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绍振是怎样解读经典的?

2019-05-30赖瑞云

语文建设·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还原法比较法语法

赖瑞云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孙绍振先生正式发表出版的不重复的完整解读作品(不是作为观点例证的片段解读)近六百篇(部),堪称学界第一人。且其十余部解读专集几乎都是一版再版的畅销书,其中最多的重印十七次。实践出真知、出理论,孙先生由此产生的文学创作及解读理论,体系庞大,卓见纷呈,仅与语文教学最有关的解读方法,笔者拙著《孙绍振解读学简释》介绍为十二法:三维法、三层法、艺术形式法、错位法、感觉法、关键词语法、还原法、替换法、矛盾法、比较法、专业化解读法、作者身份法。

孙先生说过,没有方法论的自觉,分析作品犹如狗咬乌龟无从下口。正因为方法纯熟,其解读的作品才量多质高。孙先生解读每篇作品,自觉运用有关方法非常明显,并且往往多种方法并用;此外,起作用的还有解读的指导思想,如力求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如以文本为第一中心、以揭示创作奥秘为第一要务等。广义地说,指导思想也是方法,但指导思想贯彻在每一篇解读中,而上述具体方法并非每篇解读都会用上,故二者都应提及。

本文仅以孙先生2007年发表的《岳阳楼记》解读为例,说明他是怎样解读经典的,因该篇是其运用方法最多、体现其解读指导思想最鲜明的论文之一。

《岳阳楼记》本是应滕子京来信的应酬之作(“属予作文以记之”),乃是主人希望作者写写岳阳楼的胜景并表扬表扬他“重修岳阳楼”的功德,但最终却成了作者表达自己宏远情志的名篇,这中间就需要转弯。用转弯艺术解读,属于艺术形式法(即小说、诗歌、散文中每一艺术形式知识点,凡是能揭秘,尤其是能揭示创作奥秘的,都是解读方法)。

孙先生的解读一开始并未讲转弯艺术,而是说:“不知内情者往往以为,如此雄文,必然身临其境,观察入微,通篇都是写实。其实不然。”指出范仲淹收到滕子京写的《求记书》时,正在抗击西夏的陕西前线,一年后又被贬到邓州(在今河南),根本没有可能为一篇文章而擅离职守,远赴岳阳。这用的就是还原法中最主要的原生态还原(即将客观对象的原生态还原出来,看看其进入作品后有何变异,包括排除、弱化、强化、变序、变质等,以发现作家的思想情感倾向和创造的艺术境界)。还原一下,范仲淹创作时未到岳阳楼,却写出了千古名篇。因自南宋楼钥的《范文正公年谱》认为该文是作者在邓州任上所作后,范仲淹其时未到岳阳楼就成为历史上多数人的共识。孙先生其文并不是论证这个问题的,故未在此多花笔墨。退一步说,即便范仲淹其时真到了岳阳楼,但孙先生认为,要害并不在亲临其境,于是引入时任岳州太守,天天待在岳阳楼边的滕子京的作品作比较。孙先生说“我们先看看身临其境的滕子京,是怎么写岳阳楼景观的”,这实际是原生态还原的变种,又用了比较法(即引入相关作品,比较出原文之妙)。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其解读作品的指导思想: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我们知道,一般没有多少读者知道事主滕子京居然写过一篇名不见经传的岳阳楼散文,也少有论者拿《岳阳楼记》与滕文作比较。作过比较且较有影响的还有台湾学者张高评。孙先生和张先生引入的滕文题为《岳阳楼诗集序》,最主要句段为“东南之国富山水,惟洞庭于江湖名最大。环占五湖,均视八百里;据湖面势,惟巴陵最胜。濒岸风物,日有万态,虽渔樵云鸟,栖隐出没同一光影中,惟岳阳楼最绝”。孙先生认为,这与范文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相比,“显得笔力稍弱”(即气势不够),“用笔甚拙”。接着指出,原因是滕子京“缺乏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达这种感受的语词”,“能不能写出东西来,不仅仅在于眼睛看到了多少,而且更重要的是,心里有多少”。“心里有多少”即上述之“独特的感受和表达这种感受的语词”,这就是创作的奥秘。张高评的点评是滕文“化虚为实”,范文“化实为虚”,二者“各有胜景”。这与孙先生的解读有类似之处,但显然,孙先生彻底地揭示了两文判若天地的根本原因。这就叫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这又涉及孙先生的三维法(艺术形象是客體特征、主体特征、形式特征三维遇合的产物)。他说:“文学形象构成的关键,就是把客观的(山水的)特点和主体的(情志)特点结合起来,仅有观察力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以想象力构成虚拟的境界,以主体的情感、志气对于客观景观加以同化,进行重塑”。范仲淹胜于滕子京的“正是这种审美主体的优势”,以“气魄宏大的话语”概括了“气势如此宏大的自然景观”。这些话里隐含的三维法是:岳阳楼、洞庭湖本有宏大景观的客体特征,但滕文只把景观堆砌,而无气势;范文则写出了宏大气势,这实际是范仲淹以其最后推出的“先天下之陇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主体情志(主体特征)去重塑的结果,但如找不到“气魄宏大的话语”(形式特征、表达这种感受的语词)也是枉然,范仲淹自然找到了。孙先生进一步指出,一方面,“以豪迈、夸张的语言”把主体“精神聚焦在自然”,“是此类序记体文章的惯例”,“并不太俗套,至少目光远大,视野开阔,气魄雄豪”,还举了《滕王阁序》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就是这样三维遇合的名句。也就是说,范文的“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等乃是客体特征、主体特征、形式特征的精彩遇合,而滕文几乎只是客体特征的堆砌。另一方面,这“对于范仲淹来说,又不过是‘小儿科”,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孙先生认为“范仲淹显然”“从这样的话语模式中进行了胜利的突围”。

