主要是贴近事情、得体、扼要、要言不烦。从古代诗歌风格演变、取材异同、抒情技巧、题材内容等方面的写作特点分析了《唐诗三百首》,例证丰富。同一种文体的不同文本也可以互相比较,如《呐喊》与谴责小说的比较,《爱的教育》与其他长篇小说的比较,《孟子》与孔子文章的比较。这样,读者视野超越文本局限,改变了阅读碎片化的习惯,实现了多种“视域融合”。
(3)读写经验法。鼓励读者运用生活经验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如阅读《呐喊》《唐诗三百首》,二位先生认为生活经验越丰富,越容易理解文本,越容易和作者共鸣,伴随人生阅历的逐渐丰富,经典还可以常读常新。此外,作者思想或写作经验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二位先生用鲁迅的《自叙传》《(呐喊)自序》《我怎么写起小说来》来剖析《呐喊》的写作目的和主题。同时提醒读者要研究作者的写作技巧。作者的写作经验与读者的生活经验借助文本双向进入,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深入。
2.从文本内容看文本
一本书是一个整体,联系全书各个部分整体理解文本,才能完整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把握文本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从各个角度整体看文本,有助于学生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从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整体分析文本,可称作内容互见法;从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文本,可称作形式内容兼顾法;全面分析作品优缺点,可称作赞优指缺法。
(1)内容互见法。像《史记》这样的长篇,“那些篇章并不是独立的单位,一个人物的性行,一件事情的原委,往往散见在若干篇章中,读者要参看了若干篇才可以得其全貌;作者认为一百三十篇是整部的书,他期望读者读的时候,不仅抽读一篇两篇,而能整部地读。”《举隅》还指出,互见的体例具有避免重复、寄托褒贬和掩饰忌讳等作用。在序目指导中,二位先生认为可以跨越作品目录顺序,把相关内容放在一起阅读。这样通过内容互见,聚焦成为主题阅读。
(2)形式内容兼顾法。“国文功课训练阅读,独需内容、形式兼顾,并且不把内容、形式分开来研究,而认为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对于选定的书籍,自必一律做写作技术的研究。”如深入剖析《爱的教育》情感的倾注,摘录佳句分析文章表达艺术等;用具体选文对《呐喊》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的分析,更是把握住了《呐喊》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这既是语文学科基本的阅读教学方法,也是培养阅读迁移能力的重要途径。
(3)赞优指缺法。“被选定的书总有若干长处,读者不仅在记得那些长处,尤其重要的,在能看出为什么会有那些长处。同时不免或多或少有些短处,读者也需能随时发见,说明它的所以然,这才可以做到读书不为书所蔽。”关于《蔡孑民先生言行录》的问题,要学生注意到“读者可以自己留心去分辨这些地方大概是拟稿人的责任或记录人的责任,蔡先生复阅的时候大概也看漏了,白话文错的地方较多,该是因为那时候白话文刚在发展,一般人还读得较少、写得较少的原故”阅读要有自己的思维判断,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苏格拉底说:“未经过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不经思考的阅读教学是不值得花费时间的。批判性阅读,检验和完善了讀者的认知结构,提高了读者的水平。
语文学科的综合J生,既包括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综合性,也包括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性。无论从文本外部看文本,还是从文本内容看文本,读者采用的方式方法都有差别,但是始终聚焦所阅读的文本。立足语文学科特点解读文本,不偏离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以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为任务,是确立语文学科立场的基础和保证。
三、反思学科实践,在学科实践主体性上规范学科立场
我们强调学科立场,但反对简单地将言语学习过度知识化、唯技能化,或陷入学科中心主义。康德论及“最高实践的原则”时曾说,“实践的命令宣示将是这样的:你行动时,应该把人性,无论是在你自己身上或者是在另一个人身上,总是作为一个目的,而永远不只作为一种手段来使用”。学生是阅读教学的实践主体。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变成接受体,是狭隘语文学科立场引发的灾难。读什么,怎么读,都因人而异,都带有主体目的性。关注学情,培养积极主动、具有良好习惯的阅读者,同样是语文学科立场。
《举隅》中指出,学生不仅仅学习阅读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通过反复历练来学习阅读。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情,整合学生的阅读目标、阅读时间、阅读材料、阅读过程、阅读讨论和所得等方面,注重立足长远、端正态度、培养习惯、追求实效,让学生在自主研求、师生讨论和教师纠正补充中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强调学科立场时,要反思学科实践的主体性。学生只有成了阅读和阅读学习的主体,才能对自身的经验不断地反思和重塑,成为富有生活情怀、生存智慧和生命价值的优秀阅读者,这应是语文学科立场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