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垮了,不一定是行业问题
2019-05-30文
文
成天一针见血,
自认快意恩仇。
苦心寻章摘句,
风雨中犹清醒。
所谓生民立命,
过眼便成浮尘。
文章若能济世,
应问悬壶之人。
每年雨季,总有桥梁垮塌事件发生,并引起社会关注。“桥垮了,还没有问题吗?”质疑一直没有停歇。每一起严重的事故背后,必然有29起较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相随——海因里希法则似乎可以成为管理者不作为的理论依据。
桥梁达到设计使用寿命后,伴随着部件功能的衰减,整体耐受能力将大幅降低,已不能达到原设计承载能力,恢复则花费太大、或满足不了新的承载力要求,这时选择主动放弃才是科学决策的具体体现。说桥梁垮塌有问题的,针对的应是非正常垮塌。
作为暴露在开放环境中,承担跨越功能的重要节点,桥梁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诸多影响,其中边界条件的突发改变,特别是针对设计或运营薄弱环节的非定向变化瞬间发生时,对桥梁的安全运营影响往往是致命的。“桥梁垮塌有问题”一说应该由此而来。
桥梁垮塌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桥梁自身问题未得到及时处置,在负向外部作用下被放大,超出承受能力;二是外部环境超出设计预期,桥梁不堪重负。从这层意义上讲,桥梁垮了,一定会有问题。但责任怎样划分、问题该谁承担,却值得深究。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关注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及工作边界,权责对等、失职追责、尽职免责。
当前,桥梁所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动辄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自然灾害与桥梁病害发展预判结果大相径庭,全面防治并不现实。防患于未然需要真金白银,现实是养护资金供给不到需求的一半。居安思危需要治早、治小,现实是国有资金必须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因此,掣肘影响灾害防治,继而造成桥梁非正常垮塌的,不是行业的问题,只要不存在重大的人为失误,构不成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就应该尽职免责。
外部环境超出设计预期,桥梁设计之初就没有设防,属于桥梁所处环境超出认知边界、或者不合理使用造成,非行业执法所能根治。这时,主动承认认知缺陷、执法盲区,接受垮塌现实,从理论、制度上弥补漏洞,吃一堑长一智,比单纯追责更有利于治病治根。因此,认识盲区造成桥梁非正常垮塌,非人力所能左右,或行业可以主宰,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行业问题,只要应急处置得当,有效减少了社会损失,就应该尽职免责。
说桥梁垮塌不一定是行业问题,还需要普及两个常识,一是要素保障不力的板子打在行业身上不公平,当前桥梁养护队伍中,专业人士占比不足10%,桥梁养护工程师的工作经历、知识储备、专业水准并不支撑岗位需求。购买社会服务还受资金投入和第三方市场成熟度影响。二是桥梁非正常垮塌属于脆性破坏,这种破坏偶发、突发,事先没有明显预兆,无法及时觉察并采取补救措施,与海因里希法则之间,还有一定的区别。
正如好医院也会有人去世一样,再好的养护单位,也会面临桥梁垮塌。事故调查的使命是厘清桥梁垮塌的主要原因及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在要素保障不力、认知存在盲区时,桥梁垮塌是特定阶段必须面对的现实。接受、改进,从根源上梳理,找到撬动改变的钥匙,才能切实解决问题。被舆论绑架、将追责问责简单化,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