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大面积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9-05-30席月东
席月东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 252300)
大面积脑梗死为一种严重脑卒中,一般是由皮质支、大脑中动脉主干、颈动脉主干完全性卒中,致使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导致[1]。大面积脑梗死具有发病突然,病情严重的特点,急性期病死率为5%~15%,即便抢救成功,患者仍难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2]。研究显示,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可有效疏导患者的心理与生理,不仅有利于神经内科疾病的救治,还可以促进患者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提高,进而促进身体康复[3]。本研究就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护理,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大面积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n=62)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38~75岁,平均(52.47±7.65)岁;体质量48~70 kg,平均(63.91±2.3)kg;10例昏睡,29例嗜睡,23例神志清楚;对照组(n=62)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38~76岁,平均(53.11±6.24)岁;体质量48~70 kg,平均(64.02±1.33)kg;11例昏睡,28例嗜睡,23例神志清楚;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大面积脑梗死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研究;③无脑疝及深度昏迷者;④无严重肝、肾、心、肺疾病者。本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初步诊断患者的病情,对症处理紧急情况,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患者病情好转后即可出院,叮嘱患者定期复查[4]。观察组患者则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①组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选择各临床科室、护理部等专家组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主要负责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并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培训小组所有成员,明确个成员的职责,然后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相关护理措施[5]。②病情评估:积极接待患者,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房环境、科室规章制度等,并快速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对症处理相关情况。③运动护理:根据患病情制定合适的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膀胱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被动活动等,以促进患者及早康复[6]。④家庭护理:患者出院前,与其家属相互留下联系方式,定期进行回访,叮嘱患者需坚持用药、坚持功能锻炼、定期复诊,同时家属有不明白之处也可及时获得指导[7]。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服药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①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进行评价,包括上下肢运动功能,96~99分:轻度运动障碍;85~95分:中度运动障碍;50~84分:明显运动障碍;<50分:严重运动障碍[8]。②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包括对大小便控制、穿脱衣服、上下楼梯、行走、洗澡、上厕所、修饰、转移、进食等方面的评价,各项分值0~1分,总分0~100分,100分:可基本自理生活,不需要他人帮助;>60分:可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一些帮助;41~60分:大多日常活动不能完成,需要需他人帮助;≤40分:基本所有日常活动均需帮助[9]。③服药依从性:根据患者服药情况进行评价,分为不依从、一般、依从[11]。④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病房环境、护理水平、服务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12]。
1.4 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FAM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明显提高,但观察组患者提升更为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FAM评分对比(s)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FAM评分对比(s)
观察组 62 21.24±6.54 66.43±10.46 28.8440 <0.0001对照组 62 21.44±6.48 33.30±10.24 7.7063 <0.0001 t - 0.1711 17.8212 P - 0.4322 <0.0001
表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对比(-)
表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对比(-)
组别 例数 Barthel指数 t P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62 32.55±6.87 69.31±17.24 15.5966 <0.0001对照组 62 33.01±5.77 41.25±16.54 3.7038 0.0002 t - 0.4037 9.2480 P - 0.3436 <0.000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2.90%vs43.55%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3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对比: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90.32% vs 56.45%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对比[n(%)]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77%vs80.65%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 论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近些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病情严重,发展快,致残率高,病死率高是其主要特点,若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3]。对脑梗死的治疗临床主要以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原则,以减少致残和病死率,但常规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导致患者不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和护理[14]。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它可以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以及随访期间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提高了护理效率。
此外,护理措施是根据患者病情评估而来,可以及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并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既能优化护理方案,也能提高护理效果[15]。床护理路径避免了传统护理的无条理性,要求护理人员根据临床护理路径完后护理工作,且每项护理操作都有参照标准,人员分工明确,配置合理,共同合作之下,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FAM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服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临床护理路径有效降低了护理差错,增强了患者的自护能力,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