突围,就是转弯。接着,孙先生运用多种方法深入分析了这转弯艺术。首先,范仲淹说完“前人之述备矣”,把自然景观“搁在一边”后,紧接着气势凌厉地提出“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句组,“干净利索地从地理形胜,转入到人情的特殊性上来”。这说的就是巧妙转弯、顺利转弯,用的是艺术形式分析法。接着指出,这“是政治上失意的、有才华的人士面临此境的感喟”,而且“不是一般的感情:‘得无异乎?是有异于常的、有特点的感情,而不是模式化的感情”,“文章的立意之高,关键就在这个‘异字上,……在这样宏大的景观面前,开情感和志向的评述。关键词‘异字,不是单层次的,而是多层次的。作者从容不迫地、一层一层地揭示‘异所包含的情志的内涵”。这里运用的解读方法就多了。第一,还原法。岳阳楼的客体特征不仅有自然景观,还有政治景观,它是由政治中心的中原发配到“南极潇湘”,或是由贬谪之地重返中原(北通巫峡)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交通要冲。一般人眼中的岳阳楼的客体特征只是自然景观,而范仲淹不仅看到了自然景观和政治景观,而且使此客观对象在进入艺术作品时发生了变异,强化了政治景观和迁客骚人面临此境的独异感喟。这是范文的独特之处和亮点,亦是孙先生解读的独特之处和亮点,即又一次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第二,三维法。所谓“人情的特殊性”既如前所述,是岳阳楼政治景观客体特征的题中之义,又包含范文最终讲到的“先忧后乐”这一宏远情志,亦即它也是范仲淹主体特征(主体情志)的体现,而要最终亮出这宏远情志,又必须运用转弯艺术(形式特征),“从容不迫地、一层一层地揭示‘异所包含的情志的内涵”,最终到达孙先生所说的“本文的最亮点、最强音”。第三,反复强调“关键就在这个‘异字上”,用的就是关键词语法(即传统说的诗眼、文眼;福楼拜说的“唯一词”;李泽厚说的“一字之差”,“便有天壤之别”;孙绍振说的,字字珠玑是不可能的,关键字眼可称为珠玑,抓住它“就具有非常的挑战性”)。

接着,孙先生将艺术形式法与关键词语法结合起来,继续解读转弯艺术。他说第一层“在悲凉的景色面前,岳阳楼上文人的”“感极而悲者矣”的悲凉情感,自王粲《登楼赋》以来,就是诗文的母题,不同在范仲淹将其与“这么宏大的空间视野、这么壮阔的波澜相结合”:“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孙先生说,这“是很有一点特‘异气魄的”,特别是“虎啸猿啼”“透出某种豪迈胸襟”。过去的解读都没像孙先生那样如此强调其与“宏大”“豪迈”结合的“特‘异气魄”。第二层,孙先生说,笔锋一转,写出了“春和景明季节”产生的“完全相反的感情”:“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此层“特异”在何处?孙先生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写悲凉的成就是很高的,杰作比比皆是;而写欢乐的感情却寥寥无几。难得的是,范仲淹把欢乐写得气魄宏大,文采华赡。”这样的解读,过去同样没有。上述二层喜和悲,尽管气魄宏大到如此特“异”,孙先生指出,范仲淹却以为“都不是理想的境界。范仲淹提出,还有一种‘或异二者之为的境界,这种境界‘异在什么地方呢?正是我们要注意的第三层”。接着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直引述、分析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最异于常人的,甚至连范仲淹自己也不能够完全做到却是范仲淹追求的最高理想、最特“异”的境界。范仲淹的“三层”乃一气呵成,几无“转弯”痕迹,孙先生的解读更是给人统一之感,原因何在?第一,解读三层都突出一个关键词“异”字,三层都境界特“异”,就给人很强的统一感;第二,前二层突出了“宏大”,就自然而然与第三层“先忧后乐”的宏远情志在气势、基调上浑然一体;第三,每层都解读出了别人没发现的东西,前二层如前所述,第三层的创新解读特别丰富,待后文专述。由于如此特“异”、宏大、创新三者统一,转弯之“弯”几乎不见了,这既是范文原有之艺术奥秘,也是孙先生又一创新解读。

现在,我们花点笔墨说说第三层。这是范文的重点,孙先生在此填补空白的创新解读也最多。对此第三层,一般解读就是一揽子讲,而孙先生却与众不同地再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孙先生指出,其特点是“不管在政治上得意还是失意,都是忧虑的”,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国为民忧虑,“不管在悲景还是乐景面前,都不能欢乐”。孙先生说,“甚至,这样高的标准,不要说一般文人所难达到,就连范仲淹自己也是做不到的。他自己就写过一系列的为景物而喜、以一己而悲的词”。孙先生列举了范仲淹的几首诗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历来文学史必选人的、范仲淹在戍边时的名篇《苏幕遮》,其中“碧云天,黄叶地”“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尤为有名。孙先生分析道:这不是言行不一,虚伪吗?没有。“近千年的阅读史”告诉我们,“相反,读者几乎无一例外地为其乡愁所感动”。孙先生的答案是:第一,创作《岳阳楼记》时,范仲淹处于被贬的地位,以“古仁人”“勉励自己,以对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出了比平时更为严苛的要求”;第二,“在范仲淹那个时代,诗和文是有分工的。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甚至儿女私情……都是可以充分抒发的。而文以载道,文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则不是個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规范化的意识形态。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除了为庙堂为百姓,就不能有个人的悲欢”。首先,引入范仲淹表现儿女情长的诗词加以对比,这是具有创新性的。截至2009年,笔者所查阅的一百多篇解读《岳阳楼记》的论文,就无一作如是比较分析的。其次,如果说孙先生的第一点解释其他解读者也能想到,那么,第二点诗文分工的艺术形式表现史令人信服的阐释就很少有解读者能想到了。

第二个层次即“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一般解读都只注意到其所表现的崇高伟大的思想情感,而孙先生首次揭示道,这说明“不是不应该有自己的忧和乐,而是个人的忧和乐,只能在天下人的情感利益之后”。亦即范仲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生圣人,他同样有个人的利益和悲欢,但他情愿牺牲、立志献身。这样的解读既更符合实际,也更看出范仲淹境界的崇高感人。孙先生进一步指出,“天下人都感到快乐了”实际上是无法确定的,“就是永远也不可能快乐。至于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愁,就应该提前感到忧愁,倒是永无限制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际上是先天下之忧,是永恒的忧;后天下之乐,是绝对的不乐”。这种牺牲,孙先生说“是很绝对的,很感情用事的”,这已经不仅仅是“道”的体现,而是“渗透着范仲淹对情感理想的追求”,也就是范仲淹已经把这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献身精神当作一种感动自己、一种享受的悲壮追求了。在《岳阳楼记》的解读史上,恐怕孙先生的上述诸解最具说服力地揭示了范文为何千百年来如此感人,为何当年宋仁宗“慨然称颂”、朝野盛赞,滕子京都忘记起初嘱范作文的目的而感动得将其刻石传世了。紧接着孙先生又引入孟子名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进行比较。范句出自孟句,人教版教参早已引述,但孙先生首次在上述揭示的基础上分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胜过孟句的原因。《孟子·梁惠王下》中此全句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孙先生指出:“这是孟子宝贵的民本思想的总结。但是从文章来说,这里没有感情,只是纯粹的‘道,纯粹的政治哲理。”亦即范句才是“人”的献身,来自人间烟火,既承认个人利益,更看到个人的牺牲、自愿的担当,所以孙先生说,范句“从理念上来说,更为彻底”,这就是“范仲淹的名言完全来自孟子,为什么却比孟子的更家喻户晓”的原因。这一创新解读尤有意义,它首次从人的价值层面揭示了范句更为经典的原因。最后,又在艺术价值方面首次分析了范句更为家喻户晓的道理。孙先生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句法还比较简单,而范句在结构、语义、节奏和意味上都“更为丰富”。他运用替换法(用一较差的但又很接近的词语替换“唯一词”,或将名句、佳构换成较差的表述,以见出原文之妙),结合艺术形式法进行了巧妙分析:

如果是(即换为)“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从语义上看,似乎没有多少差异。然而一旦写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大为不同了。这里的“忧”和“乐”,以语音而言,是重复了;但在语义上,却不是完全的重复。第一个“忧”和“乐”,是名词;而第二个“忧”和“乐”,则是谓语动词。语音上的全同与语义上微妙而重要的差异,造成一种短距离同与不同的张力;在两句之间,又构成一种对称而又有变化的效果。……同时在音节节奏上更为舒展上口了,构成了本文的最亮点、最强音,一唱三叹的抒情韵味,由于这种结构而得到强化。

“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难以匹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

我们再花点笔墨说说关键词“异”字。范文中“得无异乎”和“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字,历来都解为“不同”,即面对岳阳楼,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各有不同,古仁人又与为一己而悲喜的迁客骚人不同。这无疑是对的。但孙先生无意在这一望而知的表层内容上着笔,而着力于发掘深层意蕴,于是揭示出了上述三层的特“异”。想想看,这是何等独特之地——自然景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无限壮阔;人文景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争相感喟。面对此情此景,悲者更悲,悲到至悲,“登斯楼也”,“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喜者更喜,喜到至乐,“登斯楼也”,“一碧万顷”,“皓月千里”,“心旷神怡”,“此乐何极”;仁者更仁,仁到至仁,宏远的景观,激起的是超越悲喜的更为彻底的“先忧后乐”献身精神。孙先生揭示了范仲淹创作的秘密:极致悲情要与宏大悲景结合,极致乐情要与宏大乐景结合,极致仁者更有“浩浩汤汤”相衬,悲、喜、仁均气魄特“异”。在孙先生看来,或者我们完全有理由想象,范仲淹不仅在“不同”这一义项上使用了“异”字,同时在“奇特的”“与众不同的”义项上使用了“异”字,前者是表层的,后者是深层的。在这里,孙先生运用了从歌德名言改造而来的三层法。歌德说:“内容人人可见,意蕴只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找到,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孙先生把第一句话改造得更为显豁:一望而知的表层内容。“异”的“不同”义项,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古仁人又与迁客骚人不同,这些是一望而知的。而“异”的“特异的”“与众不同的”义项是深层意蕴,只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找到。孙先生又把第二句话改造得更为精准:“意蕴”也许只能看成一個点,改为“隐性的意脉”就贯穿始终了,范文的特“异”气魄就是贯穿三层的。这就是范仲淹使用关键词“异”的真正奥秘。歌德所说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的“形式秘密”,孙先生把它揭示了,这也许是孙先生解读《岳阳楼记》最异于他人的、令人惊叹的发现——迄今有哪一篇论文如此解读“异”的深层奥秘?

孙先生在范文的骈散交错方面亦有独到解读,恕不细述。不仅在创新方面,而且其指导思想的其他方面,如文本乃第一中心、揭示创作奥秘乃第一要务,从上文的介绍看,同样表现得很明显。而解读方法,除上文提到的,还有如下几种。

专业化解读法。即不是仅凭感想解读文本,而是依凭具体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动因、心态,文学史和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相关的思想、性格、创作观等,即孟子的知人论世,以及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其他专业知识来解读文本。如阐述了滕子京向作者求“记”、作者处于被贬因此更严格要求自己、诗文分工等具体的创作动因和背景,引述了滕子京、王勃、王粲、孟子等文献资料。

作者身份法。这是孙先生从鲁迅名文《不应该那么写》发展而来的,指出解读的第一要务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设想他的创作过程,揭示其作品的生成奥秘,如破解他为什么不那样写而要这样写,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等等。孙先生解读《岳阳楼记》就是站在作者角度,分析了他不按滕子京的要求,而企图表达自己的宏远情志,又必须与岳阳楼景观紧密相连,看似岳阳楼之“记”,实乃“先忧后乐”之志,以及如何巧妙、顺利乃至不露痕迹地转弯,最后卒章显志,如何写出特“异”境界的整个创作过程和具体的创作奥秘。

矛盾法。任何作品内部都包含着矛盾。作品的矛盾现象有两类,一类是隐性矛盾,不易发现,常常得借助其他方法解读;另一类是字面上可发现的比较显性的矛盾,但这类矛盾,孙先生说“也带着隐性的性质”,不是一眼能看出的,“因为在行文中”“是在统一的意脉中行云流水似的滑行的,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办法就是努力把它找出来。范文开头明明交代了朋友“属予作文以记之”的目的乃记楼叙功,最后却成了表达自己崇高思想情感的名篇,孙先生不仅抓住了这一矛盾内容,而且揭示了范文如何使这一矛盾双方实现统一的技巧。总之,对照开头的十二法,除错位法、感觉法外,其余方法都用上了,其中,作者身份法、艺术形式法、关键词语法用得更为突出。正因为方法丰富,因而更多地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东西。

孙绍振解读经典,还表现在他主编的两套中学教材。论文有它的侧重性和篇幅的限制性,解读上许多内容往往挤不进一篇文章中,如是教材,就可以编人教参,有助于使教学更丰富生动。具体到《岳阳楼记》,在其主编的在台湾使用的两岸合编本《高中国文》中,除将自己的论文作为“主编解读”外,孙先生又组织编写团队,围绕其解读中的范仲淹其时未到岳阳楼等每一个解读点编人数万字的“相关重要资料”。仅就《岳阳楼记》之境界是作者主体人格之反映,录入的资料就超万字,著名文学家元好问赞其“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之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忠臣而已”;朱熹称其为“天地间气(指杰出之人才)第一流人物”;范仲淹是历史上创办义庄第一人,影响深远,时人及后人纷纷仿效,范氏义庄也绵延至近代,而购田千顷首创义庄者,生前却不曾置办房产,逝世时,全家七十余口只能权居官舍守丧,服阙,仍只能借居官舍权住,真正是“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北师大座谈交流时说:“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嵌入头脑,成为基因,仅靠背诵是不够的,叶圣陶早就说过,光是死记硬背,那就是“人型鹦鹉”“活书橱”,所以需要必要的解读(叶圣陶当年称为“精读”),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取其精华,化入学生头脑。仅仅《岳阳楼记》这一不朽经典,如能像孙先生这样解读,像孙先生主编的教材那样引入生动感人的资料,则嵌在学生脑子里的思想道德、艺术修养,正是我们的民族希望传承的伟大文化基因。

猜你喜欢

还原法比较法语法
电化学氧化还原法降解卤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还原法:文本分析的有效抓手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比较法学习Co和Co2
还原法制备石墨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300MW火电机组尿素制氨还原法脱硝热工控制分析
管窥“浮沉比较法”在脉诊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